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洋节土过”另说

(2006-06-17 11:21:11)
分类: 好看时评

圣诞节当天的本地媒体,均以相当版面披露:“平安夜”十余万人上街,不立圣诞树,不发圣诞卡,不唱圣诞歌,不吃烤鹅或烤火鸡大餐,不相信圣诞老人会在半夜从烟囱里下来,也不把长统袜事先准备好以装礼物,他们聚集通衢大道,相互打闹,相互追逐,堵塞交通,踩烂花坛,污染街面。警察不得已逮了几个不听招呼者,方才平息蕴藏重大事故隐患的事态。

读罢上述新闻,委实有点不解。圣诞节乃基督教世界最大节日,虽日益商业化与世俗化,仍不离其生养的文化背景。我族多不信基督教,意识中自无“圣诞”一说,又来专门之“节”?他们那般热情倾注的“节”,既与他们的信仰、文化、历史和传统都没有任何关系,又怎么能提供给他们那么大的“过节”动力与热情?曾听香港儒教协会会长 汤恩加先生说,他就从不过“圣诞”,只过“孔诞”,因为孔子才是他心中的圣人。

觉得我们的传统节日该咋过,确实值得好生研究与思考。愈来愈热络的“过洋节”,与愈来愈冷秋的“过土节”,透射出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在今天有“过不下去”之忧。“中秋”、“端午”等早已被年轻人遗忘甚至抛弃,便是最具标志性的“春节”,纵有各级政府一再鼓动与支持,商业人士的起劲鼓吹与煽动,也日渐难以跟圣诞节比“热”。按说我们的民族节日要有文化有文化,要内涵有内涵,要传统有传统,要玩法有玩法,咋会“沦落”到如今这步田地呢?按说圣诞节在我们这里完全走的是自发路线,它有组织没组织,要领导没领导,要鼓动没鼓动,咋就“自热”起来了呢?有关部门和专家该好生想想了。

    撰文至此,突然发现,狂欢有时是不需要理由的,过节有时是不需要文化背景的。换言之,狂欢就是狂欢,过节就是过节,狂欢和过节真正需要的,恰恰是狂欢和过节的由头。人们活得太累,过得太闷,只需一个符号甚至借口,就会聚集起来以各种方式抒发或发泄。这是一种集体非理性,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其良性作用是,如果社会容忍适度与政府疏导得宜,参与者就能舒解紧张与压抑;其不良后果是,如果社会容忍无度或政府疏导不佳,强大的集体无意识就会引发破坏或骚乱。因而往小里说,怎样面对和处理类似的“洋节土过”,或许已是政府不得不面对的新难题;往大里讲,如何管束和引导类似的狂欢与撒野,或许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得不解决的新问题。
    写于2005年圣诞节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