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井民博客
井民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052
  • 关注人气:13,8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园里那点破事儿(31)

(2008-10-09 16:11:42)
标签:

理科

文科

工科

院士

海归

杂谈

分类: 校园轶闻
    在文理工交混的校园里,文最受气,理其次,最跩要数工。同是教授,文教授大多没啥科研项目,偶尔蒙得一个把,经费少得都不好意思说。有回井民拿了个省级政府项目,全部经费八千,还规定非得成果出版后才能拿全,整个长达两三年的研究期,只有区区五千元用作所有人工的开销,以及必要的图书资料购买。一个工朋友不给面子,哪壶不开提哪壶,偏要问井民个详由,井民架不住,把那难以启齿的数字说了,脸红筋涨地等着他嘲笑。不料想,他非但没有嘲笑,反倒连声说:“不错不错,也不少了”。既像是安慰,又像是挖苦,让井民脸色立即变青。
  之所以偏执地认定,工朋友是半带安慰,半带挖苦,是因为他的项目每年以数百万计,光是放在复印打印处的小钱,一般都在七八万以上,而他招待一次甲方来人,把井民那项目经费全部捶平,还不算酒水。据他的朋友透露,如果有人给他几十万的项目,如果该项目不是熬上几个夜就可以交差,那么就等于麻烦他甚至得罪他。他的学生如此恶评:“老师虽牛,但看不起草料。”
  有了钱,事情经常就做得非一般的漂亮。比方项目结题报告,就能到大出版社出,用上好的纸张印,请艺人设计精美的书皮。如此专著甩任何专家面前,那专家要想不砰然心动,那他就多半是座石佛。类推,如此专著拿到任何评委面前,若要遭枪毙,那也可能是评委手上的枪走火而非故意扣动扳机。再有,有了钱,还好做推广。比方请业内大佬来当面夸死人不偿命,花钱在媒体上做自我吹嘘不脸红,叫遥远地方的校友都能很快知道,哦,咱那母校又升起一颗新星。
  被大把银子浇灌着,搞工的咋瞧得上搞文的?有回园子评科研奖,一文科成果陈述完毕,评委之一在茅厕里边泄边对人说:“那都叫科研?经济效益多少?推广价值多大?达到国内还是国际先进?”另一正泄着的回应:“文科搞科研,文字来回搬!”还好,二位还没有像井民曾经听到过的那样说:“搞文科,能读人民日报就行!”
  看不起文,倒也确有文自身的短处拿给人捏着,比方成果多不好说是否原创,也不好说有无推广价值,更不好说在国内国际排啥位次。可是搞理的照样被看不起,就有点道理难通了。业界都晓得,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位阶相等,待遇相同,可前者的院士印象中似乎更比后者牛。比如伟大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当初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审桌上,也以“理论原创不足”之类理由被毙掉的。可是,若论成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贡献,成百上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有几人比得上袁老?连现任中科院院长也正式承认,当年在袁老的成果上确实看走了眼。正因了这个原因,在时下“数钱论英雄”的校园里,搞工的居然也看不起搞理的,倒是替袁大师出了口恶气。井民在一个报告会上亲见,一搞数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正做着报告,突然转身对旁边的搞工程的某博导说“比起他来,我那点科研就小儿科了!”他说的是经费,大家也都不会听岔,但仍然羞得那位正做着院士梦的博导把脑袋埋到了桌子下。
  井民说这些,心头没有半点酸,用意没有半点恶。晓得有些工科项目搞的是生产中的急需,解的是别人意图挣更多钱的燃眉之急。不然,哪个会那么傻,把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票子打给校园里某个人,而不打给别处另一人?再说,拿了人家的钱,就要替人家消灾,手上有笔几百上千万的钱,合同约定半年或一两年必须花完,必须得到甲方的肯定,没点真本事,确实不得行。因此,瞧那些校园里的牛教授,走路头望天,看人两眼斜,包有人帮提,酒有人帮喝,名头有人帮说,心中只有佩服,最多还有点把点羡慕,绝对没有半点不服的。
  只是凡事都要两说,也有些搞工的,学术水平长进之快好似运动员服了兴奋剂,短期内成绩提高快得惊人。一些同行认定的进错门之汉,同学认定的误人子弟者,真的借了行业的突然走俏,一夜之间就彻底改换了门庭,甚至改换了马甲,项目滚滚,成果累累,虽在校园里尚不敢太过招摇,但只要走出校门,就抖得至少跟那些牛教授一样精神,甚至在个别能吃定的场合,抖得比牛教授们还要精神。只是这些伪牛教授大多在校园里不得不忍气吞声,原因是他们的职称捏在真正的牛教授手里。他们有的可怜地屡战屡败或屡败屡战,直到退休前死缠烂打园主,允许他们在校园外打“教授”的牌子。
  曾经常充正神的井民,真是亲眼见过某老副教授经校园最高学术委员会一番剧烈争论后,以微弱票数得到“名片上印教授职称”的同意表决。此表决若放任何他处,想必首先让人想到的都是羞辱人,埋汰人,糟践人。可是那副教授欣闻自己的要求得以“通过”,竟然感恩涕零若他人终于当了院士。由此得知,这世间人们对所谓幸福和成功的感受,差距实在太大。因为该副教授知道,在他之前有位同痛相怜者,竟然连那可怜巴巴的请求也惨遭掐灭,学术委员会老大给出的解释是:“拿几本讲稿来就想评教授,教授是那么好当的么?还说什么‘辛辛苦苦教书几十年’,辛苦就要评教授,那后校门那个拉蜂窝煤的,比在座哪个都更该当教授!”此语传到那副教授耳里,直接的后果就是,他提前退休,并提前在校园消失。
  但随便哪座校园,只要说到打学术台面,都得靠国家奖、政府奖和SCI、EI之类。只有在那时节,人们才会发现,那些个平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角色,才是校园真正的狠角色、牛教授。井民亲眼见过一位高级海归,回到校园就赶上评教授,平时一个更比一个牛的评委,见那海归英俄二语滚瓜烂熟,所做科研尽立足“21世纪人类的……”,竟然行使提问权时也像是小学生面对班主任,声音小得像蚊子叫:“请问,您的成果,通过了哪国哪个部门的鉴定?”狠角色想也不想,接口就答:“哦,我搞的那个东西,在英德瑞三国都保密,请原谅不能透露。”又一个评委用蚊声问:“你,为什么,不把你这些年的学术思想整理一下,出本专著或教材,好让同行好好学习一下?”狠角色再次立马接答:“对不起,我搞的研究,国内最多只十多个同行,哪个出版社都不肯为我出书。”
  于是,一个申请表上没有填成果,评委面前没有摆放专著、论文和获奖证书的教授申报者,把全部赞成票一网打尽。只是此公今天偶尔再见,一副潦倒状,大概是与搞那“最多只十多个同行”的学问有关。不知当初送他教授头衔的评委们,此时会否略有后悔,或幸灾乐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