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博士教授处长 |
分类: 校园轶闻 |
校园很安静,也很安分。但那是表面。且要看人。岁数快到点儿的,除个别比较在意退时的安排和退后的事宜,一般都是无奈地承受。正如他们曾无奈地接招。便是那些个计较的,也充其量对是否还保留那张桌子、最高领导是否专门有点期盼,也都是交钥匙走人。
但是,那些个年青才俊,尤其是头戴博士、教授者,内心就想不喧哗与骚动都难。严格的年度考核,逼得他们凄惶:若不能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其中主要又是足够数量的特定刊物论文,不能拿到相当级别的项目、其中主要又是政府或垂直的项目,不能挣够年320的课表工作量、其中主要又是本科生的课程,那他们不仅上升无望,甚至呆下去也难。想想未来还有那么长的日子要过,想想现下还有那么多年的房贷要还,想想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想想老婆成天有意无意地拿隔壁那个成功人士作榜样,一颗原本平静的心,如深深的海洋了。
运气好,才气好的,得现在重点学科的支撑,或牛气学术团体的帮助,并不十分费力,就副教授、教授一路上去。问题是上到教授莫非就不进步了么?不。前面还有“博导”、“省学术带头人”、“院士”,且愈往上难度愈大,够奋斗一辈子的了。
想到这层,才俊们便有了寻找相对稳当、相对便捷路子的打算。几年前,一个走得十分顺畅的才俊对井民说:“人生就是要运作,运作得好也是一种本事。”该才俊三十出头就教授,三十有五就博导,自判一时半会儿院士不可能,便把目标定在校级领导即将的换人。他那是在有针对性地说话,针对的是有人对他经常向领导“汇报”、偶尔请领导到喝茶指指戳戳。据说才俊找的时间和地点都很精心,如不在周末周日,如不在名度假地,但偏偏躲鬼躲到城皇庙,就在他最不想让人碰见的地方叫人给碰见了。于是他一改躲躲闪闪的作派,索性亮出上述“人生运作有理论”。
只可惜,该才俊嫩了点。他不晓得,人生的所谓“运作”,从来是本人的作用极小,外界的作用极大。再说被运作的对象,也不是个个都喜欢被运作的。几领导相互关注着,见才俊经常进入这个那个的办公室,而他的业务又不归好那些个领导管,于是认定其目的太过直接,手段太过功利,于是在心底将其打入“跑官要官”另册。后来,才俊盯着的领导倒是换了,但努力太过的他还是在原来的位置。其费力“运作”的人生,几年没能往前走一步,反倒把原本很有前途的专业给拉下不少。
另有一个年龄稍长的,倒是会“运作”,竟然能得领导层而非个别人的好感,在一次换届前果真集体力挺他“上”。正像大家都晓得的,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们一定会找出很多他“上”的理由。按下来的事情于是很顺:派送京城党校度金、提到重要岗位预备等。三几个月后,不仅校园内外,便是他自己,也觉得是八九不离十了。于是先是羞羞答答后是半推半就再后是心安理得地答应别人叫他那个“长”。再后来,他悄悄印了名片,将那“长”提前印上去,在朋友中广为散发,据说还在铁哥们儿范围内请了客。
只可惜,此君不知道,这种事也是人算不如天算的,“上面”的一次非正常的变动,他的计划中的“长”便被冷却。等到“上面”腾出精力时,此君的年龄却已过线,只好原级“调研”。
这还不算最惨的。另一位青年才俊被组织看上,先是派往发达的东南沿海某市挂职,后是提到本省相对发达的地级市任副市长。一切都顺得不能再顺,就只差最高管辖部门的领导签字盖章了,那部门那领导却说“不忙,先缓一下。”后来据说,这位领导觉得前任在高校提拔干部的做法值得斟酌,须缓行。这一缓,匆匆五年过去,硬生生就时过境迁了。如今那位才俊还在校园,只是以“博导”的本来面目,拿他的项目,搞他的科研,挣他的票子,带他的博士,开他的豪车,操他的潇洒。
最让人感叹唏嘘的,是两三个原本势头极好的青年处座。他们比较早地确定了自己人生的走向,同时也就比较早地放弃了当教授、做博导甚至院士梦想,而是专心经营党政职务。由于目标专一,由于入道较早,更由于能干肯干敢干,他们走到校园里人人认定,未来某某职非他们莫属。然而,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决定他们命运的那几个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政见不合,性格各异,分歧渐成纷争,纷争渐成斗争,终至更高领导忍无可忍,用那领导的话说就是:“搞不清楚有啥矛盾,就不搞,把人先挪开再说!”并随手将茶杯盖子移开,清脆的一声很是警醒台下听众。
主要领导于是被挪往他校,青年处座的上升通路也就惨遇山体滑坡。园内人总结起此事,无不认为做官最具风险,因为内中的变数最不可控。于是一段不知是谁编的顺口溜渐在校园流行:“世人都说做官好,只有得失握不了。更高位置在何方,一觉醒来就没了。世人都说做官好,权柄到手就苦了。朝有叩门暮有酒,身体几日就坏了……”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但是,那些个年青才俊,尤其是头戴博士、教授者,内心就想不喧哗与骚动都难。严格的年度考核,逼得他们凄惶:若不能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其中主要又是足够数量的特定刊物论文,不能拿到相当级别的项目、其中主要又是政府或垂直的项目,不能挣够年320的课表工作量、其中主要又是本科生的课程,那他们不仅上升无望,甚至呆下去也难。想想未来还有那么长的日子要过,想想现下还有那么多年的房贷要还,想想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想想老婆成天有意无意地拿隔壁那个成功人士作榜样,一颗原本平静的心,如深深的海洋了。
运气好,才气好的,得现在重点学科的支撑,或牛气学术团体的帮助,并不十分费力,就副教授、教授一路上去。问题是上到教授莫非就不进步了么?不。前面还有“博导”、“省学术带头人”、“院士”,且愈往上难度愈大,够奋斗一辈子的了。
想到这层,才俊们便有了寻找相对稳当、相对便捷路子的打算。几年前,一个走得十分顺畅的才俊对井民说:“人生就是要运作,运作得好也是一种本事。”该才俊三十出头就教授,三十有五就博导,自判一时半会儿院士不可能,便把目标定在校级领导即将的换人。他那是在有针对性地说话,针对的是有人对他经常向领导“汇报”、偶尔请领导到喝茶指指戳戳。据说才俊找的时间和地点都很精心,如不在周末周日,如不在名度假地,但偏偏躲鬼躲到城皇庙,就在他最不想让人碰见的地方叫人给碰见了。于是他一改躲躲闪闪的作派,索性亮出上述“人生运作有理论”。
只可惜,该才俊嫩了点。他不晓得,人生的所谓“运作”,从来是本人的作用极小,外界的作用极大。再说被运作的对象,也不是个个都喜欢被运作的。几领导相互关注着,见才俊经常进入这个那个的办公室,而他的业务又不归好那些个领导管,于是认定其目的太过直接,手段太过功利,于是在心底将其打入“跑官要官”另册。后来,才俊盯着的领导倒是换了,但努力太过的他还是在原来的位置。其费力“运作”的人生,几年没能往前走一步,反倒把原本很有前途的专业给拉下不少。
另有一个年龄稍长的,倒是会“运作”,竟然能得领导层而非个别人的好感,在一次换届前果真集体力挺他“上”。正像大家都晓得的,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们一定会找出很多他“上”的理由。按下来的事情于是很顺:派送京城党校度金、提到重要岗位预备等。三几个月后,不仅校园内外,便是他自己,也觉得是八九不离十了。于是先是羞羞答答后是半推半就再后是心安理得地答应别人叫他那个“长”。再后来,他悄悄印了名片,将那“长”提前印上去,在朋友中广为散发,据说还在铁哥们儿范围内请了客。
只可惜,此君不知道,这种事也是人算不如天算的,“上面”的一次非正常的变动,他的计划中的“长”便被冷却。等到“上面”腾出精力时,此君的年龄却已过线,只好原级“调研”。
这还不算最惨的。另一位青年才俊被组织看上,先是派往发达的东南沿海某市挂职,后是提到本省相对发达的地级市任副市长。一切都顺得不能再顺,就只差最高管辖部门的领导签字盖章了,那部门那领导却说“不忙,先缓一下。”后来据说,这位领导觉得前任在高校提拔干部的做法值得斟酌,须缓行。这一缓,匆匆五年过去,硬生生就时过境迁了。如今那位才俊还在校园,只是以“博导”的本来面目,拿他的项目,搞他的科研,挣他的票子,带他的博士,开他的豪车,操他的潇洒。
最让人感叹唏嘘的,是两三个原本势头极好的青年处座。他们比较早地确定了自己人生的走向,同时也就比较早地放弃了当教授、做博导甚至院士梦想,而是专心经营党政职务。由于目标专一,由于入道较早,更由于能干肯干敢干,他们走到校园里人人认定,未来某某职非他们莫属。然而,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决定他们命运的那几个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政见不合,性格各异,分歧渐成纷争,纷争渐成斗争,终至更高领导忍无可忍,用那领导的话说就是:“搞不清楚有啥矛盾,就不搞,把人先挪开再说!”并随手将茶杯盖子移开,清脆的一声很是警醒台下听众。
主要领导于是被挪往他校,青年处座的上升通路也就惨遇山体滑坡。园内人总结起此事,无不认为做官最具风险,因为内中的变数最不可控。于是一段不知是谁编的顺口溜渐在校园流行:“世人都说做官好,只有得失握不了。更高位置在何方,一觉醒来就没了。世人都说做官好,权柄到手就苦了。朝有叩门暮有酒,身体几日就坏了……”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前一篇:校园里那点破事儿(8)
后一篇:校园里那点破事儿(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