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拿诺奖可忍,冒酸不可忍

(2007-10-10 17:28:46)
标签:

时事评论

诺贝尔奖

中国教育

创新

分类: 好看时评
    又到每年诺贝尔奖开奖期。美国又是获奖大户,英法德等列强也榜上有名,我们多半又名落孙山。于是热议泛起。反思的,自省的,向往的,贬低的,酸的苦的,啥“味道”都有。
  诺贝尔奖肯定是含金量十足,尤其是自然科学那几项。且不说那上百万美元的奖金,单是那些个获奖成果,绝大多数都是业内的旗帜。因此对诺贝尔奖的向往,成为一国科学界和民众的热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反过来也可以说,当今中国科学界和民众那般热望获得诺贝尔奖,恰恰是我们离那奖愈来愈近的表现。倒回去三十年,有几个中国人能做诺贝尔奖梦?
  今年的诺贝尔奖我们又“没戏”,窃以为这不是什么“中国教育失败的证明”,也不是什么“诺贝尔奖不值得拿”,而是总体修练还不够,或者说时间还未成熟。除去个别和零星,当代中国人真正的搞科学和文学才三十来年,真正象样的高等教育也是从1978年才开始,且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不得不投放到民生最急迫的问题上,涉及前沿与未来的研究,总体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就算已经取得巨大成果,其总体水平也不会太高。随着“眼前”和“急迫”的渐次解决,中国人肯定会去攻克那些属于“人类”和“未来”的大难题。那时,诺贝尔奖也就不仅可望也可即了。
  美国人每年得诺贝尔奖者,是该项世界最著名奖项的大头。尤其是去年,竟把该奖的全部自然科学类项目全部拿完。按上述理由,似这也不难理解。自一战前起,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国人专心致力于科学已近百年,努力这么久,水到渠成是很自然的。加之经济领先世界也近百年,大量高级人才都被吸了过去,不由他们拿走诺贝尔奖的大多数,那才叫做不正常。还有,美国人早已越过我们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早已越过我们的研究阶段,许多课题的研究本身就很前沿,在最讲理论突破的诺贝尔奖那里得到回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井民对门有个牛人,去年公派到美国“麻省理工”高访半年。回来后井民悄悄问:“他们的研究如何?”牛人想了想,多少有有些失望地说:“我们可能永远赶不上……”再问,才知“他们”所做的课题,动不动就是“21世纪人类的……”。而我们,做“我国……”、“我国西部”的,就已经算大的了,更多的项目实际上只是在做“我省”、甚至“我市”。由于立足于“21世纪人类”,“他们”的资料积累、人员储备、资金投入等等,那是我们望尘莫及的。井民听罢,除了明白当年朱鎔基总理到访麻省理工时,为何辟头就说该校是自己年轻时的最爱,还明白了为何美国人拿诺贝尔奖拿到手酸。
  至于说到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尤其是“扩招”和“大众化”后,个别地方考不上大学甚至比考上大学还难,短时间内“大学”那点可怜的资源被迅速稀释,加之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惯性冲击,科研项目多,内中精华少,原创性、世界级水平更是少之又少。就连中国自己每年一次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也曾因此多次空缺一等奖,又怎么能想像从中能产生出几个“诺贝级”成果来?而解决这一问题,更是需要时间。因为问题已成痼疾,哪是三几年能解决的。
  当前真正最妨碍中国人得诺贝尔奖的,是普遍缺乏创新。科研缺乏创新,多为跟踪和复制;文学缺乏创新,多为模仿和戏说;社会缺乏创新,简单以成败论英雄,不提倡冒险,不宽容失败,尤其不支持科研最需要的标新立异。据说,代表中国科学最高水平的“两院院士”,90%以上终身没有在反映当今人类最高原创水平的《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过论文。
    或许有人会说,普遍的创新缺乏,不正是教育的失败么?的确,这在表面上确实是个教育问题,但在实际上更是个文化或传统问题。必须坦率地承认,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尤其是作为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本质上是不提倡甚至反对个人创新的,对标新立异更是目为异类。须知,当我们习惯性地嘲笑生活中某人的怪异想法和举动时,其实就是在掐灭一个民族最宝贵的创新与标新萌芽,进而断绝最可能的通往“诺贝奖”的道路。
  对世界人民都喜欢的诺贝尔奖,我们可以想,也可以等,甚至可以对得奖者羡慕,但就是不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至于诺贝尔奖中争议最大的文学、和平两项,心态放平了,其实适时“拿”个回把回,也还是比拒不承认那些奖有含金量要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