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大学欠债一辩

(2007-03-28 18:15:59)
标签:

大学

欠债

辩护

分类: 校园轶闻
    据说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公办高校贷款已愈2000亿,可谓债台高筑,危机累累。有人干脆预言,不久的将来,倒闭几所大学,也不是啥稀奇的事情。
  形势如此险恶,自然责骂纷至。加之个别大学建了点高房,修了点景点,装了点门面,做了点“政绩”,舆论就把个别直接上升到一般,一杆子扫向所有大学,似乎他们个个不拿票子当金钱。
  更有不明真相者,直接将大学的债务,与大学的扩招扯在一起,言下言上之意都是:谁叫你们扩招的?没有钱就不要扩招嘛!
  银行的票子,国民的血汗,只要涉及危险,都会奋起捍卫。因而社会骂大学借钱太多,可以理解。只是非理性的愤怒一高涨,通常就会把理性的分析淹没,再要想心平气和论理,也就难了。
  但事实是,第一,大学扩招,于国于民,利大于弊。自99年扩招起,大学招生人数猛涨,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得到极大满足,上大学不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教从“精英”降至“平民”,国家收获大量人才,民众收获更多教育,社会收获整体就业压力缓解。第二,扩招很猛,投入很少,无奈借钱。大扩招后,在校学生翻着滚儿增加,按说政府“增一生增一份儿投资”,就不会有如今的问题。但天下人都晓得,政府没这样做,往大学的投资增加数,远远跟不上大学招生增长数。即使不提高,仅仅是为了维持扩招前的办学质量,大学也得靠借钱渡日。第三,欠债虽重,积淀丰厚,资产优良。高校在扩招的这七八年间,靠大举借债,短时间内积淀下5000亿以上的国有资产,而且都基本上是优良的国有资产,至少与借得更多、还得更少、甚至根本就不还的“国企”相比,国家根本不必为大学的欠债犯愁。
  君不见,中国大学这些年几乎个个都是旧貌换新颜。除去极个别的弄了豪华大门、观光电梯之类,绝大多数的大学从教学楼到实验室,从图书馆到运动场,从学生宿舍到娱乐设施,都彻底变了样。可以这样说,建国几十年来,中国大学的总貌基本上就没什么变化,至少是变化远远跟不上国家经济社会的翻天颠地。而这七八年,总算把几十年的欠帐给补上了。就算是还差世界水平一大截,但硬件设施也大大缩小了与世界的差距。
  窃以为,如今主要靠借贷形成的中国大学的固定资产,是笔内涵丰厚、质地优良的国有资产。更因其是民族文化的永续财产,因而在总体上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中国大学必然会在随后存在和发展的相当长历史中,用自己源源不断的利息和产品(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智力支持、社会服务等)回馈社会,报答国民,报效桑梓。除极个别办学质量极差,负债太重,诞生之日就属多余的劣质地方大学,中国大学整体上绝对不会出现国企曾经的尴尬与悲情。内中道理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以培养民族高级人才、制造民族精神文化、创造民族科技成果为主要使命的大学,与制造某种工业产品为己任的企业,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语。产品有过时,生产有换代,市场有危机,这是企业的宿命。大学却不同,它们也有竞争,也有风险,也有高峰低谷,但总体上以我们这个人口大国、人才大国、大学生生源大国的长期国情论,想象大学会因招不到生,开不起张,揭不开锅,因而不得不关门,是超出理性思维常规的非理性掐算。
  何况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也才刚刚摆脱“精英”进入“大众”,中国的公立大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仅就数量而言,都还太稀缺,而不是太富裕。也就是说,中国大学经历了刚刚的七八年大扩招、大贷款、大发展,会歇一歇,停一停,休整休整,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消化过快的增速。但是,在看得见的未来,中国大学还会有新的发展,新的增长,新的竞争,甚至还不得不将民办大学也拉入这场博弈,从而在后代能够看到的日子里,让中国大学在一番大浪淘沙后,留下真正的世界水平、国家水平、省区市水平的合格大学,生长出真正的世界一流、国家一流和省市区一流。
  曾经的研究很有意思:世界上的大学资格老的已近千年;我国大学历史长的已过百年,历史短的也几十年。而那些个叫“企业”或“公司”的玩意儿,能够存在于世几十年不倒,就算是骨灰级的了。结论是,大学是世界上少数可以长期存活的机构或组织之一。能与之相比肩的,也就只有教会等少数组织了。大学的来日方长,没有必要为一时的负债发愁。现在真正犯愁的,是那些因为各种原因错过大举借贷机会,因而如今还守着狭小的办学空间、破旧的教学设施、落后的实验条件苦于茫茫椰林哪是边的大学。因为正如泰戈尔所言,错过了群星,就会借过太阳。亦如中国人自己说的,过了此村无此店。
  还想提一提原本的不想提:当政治局初定下大学大扩招时,理论界和各地政府都唱“高等教育拉动内需”的调,都在算增加多少学生就会给当地带来多大商机。事实上,各地政府出面煽动高校大规模征地、贷款、扩大校园、兴建大学城等,就既有为高校发展的善良愿望,也有为自己趁机揩点油的不良居心。那时节出自各地政府或高校管理部门的煽动性语言,至今听来仍让人热血喷张:“晚贷不如早贷,少贷不如多贷”,甚至“不贷白不贷,贷了也白贷”,颇有“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的意味儿。各地政府不能想拉动消费时就打高校的主意,想抑制贷款规模时就打高校的屁股。再说,国有高校是谁的?国家的。只要高校没有把钱揣进腰包,只要高校领导经得起审计,理论上讲那些借的钱、买的地、建的楼、添的设备等,就没啥可指责的。因为比起真正一流的世界高校,我国高校的生均投入是很低的。
  外人恐有所不知,就我国公办高校而言,办学经费无非来自三块:国家财政拨付,学生交费,校办产业赢利。在这三块中,国家财政没有按“增一生增一份儿投资”投钱,学生学费则按约占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办学成本交补偿费交大学。至于校办企业,基本不成气候,与其说是学校等着它交钱,不如说它等着学校投钱。像耶鲁大学那样牛B的大学,几百年办学史上积攒下上百亿美元,为这笔巨款的保值增值,校方甚至苦于在地球上找不到合适的投放处。此等痛并快乐着,或快乐并痛着,咱中国大学眼下没有,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
  再说了,高校教师这些年工资是增加了些。可这不正是前些年“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的合理纠偏么?不正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政策的具体体现么?再说那点儿增加的收入,也主要还是落到高校中的强势阶层身上,若院士、博导、名教授等,一般老师也只是撒了点政策的胡椒面。又再说,大学老师比起灰色收入多、自己收入“含金量”高的政府官员,比起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行业员工的平均所得,也只是背个空名甚至恶名。
  至于有人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罪于扩招,那就更犹如向和尚借梳子,找错了门儿。不要说大学的责任在培养不在就业,就说一个人若读了大学,反比不读大学更难找工作,如果真的存在这个病态现象的话,那么只能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病了,且病得深沉。
  井民对贪官无条件地憎恨。这个无条件,就包括了政府官员中的,也包括了高校中的。井民对社会不公不正不义无条件地厌恶,这个无条件也既包括对社会上的,也包括对高校里的。但这不影响井民对高校的在扩招后遭到的无端骂名,也有一种源自正义的申诉与辩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