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那点破事儿(33)
(2008-10-14 08:53:42)
标签:
校园塑像青春艺术裸奔审美杂谈 |
分类: 校园轶闻 |
于是想问:在校园塑像,塑什么,怎样塑,有人管么?倒不是性喜“干政”,而是作为校园一员,天天在校园里走,那些伫在路旁的像,逼着人想不看也不行,而“他们”,实在是有些胀眼睛。再说,上述那绿地,在时下这座人满为患的校园里,可用“宝贵”来形容,多年前,是沾了首次评估的光,有关部门硬从那狭窄的路边给挤出来,种了些草,栽了些花,好歹让师生们那险些得面孔恐惧症的眼球,有了个暂时的松闲。如今,弄座什么“纪念”在那儿,岂不又要把大家的眼球拉回繁乱的当年?
未见雕像就先反对,表明井民已到讨厌校园雕像的地步。承认。但这是因为校园里的雕像,尤其是低艺术值的雕像太多,给弄得心态失衡的。井民的饭碗所在,自大约十多年前那次校庆起,经一次评估,二次评估,一次校庆,二次校庆,雕像渐渐多了起来,以至今天再有人想整座雕像,都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盘。如今,若在一个月黑风高夜,行走在校园某边边角角,冷不丁碰一人站那儿,会吓出一身冷汗。而那“人”,十之八九就是座雕像。
听井民这么一说,列位当明白,井民对自家校园的雕像,在数量质量上都没好评。是的。对在下而言,那些雕像没有起到它原本的设想的作用,什么“陶冶情操”之类。偶的情操还没被它们陶冶,心情倒先被它们淘坏。那些雕像也没有起到它们原本的最空泛作用,什么“美化校园”之类,多少本园师生和园外人士都觉得,它们大多粗糙,个别欠雅。要不是开博之初就许下诺言“只写不拍”,井民必会把那些雕像拉到博上来晒。
最早那座,也是型号最大那座,芳名“青春”,两女一男,又是地质锤,又是教科书,又是原子星云,显见作者又想表达本园的历史沿革,又想表达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又想表达高科技的新潮内涵,还想表达青春年华的无限美好,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只好全凑到那两女一男的站、坐、拿等姿态上,结果硬把一座大型不锈钢雕像弄得个长长短短、高高低低、洞洞眼眼。出乎作者所愿,该雕像自当年井民的饭碗所在换名时立在那块三角草坪起,就获“一夫多妻”的绰号,并暗中流传至今。井民曾冒死晋谏,力陈那“青春”艺术品位太低,缺乏艺术抽象,缺乏艺术概括,更缺乏艺术魅力,放那儿,实在有碍校园观瞻,希望移它到一个僻静处。只因那像由一校友倾情捐赠,据说自估值是人民币百万,一代代园主又忍得了心、下得了手动它?
同一作者的另一慷慨捐赠,是立在学生食堂前的裸女手执钥匙飞奔像。学生看不清裸女手上拿的是什么,只见她在食堂面前跑,就给她起了个“裸奔打饭”的恶名,硬把她手上那象征打开科学奥秘的钥匙,给说成吃饭的勺子了。数位老先生称,此像不雅,当踢出校园。井民觉得,老先生的审美观当尊重,但雅与不雅,似乎不可以是否穿衣服作标准。估计园主拿到老先生的意见也着实为难:把此像移到子弟校去吧,担心污染祖国花朵的幼小心灵;移到男生宿舍去吧,可能会导致不良塞克斯暗示;移到女生宿舍去吧,可能遭致女生的厌恶;移到干道旁吧,恐让坏娃娃们方便地过干瘾;移到羊肠小道上吧,可能……唉,替园主想,真还不知当怎样处理才是。
以井民残存的审美能力判断,上述作者留在校园内“看得”的作品,是那件“体育之光”,即一堆从事各种运动的体坛健儿,呈螺旋状上升,其间做出许多夸张动作的雕像。该作品的“勇攀高峰”意蕴昭然,虽太过直白稍欠含蓄,但类似“图腾柱”式的造形,还是比较“受看”的。只可惜,如此阳刚的柱子立那么急促个地方,跟拴马桩似的,且在最显眼的芳名左右加上书名号,活生生让人天天批点不合规范。据说,此作不再是作者的捐赠,是向校方收了成本费的。换言之,那像乃校园以成本价购得。只是如此“专题”雕像,只能摆到体育馆前面,而体育场馆的前面却被再早些的园主修到了紧靠马路边。
校园50大寿时,校友们又捐赠一批雕像,若地质学家李四光,若攀枝花之父常隆庆,若孔圣人等。以这些人的名气,在井民的饭碗所在占点地皮,师生是不会有意见的。但是,那些像该怎样塑,该站哪儿,铭文该怎样写,当郑重和严谨才是。从现在的实际效果看,似乎远不如捐赠者想像的那么好。以李四光像例,行家评价塑得“呆板麻木”,立得“有形无意”,几本李四光生前著作乱七八糟地搁他身旁地上,成为校园内外调皮娃娃们的最佳破坏对象。已故常隆庆先生,既然是世界上首个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发现者,铭文上写个“攀枝花之父”不就得了么,眼下却写了他教过什么课、写过什么教材,倒忘了“名气愈大着墨须愈少”的铭文撰理。最可笑是那位据说由校友定下的孔圣人铭文,竟然说孔圣人的思想促发了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及某时“传入亚洲”之类,硬把那个别关起门来自己爽的学术见解,清清楚楚地刻了上去,丢人现眼地让人耻笑。刻个“大成至圣先师”,甚至“孔夫子”,哪个会、敢、能发杂音?
现如今,即使有校友想捐座艺术品格高的雕像,也没有适合那像站的地方了。硬要找,就必须对已有雕像动搬迁或拆迁。然而,那可是难度丝毫不下于农民搬迁和拆迁的活儿。“伤害校友感情”的指责,没哪个园主敢于承担。这说明,仅就校园雕像而言,建设容易破坏难。不像其它东西,大多破坏容易建设难。突然想到那个经济学说法:“劣币驱逐良币”。
每一次的校友捐赠,都是在“热爱母校”的名义下进行,不可谓之不神圣;每一座雕像的设立,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旗帜下完成,不可谓之不崇高。但是,空泛的“热爱”和“崇高”的鼻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再也难压住愈来愈大的“意见”的嘴。
就想说,校友们哪,你们爱校之心,可不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表达?比方设立奖、助学金什么的。虽然那不像捐雕像那么引人注目且长期注目,但实际效果可能会更好甚至好得多。要不,你们就把钱钱捐向校园某部门,由他们给集中起来,待那钱数足够大时,找个大家,好好设计,找个好工匠,好好打打磨,最后整个艺术品出来。要晓得,面对源源不断的捐赠雕像,园主们不好说“不”,也不好说“要”,难哪!
前一篇:校园里那点破事儿(32)
后一篇:校园里那点破事儿(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