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了吧?有同学在拙文《有话不说与说非有话 》中的留言:“我们真的不想在内心在寝室里,嘲笑我们的老师无知和可笑……”
在下看了这段,心头颇有点“那个”。原来,在寻常看不见的场合,比如“内心”和“寝室”,学生们竟然这样看待某些老师。如果一个老师当成这样,台上任他自说自话甚至自我感觉良好,慑于老师权威的学生拿他没有办法,私下里对却他一阵猛贬,打心眼儿里瞧他不起,尤其是笑他“无知和可笑”,那个老师当得还有什么意思?一旦这一真相见天,那老师正好又属于爱惜自己羽毛的角色,他会跳楼么?
世间职业万万千,我等何以独选教师?除了某些功利或无奈,还不是为了在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扩散中,得到娱人与自娱。那份儿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激荡,或许是其它行业所无法体会的。
但是,选择教师这行,也就同时选择让自己供永远年轻、永远清醒、永远苛严、永远挑剔的才俊们,用怀疑的眼光和敏捷的心灵细细拷问。以为自己既为“师”,就一定懂得比他们多,就一定理解得比他们深,就一定具有天然的教导权,那就从一开始就错了。如果始终作如是想,那可就一错到底,且无药或医。
做老师的当常想,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会比老师少么?学生获得新知的时间会比老师短么?学生对所谓学问的反应会比老师迟顿么?不会的。以为会,那是老师的又一个错觉。要知道,玩电脑,上互联网,是当今的学生从小学即开始的修练。而老师,尤其是老老师,说不定才放门儿。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上的知识,之丰富,之齐全,之方便,哪里是传统图书馆和资料库所能比拟的?传统老师以占有图书馆和资料库之先天优势,学习在先,理解在先,备课在先,掌握在先,讲授在先,因而“先”于学“生”,可在今天,这点先天的优势已经完全丧失。
倒是“理解更深”、“贯通更广”这两点,还可能在能理解、会贯通的老师那里有一定程度的保存。如果这两点也没了,那那位还勉强叫作“老师”的人,就只有在同学们的“内心”和“寝室”经受嘲笑的命。
所以,在下以为,现如今当老师,要想课堂上表现得到学生肯定,要想不在同学们的“内心”和“寝室”被嘲笑,一是对知识要烂熟于心,二是在思想上要提炼成精,三是在课堂上要精彩示人。
烂熟于心,是不仅对所讲的知识要懂,更要熟,且要熟透。不能生,也不能半生不熟。生了或半生了,就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甚至节节巴巴,让学生当下痛苦,回头骂人。
提炼成精,是不仅懂了熟了,更要对懂了熟了的东西加以提炼,捆它成束成堆成建制,届时或急风暴雨式或润物细无声式地拿出来。未经提炼,或提炼不够,也只能在课堂上急人,烦人,甚至丢人。
精彩示人,是拿出来给学生听的、看的,一定要精彩,一定要好听好看。自己先想到或看到都会自动于中,讲出来才可能打动他人。如果自己看了听了都无动于衷,那么完蛋了,届时的课很可能就会成为催眠的最好曲子或讨人厌的最好方法。
在大学当老师,眼下最需要的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但永远最忌讳的也恰是拿高学历和高职称吓人和唬自己。试问:哪个学生会把某老师是博士或博士后、某老师是教授或博导真正当回事?哪个学生会因为台上的老师是博士或博士后、教授或博导,就心理顿时悬惑,精神顿时迷惑,便是那老师讲得再臭,他们也会觉得香?
在下学亲眼见过某拥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老师,在一堂原本并不难讲的课上,让好几个学生当场起身,随后在走廊里高声喧哗,声称要抗议此课那么臭,还拿来……说实话,在下当时就在那走廊边的办公室里,被动听见上述喧哗后,老脸不由一阵滚烫。替那还在表面作眉飞色舞状、实则作苦苦支撑状的老师,也替稍不注意就可能是自己犯心狡痛。
最方便的教学,无疑是网上下载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然后照着课件讲。然最害人的教学,窃以为也是如此从教。使用多媒体与依赖多媒体,表面是老师的勤懒之别,其实是老师的好坏之分。依赖多媒体,必会死于多媒体。照多媒体念,与照讲稿念,横顺都有是一个念,有啥本质的区别?
因此,即使是在今天,甚至可能是永远,最能运用传统方式教学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换言之,能否运用传统方式将教学搞好,才是衡量教师好坏的真正标准之一。
只有在运用传统教学方式时,即在“讲”而不是在“读”时,这个老师的真正功力,包括知识,也包括思想,还包括方法,才才会与该老师的魅力有无与大小,纤毫毕现地展露在全体学生面前,想躲闪也不行。
在讲授知识、方法与思想之间,在下最看重的是讲授方法与思想。前已说过,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得十分容易,学生之于老师更容易。因此,只有方法和思想二者,还能让老师勉强拥有讲授的制高点和优先权。如果不明白这点,还企图按“老师就是本门知识拥有量最多者”的思路去教学,还着眼于和致力于往学生耳里和眼中猛灌所谓“知识”,那这个老师也就玩完了。
只是方法和思想,就不是说用多少时间去备课,那课堂上就能体现出来的。要悟,要思,要提炼。这方面,老师要有哲学素养,要有文学底子。否则,教啥都是个平面和干巴。
不能设想没有哲学思维的老师,能够将本门课程的知识、方法和思想提炼成精,也不能设想没有文学素养的老师,能够将本门课程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用最精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下因此固执地以为,不论老师曾经学什么现在教什么,只要他热爱哲学,喜欢文学,加上专业的至懂至熟,那么他就不大可能把书教得有多差。
尽管何谓热爱哲学,何谓喜欢文学,乃见仁见智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