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生就业专业研究生素质教育杂谈 |
分类: 校园轶闻 |
这里所说的“就业”,仅对在校大学生而言。而硕、博二士研究生,也是在“在校大学生”中的。越出这个范围,一般的就业,那是政府的事,具体是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的事,容不得在下这种百无一用的书生牛圈里伸出马嘴来。
“大学生就业难”,是随扩招产生的事实,看每年的官方统计数字即可知。现今大学生,无论哪个层次,人数都大大增加。当今中国任何一所拥有学、硕、博三士招生权的大学来说,而今的硕士生数量,基本上就是大扩招前的本科生数量。而今天的博士生数量,则比当年的硕士生还多。
有句话不好听,但话丑理端:人与物类,多了就会贬值。物以稀为贵么。尽管咱国家大学生还没多到用不完,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大学生还稀罕,但一些地方一些时候,大学生多得起堆堆,则也是事实。你也大学生,我与大学生,他也大学生,大家都是大学生,大家也就都不是大学生了。这个道理很丑陋,但也很真实。想当年,举国就那么几个大学生,高中生就算知识分子,想不自我珍贵,还会遭人嘲笑“假谦虚”。
井民读大学那会儿,百个考生中考上大学者,不过三四人(专指1978年同时入学的七七、七八两级)。毕业时,用人单位排队“抢人”,不是缘于在下那帮人如何能干,而是那会儿大学生实在太少。自99大扩招后,百个考生中,总有过半能考上,个别地方甚至考不上者几乎没有(若高校多、考生少沪京等地),这么多大学生集中毕业,用人单位咋不把眼睛挑花?还不要说社会本身,还逐年增加大量就业人口。因此,就业难,也就随扩招,以及社会本身的就业人口增加,而愈发地严峻了。
井民以为,如今的就业难,与当初的就业易,很难说对个人一定就好,或一定就不好。尽管说这话可能会遭有同学指为“站着说话不腰痛”,因为井民已看到有同学说咱“工作稳定、衣食无忧”,但本着实话实说态度,还是觉得说出来才正派。再说“文章千古是,得失寸心知”,不教书不知教书难,不呆高校不知高校闷,哪条狗儿急了不咬人?井民这蛮腰,就是让教书给整疼的,以至如今说话得坐着。
一者,今天的就业难,是建立在“就业自主”基础上的;而当年偶等的就业易,却是建立在不由自主基础上的。这有什么区别么?有的。今天可挑选就业岗位,可以先“就”着,也可先放弃,还可再等待。当年不可。不可挑选就业岗位,只能“就”分配之“业”,也不可放弃,不可等待。今天在艰难中,可以经一二三四等次的选择,最终获得相对理想岗位;当年在容易中,只能“我是党的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学西班牙语的人被“搬”到县医院搞牙科,不是编造的荒唐故事,而是现实的悲喜剧。同届有同学“选择”不服从被分到某边远地区,结果被省报登名取消分配资格,派出所注销其城市户口,党政工团干部轮番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吓之以惩。结果是其多年不得一个饭碗。这种事,今天是绝对不可能发生了。
二者,今天的就业难,是建立在就业是个“过程”基础上的;而当年的就业易,却是建立在就业是一锤子买卖基础上的。今天经一次二次三五次,寻找寻找再寻找,就业就业再就业,就啊就,“就”到最后总有“业”。当年就业只一次,党安排,政府分配,个人服从,再不合适也得去,再有喜欢也不得乱想饮食吃。
一次定所有,一分定终身,是井民那批大学生的荣幸,还是不幸?井民至今也没想透彻,还在想。
三者,今天的就业难,是建立在用人单位鱼龙混杂基础上的;而当年的就业易,却是建立在用人单位单纯固定基础上的。今天想就业,就不得不用几分智慧与精力从良莠不分的机会中挑选适合者,且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这增加了就业难度,更加重了就业痛苦。难度与痛苦的共同作孽,又使就业的焦虑成倍增加。
当年井民就业却不。那时分到井民头上就一个,想另一个也不行,也不敢想。那个唯一的就业单位,摆在那儿已几十年,公办,官定,谁人不知、何人不晓啊?用得着研究吗?用得着考察吗?用不着。用得着选择吗?用得着犹豫吗?用不着。分给你的,就是你的。没分给你的,就不是你的。井民那帮人自然就不会把心思用在挑选上了,也不会用在甄别上了。清闲,清静,清爽,所以显得不费力。所以对今天的同学就业时需要用很多的智慧,很多的心力和很多的精力,井民深表同情和理解。
正像哲人所说:一个人自由了,往往反倒显得无所适从。在大量可能中挑选一个现实,往往比把一个可能确定为现实要更费心机。在这个意义上,今天那些很自主、很能干的同学,往往就更能显山露水,甚至如鱼得水。眼见一些同学考研、考博、考公务员几乎同时进行,又见一些同学今天深圳面试,明天成都赶场,后天西安上班,心中有一丝怜悯,更有几分羡慕。更有那弃公务员不考、弃公职不要者,一心只想自己干,自己闯,就更是心生佩服与赞叹。作为人生经历,井民没有过,社会没有给,自己没有找,单纯地就业,简单地生活,井民于今心有不甘,但也无奈。
再有,“就业能力”、“就业实力”以及“好不好就业”,与所学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大体来说,这首先是大学本身牌子硬不硬决定的。除去个别,一般而论,名牌大学就业好于一般大学,985好于211,211好于省属校,省属校好于专科学校,若网上“中国十大高就业大学”所列,基本全是985和211。
名牌之下,便是专业。而专业,则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一阵是这个俏,有一阵是那个热,踩着点子走的人是幸运的,但井民更愿意将它解释为瞎猫碰见死耗子。比方在下考大学那年,朋友之弟考入当时的四川农学院、今天的四川农业大学,学养猪。那可是如丧考妣,差点退学。哪晓得勉强坚持下来,却恰逢四川甚至全国都大兴养猪之业,该同学于是时来运转,一路“发”得不可收拾至今。便是今天挣钱容易的能源专业,仅井民亲眼所见,就见过他们中好些人曾经面临队伍解散、饭碗不保、前途不明的苦恼。所以,与其无法把握就业的未来,不如咬死眼下积攒本钱的现实。这是井民的建议。
某学科或专业应当开设些什么课,那是经大量国内外开设相同或相似专业的大学,一点点累积形成的。内中固然有变更的必要,但更有沿习的道理,小变可以变得更好,大变将使其不成其专业。某课程对未来的就业有帮助还是没帮助、帮助大还是帮助小,教师说不准,用人单位说不准,谁都说不准。因为社会发展无须人们说准。
大学么,不管是本科还是硕、博二士,本质上都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那里面当然包括就业素质。但就业素质绝不等于就业课程。若真要开设直接助益就业的课程的话,真的就不该放在研究生阶段了。甚至,若单纯考虑就业方便、可用,那些课程放在培训性质的“班”上最好。农村泥、水、木等“匠人”,长期算是农村的“能人”,至今在城市打工仔中,相对于他们的同龄,“就业”也是不错的。恰恰他们的就业能力,就是农村的师傅亲传或者政府办班所给,而非大学培养的。
记得在大扩招前,针对有人对大学生就业将趋难的担心,某专家回答说:就不相信读了大学反倒不如不读大学更不好就业。这话对今天每个正在就业中作难的同学,似乎也可作为鼓舞与提示。如果连这点底气都没有,那读大学以及研究生,还有啥意义?环顾四周,那些主要因贫困而最终没能进入大学校门的同龄人,最终都能找到“业”来“就”,各位又有啥可担忧的?若担忧,也只能担忧是否比他们“就”的“业”更好,“就”了之后走得更快些。
把大学或研究生所学,当作此生的重要知识构成和素质养成,当作人生的重要经历和特殊体验,而不是直接简单与就业挂钩,看起来好像是失之空想与悬思,但若放在人生的未来,人生的长远,人生的今后,就会发现,如今的不顾不管地学习,绝不是机会成本过高的浪费,而是全部人生重要的源动力。
换言之,今天学得怎样,是今后的所靠、所依、所用,今后都会受它影响、被它决定、由它出发。这么说来,还是暂时忘记包括就业,好好用好这段人生为宜。
由于怕被指为“站着说话不腰痛”,就捂着腰杆坐着说。结果一说就收不住,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望同学们姑妄听之,无须当真。
前一篇:上周要闻点睛:人心激荡
后一篇:有些话想给同仁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