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把人给反糊涂了

(2007-03-26 18:01:30)
分类: 好看时评
    对设立“国家阅读日”,余秋雨“当然反对”。可见其立场之坚定,态度之鲜明,反映之快捷。
  其理由主要如下:第一,“日”已太多,没有必要再设一个。在此意义上,不仅“阅读日”,其它所有再想设的“日”,余秋雨想必都得持同样的态度,否则其逻辑就不连贯。第二,国际上已经有“阅读日”,没有必要再设一个自己的。第三,“阅读”已成灾难,设“日”将更致泛滥。余甚至痛心疾首地说,在信息爆炸时代,“阅读早已不是一种欠缺,而是一场灾难”。第四,“阅读”不可指导。针对设“日”“指导阅读”的用心,余反问:“怎么指导?谁来指导?指导什么?”“更大的问题是,这是一个接受指导的时代吗?”第五,单设“阅读日”,不设其它“日”,道理难讲通。余推论:如果设了一个“国家阅读日”,那么,再有人要求设立“国家绘画日”、“国家音乐日”,该怎么办?第六,“阅读日”的倡议主要是倡导阅读文学,然而“文学的传播要靠文学本身的力量”,没有必要借助国家的行政力量。第七,各地搞的“藏书家庭评选”、“最佳书籍推荐”、“读书月”、“畅销榜”以及网站、电视的读书栏目,书店的“读书会”和“读书俱乐部”等,使得“阅读的事情已经闹得过于热闹了”,没有必要再乱添乱。
  上述七条,道理虽生硬,逻辑虽粗糙,但也大致能够圆说。之所以生硬和粗糙,是因为余秋雨本人的阅读的确无须再“推动”,甚至接下来就会看到他早已厌恶“阅读”,因而他听到那个建议才那么迅速而强烈地反应。
  但余秋雨大概一激动就忘了,在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的国度,公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及初中毕业,不会阅读、不善阅读、不爱阅读的人,恐怕比余秋雨这类须阅读甚至厌恶阅读的人,不知要多出多少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营养过剩的人,一听到有人建议往菜里多加点油,肯定是本能地恶心甚至呕吐。但他此时恰恰忘记了,即使在我们国家的今天,需要落实这个建议的人也多半比厌恶这个建议的人要多得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余秋雨身上,当今一些知识分子或强势阶层,那是何等的自我感觉良好和何等的自觉与庸众一刀两断。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要害在余秋雨这句话中:“与旧时代文人的向往不同,我不认为阅读是一件重要的事。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孔子、老子、墨子、庄子为什么比我们伟大?因为他们的阅读量不到我们的万分之一。我们当代人的脑子已被文化垃圾塞满,即便拥塞的全是精华,也必然导致交通堵塞、营养过剩的死疾。比尔·盖茨曾说他早已读过一些最基本的书,今后不会多看书,我很理解。因为当代太忙,第一线的创造者们不会有时间写书,写成了书就不再是最前沿的了。”
  井民拜读此段文字再三,终于从中读出如下几层意思:第一,阅读是旧时代文人的向往,新时代文人以少阅读甚至不阅读为追求;第二,阅读对文化见识的增加不及考察、游历、体验、创造,因此应当提倡的不是阅读而是体验;第三,阅读虽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第四,我们之所以不及孔、老、墨、庄等先哲,是因为我们比他们读得多,或者说是他们比我他读得少;第五,当代人已经阅读过剩,再读就会造成大脑堵塞;第六,凡写出来的东西就已经过时,因而时代思想的新锐是没有时间也不屑于写作的。
  当把这些意思一一从余文中提拎出来后,井民不禁倒抽一口凉气:一个“国家阅读日”的建议,连八字都还没有一撇,咋就把个余秋雨气成这个样子呢?你凭啥说阅读是“旧时代文人向往”?你举的孔、老、墨、庄等先哲,不正是又向往“考察、游历、体验、创造”,又注重阅读的吗?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就主要说的是阅读这种学习法吗?既重阅读,又重“考察、游历、体验、创造”的古代先哲,如孔、老、墨、庄等,到底属“旧时代文人”还是“新时代文人”?
  都知道余秋雨这些年满世界“苦旅”,或“考察、游历、体验、创造”。问题是余是早已大量阅读在前,而且到“苦旅”时又有赞助或资助,不然,哪能读出那么多的“文化”来?至于凡写出来的就是过时的,因而“第一线的创造者们不会有时间写书,写成了书就不再是最前沿的了”,则当视为在谦虚地将写下不少书的自己划到“二三线”的同时,还把当今那些风头正健的著书立说者们通通一阵狂贬。
  余了,也就更犯疑惑了:余秋雨到底是在真谦虚呢,还是在假谦虚?是在以谦虚的方式骄傲呢,还是在以骄傲的方式谦虚呢?是真的反对提倡阅读呢,还是假的反对提倡阅读呢?是自己已不必阅读就普遍提倡不阅读呢,还是真的就认为大家时下已经无须阅读呢?他是在气话静说呢,还是在正话反说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