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水稻音乐贝多芬 |
分类: 另类科普 |
因为古典音乐中,井民最爱贝多芬。《贝五》、《贝九》或《命运》、《胜利》等,经常挂念;《月光》、《致爱莉丝》等,经常收听。起先还有点涉嫌功利,因是受赵鑫珊先生点拨,谓“不懂贝多芬就不懂黑格尔”,而手中饭碗又决定必须“懂”一点点黑格尔,于是刻意喜欢贝多芬,倒把人家翻过来那句“不懂黑格尔就不懂贝多芬”给忽略了。然而,在这一功利性的行为中,井民体验到了非功利的愉悦,打心眼儿里爱上了贝多芬。按韩国科学家所说,可是井民的基因也如水稻样,在贝多芬音乐的某“赫兹”时段活跃异常?
想那没有贝多芬的日子,水稻多半生活在郁闷中。虽说天上有鸟儿叫,地上有虫儿鸣,以及不时有风儿刮,按先前的人们的说法,那是自然之声或“天籁”,但上述科闻表明,它们都不是水稻的最爱。一听《月光》就那般“来电”,足以证明人家水稻也要玩儿艺术,而非仅仅满足于“自然”。看来,大自然真是部向人类展开的书,但不是一下全部展开,而是渐次展开,好多奥秘人类至今不知,比如水稻也爱贝多芬。
再想那聋人贝多芬,离开世界已整整180年,世界仍如陈丹青所说“每一分钟都有地方在播放贝多芬”。《贝五》、《贝九》甚至牛到进入多国的国歌,便是井民这种音盲,听到那猛撞额头的三短一长音“命运在敲门”,也是激动莫名地起而行。若《月光》奏鸣,则是浑身206块骨头全部给抖散。那可是贝多芬为初恋情人的倾心之作啊!失恋与失聪,思念与痛苦,从每个音符中绵密地流出,全部流进人心底的最深处。万万没有想到,如此奇特的心灵感应,竟在水稻身上有!不禁作庄周梦蝶想:到底是人该佩服水稻,还是该水稻佩服人?
当然,一番感慨过后,也为该项发现的实用价值操心:实验室里放音乐可,千里沃野中放音乐也可么?那得多大功率的喇叭?多大的音量?做得到么?即使做到了,水稻倒是很受用,住在一旁的农人却很受苦,推广得开么?
当然也可以设想,把喇叭埋在田里,让美妙的音乐萦绕在每株水稻的“耳畔”,就像先进的滴灌技术。可是,那造价有多高?工程量有多大?种出的大米工薪阶层吃得起么?……但不管咋说,韩国科学家的发现还是令人愉悦的,因为它大大拉近了万物之灵与无情草木间的距离。
前一篇:上周要闻点睛:听得心紧
后一篇:教师节前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