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园里那点破事儿(57)

(2009-02-19 11:52:24)
标签:

庙会

教学

事故

政治

数学

上座率

奥巴马

退学

人心

杂谈

分类: 校园轶闻
    开课第一天,校园像庙会。学生是看热闹的,老师是耍活儿的,教务、督导官是维持秩序的。说起教务、督导官教学检查,不禁想起多年前本园一桩轶闻。那是个有眼不识泰山的小官,逮了提前5分钟下课的大官。本园有规定在先,提前5分钟以上即属“教学事故”,逮了现行,一要张榜,二要扣钱。小官以为自己是拦住列宁同志要证件的那个卫兵,却忘了他截住的不是列宁同志,不与垂直领导汇报便按规矩张了榜,于是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垂直领导与180度领导之间的肚皮官司与口水战。
  就以唯恐天下不热闹的心态想,在这个牛年开课的第一天,他们可会再逮到个“大的”?不禁自己先笑歪了嘴。
  检查官们也有意思,至少提前了一刻钟到各教室门口。因为井民按他们规定提前10分钟到,就见他们早已等在那儿,手拿课表与师生花名册,逐一清点人数。
  不是十分理解何以非得“提前10分钟”,猜想是经大量反复科学论证结论,每课必提前至少这么长,才能够做好一切正式开讲的准备。问题是若井民这种老油子,便是方才还哭得惊天地泣鬼神,登台就可相随课走、面由课生,又何必非得也要那么早站那儿凉快?再有,某些小哥哥小妹妹们,虽说登台才三五年,但人家悟性好,反应快,心理梆硬,能边走边热身,边吃边思考,便是站上去就打铃,也绝不会讲跑偏,又咋不可以允许他们提前个三五分钟到?
  井民的意思是,只要上课铃响时台上站着老师,只要该老师铃响时不至还在擦黑板、插ppt、吞咽最后一块馍,而是已经双目直视台下,双唇即将开启,那他就不会影响上课,有关方面就完全不必考究他在几分钟前到场。你尽可规定开课前一切准备停当,不必规定那准备得至少用多少时间。毕竟有人动作快,有人动作慢,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呵呵。
  井民在以“2”打头的教学楼耍活儿,台下看热闹的学生除一人正在赶往校园的途中外,其余都前来捧场。不禁为如此之高的上座率感到高兴,尽管这与出场费多寡没丝毫关系。
  井民耍的把式是“中国当代政治”。讲“政治”,还讲“当代”,比较难以赢得碰头彩,索性走朴实路线,老老实实从“政”、“治”二字讲起,什么老子的“以正治国”,什么孔子的“政者正也”,什么孙中山的“管理众人”,什么列宁同志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之类,扯到天边,又从天边扯回来,三扯两扯,三绕两绕,硬是把台下绕进“政治”浆糊中。
  堂子较安静。隔壁大概是耍数学的,“dx”“dy”之类,由一个女声发出,柔柔的,怪怪的,忽大忽小地飘来,很有些干扰政治。幸好井民政治立场坚挺,否则给绕进数学泥潭也说不定。
  9点45,今天的活儿耍完。雅词儿叫“下课”的铃声响起,匆匆收了家什,回家喝茶,这才发现,从三楼到二楼再到一楼,这栋以“2”打头的教学楼,所有的走道都是人,都是离去的师生与前来的师生接触亲密,其每平方人口密度程度绝对不亚于庙会。三下挤不出去,两下走不下楼,只好顺势上厕所以待松动。哪晓得大小二便均解决,出来仍然还得排着走。
  好不容易下了楼,却见眼前的左右通路,全给上下课的学生塞满。远远望去,尽是黑压压的脑袋,灰朴朴的衣装。很不幸的,又让人想到置身庙会。情知这联想很怪异,甚至很荒诞,深深学府,咋的与闹喳喳庙会扯上瓜葛?风马牛么!天地人么!有一搭无一搭么!但使劲甩了几下脑袋,确认真就只有这么个感觉。以往那种学府的森严,学府的肃穆,学府的清静,啥时节不见的呢?就想起天学头天新360度领导那句话,880亩的实际面积,装了近三万人,如果一砖砸下……云云。井民想的却是,如果刚好“5.12”再来,砸不死都要给踩死。
  还有那上座率,一向是开学头天最高,往后便迅速下滑,到大致维持在一定水平后,就会稳定很长的时间。直到临近考试,那率复又回升,最后一两次课基本回到开课头天的水平。这还是大一、大二、大三,如果大四,那就不太会满足上述规律,大四的学生如今被“就业率”那条狗撵得五心不定六神无主,纷纷找工作去了,哪管你啥“上座率”!园主晓得,吃饭问题天大,就业问题关乎吃饭,因而就业问题也天大,也就不再硬逼学子们回到课堂。
  似有冲动自心底往外冒,愈冒愈强烈,禁不住“飞白”了几句“就业”。井民的意思是,在座都是幸运的,因为碰上高校大扩招。如果没有扩招,你们可能连现在这校也进不来。在座又是不幸的,扩招已致大学生贬值,偏偏又碰上金融风暴。因此你们今天更要清醒,要执着,更要重新认定“我是谁”。顺便讲到奥巴马,说他也曾遭遇自我丢失,也经由重新定位“我是谁”,找回了原本的自我,并建立起应当的自我,终于成就了成功的自我。
  只是这种忆苦思甜类的耳提面命,早被8090后们恶搞为“苦不苦,想想人家萨达姆;累不累,想想万恶旧社会”,收效如何,也就天知地知了。
  回到小饭碗所在,见一女生哭丧着脸,闷在一角。一打听缘由,惊闻要退学。理由是“母亲生病,无钱医治,更无钱读书”。很是有些震惊,也很是有些诧异。治病,医院要收钱;读书,学校要收钱。偏偏该女生家,一份钱不够两处用,顾哪头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何况是自己的亲娘。于是退学,便既是最无奈的选择,也是最痛苦的取舍。提醒那女生,容再想想奖、贷、助之类办法,或休学而不退学。女生不语。不知真是遇上非此即彼的选择,还是心中另有想法。因为曾有过声称“困难”而退的,退后才透露真实想法:没有考出理想水平,没有考上理想大学。
  只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世,谁能猜准真实的人心呢?再有,猜准了又怎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