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年,三本书,和一所学校[2]

(2008-04-27 00:06:54)
标签:

杂谈

 

这三本书中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是关于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的描述,我自负地认为,这些的人和事不免要发生在北大。

 

涂骏在《纪念与反思》[《寻找北大》]中写到了教艺术史的朱青生老师,朱老师1987年从中央美院调到北大,1990年离开北大去德国海德堡大学读艺术史,下面是涂骏的描述:

 

    老朱离开北大时对送他出去的老师说:“我五年后回国。”五年后他果真信守诺言,在离开的日子回来了。我晚一年进北大,没有见到1995年的老朱,据说他当时上课,穿轻便的西装,胸口上别一朵小花,把课堂上学艺术的女孩迷得要死。。。。。。过圣诞节时,老朱给班上的同学每人一张自制贺卡,上面写着:“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

     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元旦,老朱把我们艺术协会一帮人邀到体育大学附近的一个农家院,这是他租下做中国现代艺术档案的。在这个院子里他给我们讲了三天课,陈明艺术的种种问题,谈了七个专题,最后谈到人生的寂灭。大家都很兴奋,一个个听得薰薰然,渴了喝喝茶,饿了煮点粥,困了就横七竖八地打地铺。非常难忘的三天,魏晋风流,其如此乎?

    老朱有时也感慨今天的中国人文化处境的艰难。老朱说,今天的中国人要想在文化上真正有所创造,一要懂希腊语,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二要懂梵文,才能真正了解印度对中国文化有过的影响;三要多懂几种作为现代汉语语源的外语。更要精研古汉语,懂甲骨金石文字。老朱说:“未来五十年,中国仍是处于译经时代。”意思是五十年内我们不可避免仍是西方文化的学习者。一次聚会,老朱向我们举杯:“我和你们约定,二十年后我们一起来翻译《伊利亚特》”。

 

余世存的《想念王毅》[《北大往事》]是这三本书中我最喜爱的文章,文中的王毅正是“又深刻又朴素,又诚挚又高贵,又纯净又微妙”的女性。王毅是世存大一时的英语老师,“上英语课时,眼前一亮,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在台上超然地立着。”很快他们成了朋友,“我只记得在一个秋日的下午,我坐在21号楼她的宿舍里听她说话。她建议我要多读美学、哲学著作,而不要流连于文学本身。并借给我朱光潜的书。莱辛的《拉奥孔》、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她感慨说在思辩层面上,中国人太差了。”很快王毅要去美国读教育学了,她走前世存买了一本相册并在上面填了一首词送她。“很快就收到了她自美国寄来的信,她在信里说在临别时收到我的礼物非常感动,她说她像经历了一种古典的她曾经以为不会再有的情感,她说人世间确是有真实的感情的。她的言词就像是我们与那些曾以为不会再有的真实美好的情感猝然相遇,我们在惊喜里而说出客气的感谢。”1989年,他们失去联系。“不知道她现在如何,还像以前那样在寻找、在启蒙、待人‘又深刻又朴素,又诚挚又高贵,又纯净又微妙’吗?以后的日子里,我多次想起王毅,对她充满感激。我对母校北大的感念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平常的故事。我写下这样一个故事向北大致意。”当年我看到此文时,马上就想起《倚天屠龙记》里张君宝[张三丰]与郭襄的情感故事。N年后我在《江湖外史》里写了一篇《引而不发的爱情生活》,说张君宝对郭襄的情感是“爱慕”:

 

     爱慕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一切都不说出来,只靠微妙的意会,有时也托物抒怀,但一定是点到为止。这种感情最主要的内容是思念,而这种思念对方是不知道的,因此,这样的思念带着点自我砥砺的味道。。。。。。他们那种引而不发的爱情——就象我在《古金兵器谱》中写的那样:一切都来不及细说,就已成匆匆往事。它有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伤感,又有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惆怅。

 

因为有很多像朱青生、王毅这样特立独行、情操高尚的人在北大,北大才像吴晓东常说的那样,是我们永远的“流动的圣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