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住房到精神与肉体的空间

(2007-08-13 17:15:29)
标签:

随笔/感悟

住房

肉体空间

精神空间

精神故乡

分类: 据理诡辩
    人生在世,虽是过场,也不能老走。需要停下歇口气,需要躺下长体力,于是需要一个存放肉体的空间。这个空间时下叫住房,大到可带花园游泳池,小到只放得下一张床。很难说住房多大才合适。一家五六口同住十来平米,一个人独住一两百平米,都是国人的经历或见识。换言之,只要肉体能有地方站,有地方坐,有地方躺,大抵就行,其余严格说都属奢侈。
  老话说“屋有千间,只睡一张床;良田万亩,只吃一碗饭”,表面上有些宿命,有些悲凉,有些挫伤人的斗志,有些打击人的挣钱积极性,但骨子里是正确的。
  有朋友买下远郊豪宅,依山傍水,位居“世界自然遗产”。开始几月欢喜得不得了,不仅把那“二房”装修得超过头房,且每周必去小住一宿,好似真的对待那另外一个意思的“二房”。只是几月过后,新鲜感骤降,麻烦感骤升,说什么过路费高啦,跑起来累啦,那儿没朋友啦,上班不方便啦,最后就打听有谁买。热情的涨消,也跟对待那另外的“二房”一样。道理很简单,朋友再是豪情万丈,也只能每晚睡在一张床上。豪情万丈的,是他的精神;只能睡一张床的,是他的肉体。不好意思,也跟对待那另外意思的“二房”一样。
  据朋友说,有天看电视,偶然看到一个学者在那儿分析房事。说房事就房事嘛,偏偏说到什么房事的哲学。有点玄,不由他不多看几眼。结果,就这么几眼,让他从此断了再添几房的想法。那学者说,列位购房者当想通,你到底购的是什么:是房下那土地?不是。土地是国家的,不卖给你。是那个百十平米的框?不是。那框的天花板是楼上的地板,地板是楼下的天花板,左墙是左邻的右墙,右墙是右邻的左墙,你只对那上下左右四壁中间那个百十来平米的空间拥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也可以说,你是给自己那百十来斤的肉体,或加上你老婆的稍逊几斤的肉体,购得一个遮掩隐私的空间。
  井民属于时下那种最没用的男人,既不会挣钱,又还他妈的嘴巴硬。听罢朋友的话,禁不住一股自豪往外冒,直告朋友,咱可是从来就没想过多购一房,哪怕是有那笔闲钱。也搬哲学出来唬人,说什么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若说人的肉体,那脆弱得跟一根芦苇杆儿一样,风一吹就折断。可是,人是世界是唯一知道自己脆弱的动物,因而总会想方设法使自己坚强,于是锻炼成世上唯一有思想的动物。换言之,是思想,而不是肉体,使人之成其为人。按老帕的意思,人知道自己生命有限,因而拼命使自己的生命趋向于无限。人的拼命挣钱啦,使劲钻营啦,一门心思往上爬啦,挖空心思求功名啦,都是在尽量追求无限。想到人生不过百年耳,犹如白驹过隙,毫忽之间而已,有水快快流,有福快快享,快活至上,快活至死,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真他奶奶的最有市场。而那些个特别努力奋斗的人,其实都是些特别具有生存危机感和生命紧迫感的人,他们内心里活得凄凄惶惶,慌慌张张;他们潜意识里总在担心,明天早上是否还能像往常那样自然醒来,或明天白天还能像往常那样吃得下饭。
  砍到此,无甚哲学慧根的朋友,已经被砍得眼光发散。只好换个角度继续砍:老帕因此推论说,若论追求肉体生存的空间,人充其量只能涉及肉体的活动自由度,而不能涉及精神的活动自由度。因此,若论人与人比价值大小,就不该在追求肉体的空间上较劲,而该在追求精神的空间上展现。他说过大致意思是这样的话:我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对我都没啥意义,也没啥用处。如果仅是追求空间,那么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使得我有如一个质点;如果追求思想的规定,那么我却囊括了宇宙,使得我比宇宙更浩大。
  ——听清楚没,老帕说,拥有空间,是宇宙囊括你;拥有思想,是你囊括宇宙。好似拥有摩托,是你的肉包铁;拥有汽车,是铁包你的肉。哪个高,哪个低?难道还不明白么?
  朋友此时已经全晕,井民索性把意思说得更露骨:按老帕的意思,你买再大的房子,买再多的房子,只要你心灵不自在,精神不自由,也不过是外在的世界包裹着你;你买再小的房子,买再少的房子,只要你那臭皮囊住得下,只要你心灵自在,精神自由,就是你把外在的世界包裹。从前有个电影,说两个贫穷浪漫的少男少女,荒天野地里谈情说爱,美其名曰“天当被来地当床”,居然羡熬一大片有房有车的观众。他们那就是没有被外在世界所包裹,反倒把外在世界包裹。换言之,心灵自由才是最大的自由,意觉宽敞才是真正的宽敞。
  奇迹发生了,经井民一番快意恩仇的猛砍,朋友竟然睁大了眼睛,集中了焦距,放亮了眼珠,表现出分明的兴趣。如此直接的成就感,井民已是多年不见,于是顿时失去所有的谦虚,忘记先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提醒,拿了自己也不知的哪门哪派的哲学,往朋友那渴望的脑子里猛灌:人是最具有“住房意识”的动物,动物虽也有类似意识,但它们那种钻洞入穴的本能,哪能跟人的高尚追求相提并论!不仅是数量质量不能比,关键是内涵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人是那种随着肉体的一天天长大,同时也就一天天地远离童年的动物;随着生命的活动空间的一天延伸,躯体的生存空间也一天天离出发点远去的动物。于是,人的精神生命便表现出愈来愈强烈的“异乡感”,人的精神追求也就表现出愈来愈强烈的“返乡感”。
  这绝不是什么空间意义的返乡。因为空间意义上的“乡”或“家园”,已经随着人的肉体的一天天长大而一去不复返。换言之,肉体长大了的人,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精神的故乡,犹如肉体长大了的人再也回不到肉体的童年。因此,人的一切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返乡,都精神层面上的返乡;人的一切真正有意义的追求,都是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巴金生前说自己最爱听男高音歌唱家程志的《我思念故乡的小河》,据井民所知,在肉体体验的层面上,巴老的故乡成都市东通顺街双眼井,绝对没有他所想像的那飘着风帆、海螺的“小河”,但在他老人家的精神故乡里,则绝对满地都是。因此,巴老的对故乡的思念,本质上是对精神故乡的追返。成都人不解巴老何以晚年长驻上海,直到在那里辞世,纳闷既然那么思念故乡,何以长年不回,那是他们把巴老的精神故乡错当了肉体故乡。
  人终其一生,都在返乡,都在追求精神家园,但返乡和追求之路是崎岖的。能够带领人返回精神故乡的,只有艺术、宗教和哲学。在艺术中,人经常体验到生命的原生态,生命的本真态,生命的本该态,人于是为自己不曾见到的精神故乡鼓舞,为自己不曾想到的精神世界落泪;在宗教中,人放弃了令自己失望的世间寻求,转而寻找超世间的力量去寄托心思,维系追求,虽然人知道那也是非实证意义上的存在,但却因其实质意义上的精神寄托和帮助而心灵备感超脱;在哲学中,人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存的意义,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思考这些意义的大小甚至有无,固然最终也未必能得出结论,但思考的过程即表现了生命的存在与坚韧,生命的意义与感受,这就已经足够。
  人之所以向往童年,之所以向往故乡,是因为那儿的一切都不可能再生地美好,犹如早先的生态环境的不可恢复地被摧毁。满身疮痍、身心疲惫的人哪,哪儿是你的故乡?哪儿是你的家园?于是找并思考着,找并痛苦着。但正因其如此,人又才更加无以自拔和无法自控地拼命返乡、拼命回到家园,从而把人的整个一生几乎都煅造成一部精神返乡史和家园追求史。德国大诗人荷尔德林在《故乡》中说:“……正如船夫带着他的收获/从遥远的岛屿快乐地返回恬静的河边/我会回到故乡的/假如我所收获的多如我所失落的/从前哺育我成长的可亲河岸/你难道能医好爱情带给我的烦恼/曾经在其中玩耍过的树林/如果我回来,还能再一次让我平静……”那哪是空间的故乡,分明是精神的故乡!在《归乡》中,他又道:“……当我们赞美饮食,我当呼谁的名?当我们日落而息,告诉我,我该如何表达谢忱?……”诗人心中有太多的块垒无法冰释,以至于睹物生情,睹物伤神,于是他精神生命的最后36年,完全交给了肉体——按世俗的说法,他疯了。
  不想再说了,再说,井民的朋友不疯,井民也会疯——哪怕是36小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