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考研上课作弊 |
分类: 校园轶闻 |
此族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年纪大概在50上下,当年由于当兵退伍、下乡返城以及顶替父母,从军营、乡下或老家来到大学,大多呆在后勤或教辅部门。以时下的眼光看,他们算是幸运的了。因为在企业呆着的同龄人,大多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即使还在站最后一班岗,下岗的威胁也经常光顾,甚至惨成现实。再说,即使收入也还算可以,干活也还不算累,但每年两个多月的假期,在这个急惶惶的世界,哪里去找?然而,正由于他们学历低,因此他们在校园里属于没有未来那类。眼看着身边的年轻人忽忽地就踩头上去了,心头肯定很有想法。但有想法也没办法。他们缺乏的,不仅是命运的苛严,更是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好在这拨人原本数量就少,后来又是只出不进,因此再过几年,他们将彻底走进历史。
另一类年龄大概在40上下,失于自己高考时的低分,得于自己父母或亲朋的帮助,他们竟也进了校园。同上述那类一样,他们也大多呆在非教学科研部门,用校园里流行的识人观来说,也是属于再怎么努力也上不去的那拨。但同与上述不同的是,这帮人还有改变此生的机会,那就是通过考研,脱掉头上那顶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低学历帽子。
或许校园外的人会问:说考研就考研,那研哪来那么好考?这又是外人不懂里人道了。对外面的人来说,非但研究生不好考,本科也是很难考的。仅以去年为例,四川大约50万考生,最后考上大学的,也才刚刚过半,而那里面还有相当部分是专科。但是,这世界就这么奇,本科难考,未必研也难考;考不上本科,未必考不上研究生。
通常的做法是,在校园内的几十个硕士专业中寻找,瞅准那个相对最好考的,勇敢填报。哪个相对最好考?一看它是否考数理化之类硬学科,二看它是否招单考生,三看它历年校内哪些人考上,四看……哦,不能再说了,再说就泄了他们的密,坏了他们的事,会招他们骂的。
校园外的人又会问:莫非政治、外语就那么容易过关?谁人不知,研究生考试从来都是政治、外语平均得分最低?那些个“导航”、“引航”类考研辅导机构,也正因如此才活得那么昌盛的。那井民只好再泄一点:校园内的考生通常只腾出精力对付政治和外语,其它两三门由学校出题的科目,找老师辅导就可考高分。这样,他们便比校园外的考生节省了一半的精力和时间。秒算即使这样,他们的政治外语也考不了理想的成绩,那得分很高的专业课,也会把他们的总分拉到录取线以上。而如果报考的是单独考试,则干脆连外语都是自己学校出题,不跟你外面的考生玩儿。
校园内的考生,为何能把专业课考出高分?说到底,这一是得宜于咱根本上是个人情社会,熟人考熟人,辅导时缩小些范围,改卷时放大些尺度,比校园外的考生高出的几十分,不就出来了么?井民这么一说,园内园外肯定都会有人跳出来指责“乱说!出题人严格保密,改卷时试卷密封,咋可能出现你说的那种情况!”对此,井民只能这样回答:多数出题人是会严格遵守保密规定的,但他未必扛得住他的上级的压力、左右的夹击,以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考生的攻击,盛情难却下口松一松,不是很难,而是很易。再说改卷,试卷肯定是密封的,但事前找上门来的考生的笔迹,甚至是记号,还会那么难被识别出来么?
当然,像作弊或漏题这种事,一旦被发现,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当事人谁也不敢轻易做,便是做了也不能轻易被发现。井民在这儿不说谁谁谁,谁谁谁也不要对号入座或抓屎糊脸。但从现象上看,校园里的某些专业的专业课成绩,总是外面的考生得分低于校内的考生,而二那些专业课,恰恰正是校园自出自考自改。按照从结果推原因的简单思路,也应当推得出内中肯定是有原因的。
还有一个外人会提的疑问:那些基础相对差的校内考生,很多原本连本科都没读过,如今却要读研,且还是读书与工作两不误、屙尿与擤鼻涕两头都捏着的情况下去读,行么?能毕业么?能拿到硕士学位么?这也是外人不知内人道:人家既然能考上,就一定能读完;既然能读完,就一定能拿本儿。通常的做法是,考上后就向每门课的任课老师求请,“由于自己还要……因此有些课……”之类,加上导师从一旁帮腔,任课老师大多也就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了。待到期末考试,游说和诉求又沿着上述道路进行,在浓浓人情与重重游说下,任课老师还能“该不及格就不及格”么?至于毕业论文,由于做的时间长达一年,再说互联网又那么发达,在职在岗者又都有电脑,用电脑时又分不出公活和私活,还会有什么难的?
如此奇特的“脱帽”环境,使得校园里在职读研者出现明显的分化。一些人真是下了决心改换此生的门庭,工作与学习逼得人焦头烂额,经常是上课和上班两头不能相顾,这边老板骂,那边老师点,读研的三年,真的是人生的一次熬煎。当然,熬过以后,他们也就站在了全新的上进平台,从而将此前的一度闪失人生,深深地埋入“教训”用以激励子女。另一些人则是目标更加单一,用意更加直接:课可以不上,因为丢掉现岗位比取得它更难;文凭必须到手,因为没有它,此生就没有了未来。唯一的做法便是,逃课照逃,成绩照要,遇上个不懂事的老师就卡壳,就成为“问题”,就让园内多人开始忙碌去解决。
悲哀的是,这种“问题”,最终都得到了解决,且是满足问题制造者的解决。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前一篇:校园里那点破事儿(12)
后一篇:校园里那点破事儿(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