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前,提起“国15条”,莫不让业界寝食不安,胆战心惊,为之色变。然而,今天的局面正在发生戏剧性的改变,政府似乎正在软化立场,“下药”的同时给你吃一粒“定心丸”——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司长(请注意其官方身份)沈建忠表示:“ 90平方米套型建筑面积相当于100—10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90平方米套型建筑面积以下住房占到开发面积70%以上,是指地区总量的概念,而不是针对单个楼盘。”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南方都市报”6月15日头版头条黑体标题“楼市调控重拳变空调?”第一时间对于建设部官员上述说法提出严重质疑,并且认为这是政府对“开发商妥协让步”的结果,最终得出十分诙谐有趣的评论就是“15条”等同于麦当劳里面“炸薯条”,刚刚出炉的时候又硬又脆,但是放得久,就会变软。
笔者现时还不能肯定该政府官员的讲话就代表政府的立场,一切还要等到各地出台实施细则才能最终见分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国15条”出台的背景是国务院联同中央九部委共同协商的结果,此次单单建设部官员出面发话,而其他部门对此三缄其口,反映“国15条”这一国家意志的背后,并非是原先设想的“铁板一块”,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背后的分歧。
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昌明的现代社会,必然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和一个包容性的社会。这个多元化反映在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利益多元化。中国目前正在步入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现代政府其中一样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均衡,(请注意:均衡)保障各个社会阶层的均衡利益,换句话说,就是一个阶层的利益,不能受到另一个阶层的侵害。
无论你代表一个多么强势的阶层,或者一个多么弱势的阶层,都无权践踏其他阶层的利益,踩上几脚,并且吐上吐沫。
作为现代公民,应该理解社会多元化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要善于聆听和尊重其它阶层的声音,即便和你意见相左。香港那个社会公益广告不是教导大家“就算你我的喜好、信仰、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基于尊重、包容、理解和沟通,我们才能够和谐共处”。所以有分歧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有“铁幕国家”才会有口是心非的“一致通过”。成为国际社会的笑柄。
当社会利益发生冲突,开发商只顾着赚“有钱人的钱”,不盖普通商品房,产品结构失衡,供需紧张,导致房价飞涨,老百姓买不起房子的时候,社会矛盾自然激化。那么政府就要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均衡开发商和老百姓的各自利益。在这样一个利益博弈的背后,政府作为“和事佬”的最高境界不是仅仅代表由于买不起房而义愤填膺的悲情阶层去“灭”了另外一个阶层,而是一个相互妥协,相互满足的过程——开发商,你不要太嚣张,否则就等着政府“收拾”你。穷人,买不起房咱就暂时不买,住住政府提供的“廉租屋”。政府已经明确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不能靠市场,还得靠政府。
如果你还不了解这一点,那么你无论年长了多少岁,都还是一个“愤青”而已。
八十年前,鲁迅先生有不朽名言:“我将不惮以最坏的动机来揣摩 中国人!”——时代变了,我想还是以乐观的动机,来揣摩 中国人吧!
后一篇:有压力,未解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