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诺贝尔奖,很重要!

(2008-10-10 12:07:14)
标签:

诺贝尔奖

闾丘露薇

钱学森

分类: 个性随笔
    尊敬着的名记吕丘,撰文问:“诺贝尔奖,很重要吗?”只看了一遍,尊敬便丢了。
  吕丘把诺奖称为“老牌民间机构的奖项”,质疑诺奖权威性之意跃然。说“得奖的,自然有他们的成就,但是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也并不能够证明在当时比不上别人。”暗指有些未得奖者未必比得奖者逊色。还说“不管是谁得奖,这些科技成果,都是惠及全人类的”,哦原来,吕丘的葡萄更比他人酸。
  吕丘是意思是,诺奖不值得在意,而中国人太在意了,连政府也未能免俗。吕丘不在意诺奖的价值,不在意哪国人得奖,那是她的自由。但是,她的同胞,十三亿中国人,至今没一个拿中国国籍的得诺奖,就不太可能整体不在意。
  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诺奖不像吕丘的言下之意,权威性不足,而是至少在自然科学那几个奖项上,权威性乃全球十足。这不是说诺奖的自然科学奖项没有瑕疵,但它确实是瑕不掩玉。没有得到相应领域的自然科学诺奖,意味着没有在相应领域内做出地球上最服人的成果,这一点,搞自然科学的哪个心头都明白,因此才在意。
  诺奖中的经济学奖,权威性也是地球上最足。只是今年欧美闹金融风暴,是否再让自由经济的主张者们继续得奖,成为全球的关注与兴趣。但以往的已得,证明得主确属实至名归。诺奖中的文学奖,受文化、语言、信仰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干扰,个别得主的含金量受到质疑。但是,就得主的整体而言,能够代表地球上舞文弄墨者的最高水平,或是行进在那个行道的最前列中,也是没太多争议的。
  那么说起来真正值得拷问“很重要吗?”的,就是诺奖中的和平奖了。也不能说它就全是扯蛋,像推翻野蛮种族隔离制度的曼德拉、先从事暴力后至力于和平的阿拉法特、在全球拯救因战争和灾祸落难的“无国界医生”,以及竞选总统落选不落志的环保主义者戈尔等,还是货真价实的。就我国目前所处的特殊国情论,我们的确不必在乎它。然而,恰恰是某些西方人非用此奖来羞辱我们、剌激我们、力图影响和改变我们,我们的政府才表现出“在意”,才发出警告与提醒。
  说诺奖是由“老牌民间机构”所发,好像权威性就不够,这恐怕不足以服人。一则诺贝尔本人将和平奖以外的奖项交给瑞典操作,瑞方的相关具体机构无论是官还是民,在百年的诺奖史上总体是认真负责的。仅以医学奖评审为例,该奖50名委员的名单和前期调查的15名委员,总能做到密不透风。评审前有多少人获得提名,也是无人确知。对比一下地球上别的地方的评奖,尤其是我们的许多评奖,就晓得做到这点是何等的可笑。换言之,不能用“民办”还是“官办”来断权威,好的民办远胜赖的官办。
  “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也并不能够证明在当时比不上别人”,如果是说当今有些人的成果,还要等待将来去评审,因而在今天没有评上奖不等于它水平不够,那么它是正确的,但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诺奖的自然科学奖项从来就是那样评的,需要多个科学家、多个实验室反复印证,这是科学的态度。如果说是即使将来没得诺奖,现在有些人的水平也不在诺奖得主之下,则就有点别苗头、讲歪理之嫌了。任何一项成果不经最权威的评定,谁敢说它价值大小与高低?
  “不管是谁得奖,这些科技成果,都是惠及全人类的”,则也对也不对。对是这是事实,无人否认,专说无意义。不对是说,“惠及全人类”的成果,由“谁得奖”,是要“管”的,评奖方要“管”得奖者的国籍,地球人要“管”得奖者是哪族,得到者会“管”不住高兴,未得者会“管”不住失望。就不相信国人今年再遭全军覆没,仍然真正于心于情于理都能“不管不顾”。吕丘也太冷静了,有些冷冰。
  又一轮诺奖揭晓,国人又一次全军尽墨。虽然早做足心里准备,但看到结果还是免不了心有戚戚焉。想想那刚刚得的51块奥运会金牌,不禁会简单类比:国人在体力上已能进入世界头排,为何在智力上却被抛在许多国家身后?总结奥运会辉煌时,尤赞“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两条。意思是别国做不到这两条,所以挡不住中国人在奥运会赛场上迅跑。今年诺奖揭晓后,井民于是乱想:何不用这“举国体制”和“集中力量办大事”,“拿下”诺奖的各个“金牌”?再想又明白,拼体力和比智力,是完全不同的两码子事情。
  于是再想,国人若欲获诺奖的突破,最该从哪里着手?或者说,国人之所以迄今未得诺奖,最大阻碍在哪?除去“和平奖”,浮现在脑海里次数最多的,是“环境”。其实是与此有关的“宽松”、“宽容”、“创新”、“体制”等。科研不是心境自由,不是发自内心,不是出自兴趣,不是来自实践,不是沉下心来往深里处钻,不是失败了可以再来,就不可能做到顶尖。而我们眼下最缺的,似乎就正是这些个。
  与国足屡战屡败后丧气地得出“人种不行”论不同,国人虽在诺奖上也至今未尝胜果,但体内流着同样血液的同胞已十来人先后获诺奖,说明国人的“人种”对搞科研、弄文学,也是“行”的。这就有了足够的底气,也有了足够的耐心。于是,国媒对化学奖得主美国公民钱永健做特别提醒“钱学森堂侄”,对文学奖得主法国公民克莱齐奥特别加注“三次来华,尤喜老舍小说”,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而这些,也同时就回答了吕丘的问“诺贝尔奖,很重要吗?”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