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感恩还有“理由”?

(2007-08-25 10:13:11)
标签:

时事评论

贫困大学生

不知感恩

楚天都市报

成都商报

分类: 好看时评
    《楚天都市报》8月22日载,5名贫困大学生因“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其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是“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此闻引来口水滔滔。有人替学生辩护,认为不感恩有原因,如自卑、含蓄等;也有人指责资助者,为富假仁,真慈悲就不当图回报等。井民细细读后,觉得很多人大概是身不在高校,抽象之论和空泛愤怒多于说理。尤其是替那几个学生的辩护,多少显得有些不分是非和善恶。
  井民在高校端碗,曾亲身经历过一件类似事情:几年前,二十余位港澳同胞经由政府介绍,对井民所在学校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同胞们要求,第一,资助对象必须是贫困但好学的学生,即所谓“穷且益坚”、“穷而不坠青云志”者;第二,必须是“人对人”进行。出于对资助者的尊重,校方没有深问其这样要求的理由,而是从一大堆贫困学生中,挑出二十来个符合条件者,将他们的详细情况寄与远在海外的资助者们。
  井民等人当时私下的推测是,第一,资助“穷且益坚”者而不仅仅是“穷”者,是表明资助者是“助学”而不是“扶贫”;第二,资助“人对人”,是因为资助者要确保资助款按期到达受助者手里,并对受助者怎样使用那款比较在意。
  上述两点,既透露出资助者强烈的资助意向,又反映出资助者对“机构”或中间环节的明显不信任。然而充分尊重资助者的意愿,是世界惯例,所以井民所在部门只能照办。
  资助款经由井民所在部门按期发放。每次在贫困生领到那笔上千元的资助款时,井民等人都会善意提醒:这是某先生的联系方式,你拿到钱后,一定向他报个信,致个谢,期末最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报告一下,反正现在打电话、写信、发伊妹儿方便。还提醒,你拿没拿到这笔钱,他很关心;你学没学好,他很操心;你过得怎样,他很留心。
  印象中拿钱的时候,没一个学生表示过“不”,答应得都是头头是道,表示得都信誓旦旦。但到资助终结时(该生毕业),经井民等人追问和确认,竟然没一个人打过一次电话、发过一个伊妹儿、写过一封信。于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尴尬,全部留在井民等人心上。资助者们不时打来的电话,写来信,发来的伊妹儿,问:我资助那同学,拿到钱没有?过得怎样?学习好吗?钱够不够?而本来正该回答这些问题的受助学生,却因为拿到钱就不吭声,就玩儿消失,甚至就买手机等高档消费品,只好由井民等人来代遮掩。三两次下来,资助者失望了,伤心了,不来二回了。那以后,类似的资助在井民所在学校,果真就再也没有过。
  今天之所以提起这事,是想提醒那些现今还在替不感恩的学生辩护的人,感恩不仅是受助者应尽的道德义务,也是资助者正当的出资要求。受助者本人从来不写一封信,不打一个电话,不发一个伊妹儿,资助者连他们收没收到钱都不知道,进而对他们收到钱后学得怎样也不知道,岂不是捐了钱还平添出一堆烦恼么?这个世界哪个又是钱多得没地儿扔的?再说,受人之助,不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拿到钱给人家扯个回销,有多难?往水面上扔块石头还起个涟漪呢,非亲非故的得了人家几千元钱却泡儿都不冒,哪点合乎情理?为什么立志成才、成器、成人的学子,打算“将来以实际行动回报”的栋梁,就连这点点起码的礼仪都不会或不愿做呢?
  至于说到感恩涉及贫困大学生的“面子”或“自尊心”之类,更纯粹是毫无道理的为辩护而辩护。由上可知,资助者之所以要求“人对人”,之所以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受助学生的“面子”与“自尊心”。根本不存在受助学生表示感恩了,就会把自己的贫困暴光,就会让自己的脸面丢失,就会让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总而言之,不管有什么理由,都不能作为不感恩的借口。如果舆论再替那些大学生辩护,只会助长他们的道德进一步滑坡。至于资助者是否应当要求感恩,那是人家的权力。既是权力,就可以主张,也可以放弃。
  本文快结束时,看到《成都商报》8月25日载文称,上述那5个贫困大学生中,“一名被取消受助资格的大学生父亲是当地某局的副局长”,家里“彩电、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是学生的妈妈让她“填了个表交上去”(照片显示,那表上填的是“父母下岗,月收入共计800元”,还盖了某工会的公章)就受助了,自己也觉得“心里就越来越不舒服了,总觉得欠了对方什么”——不幸的事情果然发生,真就有人“假贫困”,真就有人“吃诈钱”,你叫人家资助者心里咋想?
  足见井民今文所说,绝对不是隔空发炮,大家还是多从道德上帮帮那些不感恩的大学生为好。不然就此养成自己得到啥都是“正该”,怎样做都是“心有就行”,说不定将来有一天,他对自己的父母、家庭乃至社会,都会只讲要不讲给,只讲索取不讲贡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