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色,戒》:“色”背后是什么“戒”

(2007-11-04 16:44:28)
标签:

随笔/感悟

张爱玲

李安

色戒

分类: 个性随笔
    题记:电影《色,戒》催热了小说《色,戒》。“好色”的人们谈“色”至烂,唯独“戒”似乎被遗忘。然读小说《色,戒》,愈加觉得“色”“戒”难分,“戒”比“色”更令人惊心,故弃“色”谈“戒”。
  张爱玲的《色,戒》,不足一万四的字数,17次提及“戒”字,除一次用于“戒心”外,其余16次用于“戒指”、“钻戒”、“火油钻”和“粉红钻”。可见小说的“戒”,首先是个器物,是个道具,是个张爱玲形容的“光芒四射”的器物与道具。该器物与道具在易、张、廖、马、麦等“太太”的兰花指上,在几位太太经常看似不经意间提及的“三克拉”、“五克拉”、“六克拉”的“戒指展览会”上,在经常性的稀里哗啦的搓麻声中。
  此器物与道具令寒酸的学生妹佳芝“翡翠”戴得“叫人见笑”,叫那几个太太连“正眼都看不得她”。这是一种何等奢侈与安适的生活,且是在兵慌马乱甚至民族危亡的时代。一件小小的器物与道具,出现在特定的人群和场合,衬托了各色人等的出场背景,奠定了奇特故事的发生环境。慧眼独到加奇思独具的张爱玲,就这样于不经意间搭建了一个只属她的表演舞台。
  混迹于如上“太太”中,伺机完成看似政治使命实则青春冲动的学生妹佳芝,固然不能有任何敢与之比肩的器物或道具,她连人家笑言中的“请客”也不敢真正接招。反过来倒是得到暗示,如果这一切她也都有了,她也就“太太”了,那个使命或冲动也就无以成立了,整个故事也就没有合乎逻辑的基础了。她要完成的神圣的使命,涉及这些“太太”、“钻戒”和她们的老公,对她来说都是“戒”,都属于她要破之“戒”。
  佳芝之所以能够混迹于“太太”间,能拿出与之抗衡的,除了香港沦陷,生意沦落,不得不“跑起单帮”,“带了些手表西药香水丝袜到上海来卖”,还有她那青春的年华和天赋的姿色,以及这两样瑰宝的直接表征“胸前丘壑”和“经得起无情的当头照射”的“秀丽的六角脸”。这两样宝贝“太太”们或许曾经有过,但关键是她们现在没有。何况她们说不定从来就不曾有过。否则,她们的老公中那个叫“易先生”的,也就不会与佳芝的表面风流实际风寒发生惊心的交集了。
  在那个事实发生今人不知的时代,什么样的人都会出现,什么样的事都会发生。民族危难之际的奢侈与闲适生活,政治盖头下的遮掩严实的性与情纠葛,以美女学生妹王佳芝色诱并最终剪除汉奸易先生的方式,于平静似水的坚实在闲适生活中孕育,以惊天动地的荒悖于无声处演进。盛传中的张爱玲的冷,无论是冷艳,冷静,还是冷酷,深藏在对现实的热切关注,对人性的热情关怀,以及对“政治”与“性爱”这两个极端的对立的热解之中。
  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哪怕只是简单的性爱;爱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哪怕是时代最热门的政治;爱是不理会条件的,哪怕是年龄、美丑的差距;爱是不考虑背景的,哪怕是门不当户不对;爱是不计道德的,哪怕对象眼下是汉奸或无赖——张爱玲的《色,戒》是这样宣扬的,在与胡兰贵的灵肉关系中是这样演绎的。
  见过主张爱情或爱欲至上的,没见过如此主张爱情或爱欲至上的。正因为如此,文学成就极高的张爱玲,主要出于道德的原因为讨厌她的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批评把柄,也为李安这样的心灵相通者,留下了利用电影这个更长于煽情的工具将其思想发扬光大的机会。
  如果整篇作品只是到此为止,那么张爱玲《色,戒》还不足以成为李安的《色,戒》,或不及李安的《色,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色,戒》中的“戒”,是一条戒律,更是一种提醒。这戒律和与提醒是:任何人都有自己必须遵守的戒律或戒规,女人尤其如此,青春貌美的女人更是如此。不能去完成不能完成的任务,犹如不能去爱不能爱的男人。女人尤其是青春貌美的女人,应当时时把持心中之戒,不去做赴火的飞娥,爱即死,欲即亡,色即空;更当注意千万不可“破戒”,千万不可“提溜着两只乳房在他跟前晃”,哪怕引诱她的理由强大到那男人足够优秀、足够精品,哪怕征服那男人的内心冲动难捱,成就感十足,因为他最大可能“还不是新鲜劲一过,不拿她当桩事了”。或若作品中一直响彻在佳芝耳畔和脑际的“枪声一响,眼前这一切都粉碎了”。
  佳芝“自从十二三岁就有人追求,她有数”,“从十五六岁起她就只顾忙着抵挡各方面来的攻势,这样的女孩子不大容易坠入爱河,抵抗力太强了”。但恰恰是这位最不容易“破戒”的女人,经同学们“七嘴八舌,定下一条美人计,由一个女生去接近易太太”,她真就去了;又由于完成这项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有经验,直接说最需要性经验,她真就向不爱的男人解除性“戒”备了;更由于那帮当年的愤青个个自恃“革命”与“先生”,竟然将获得色诱锄奸性经验的任务交与那个“本来讨厌”的梁闰生,她竟然也屈尊了。当然,此场荒诞情爱剧的高潮,是王佳芝与易先生的“爱”,本来是必欲杀之而后快的恨,到头来竟“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这样的爱与欲,情与色,还有意义么,还值得追求么?
  见过提醒青春貌美的女人警惕的,没见过如此提醒春貌美的女人警惕的。如果这一思想成立,小说《色,戒》当是世界级的。
  有人怀疑,张爱玲《色,戒》的如此以及如彼内涵,李安未必读懂了。按解释学的观点,这纯粹是瞎操心。因为文本一旦成立,包括文本创造者在内,都只是解读者之一,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不存在谁懂谁不懂。但从炒得很热的电影《色,戒》看,李安的《色,戒》主要表达了这位世界级导演对原作“色”的解读,而对“戒”,或许有不可避免的疏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