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适房以租代售仍须面临老问题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北京市建委日前透露,未来经济适用房的供应模式将发生转变,由以销售为主过渡到租售并举。报道同时提及,此举是为了照顾低收入家庭。因此,“这一消息令许多买不起房的老百姓大为期盼”。
但凡有助于化解僵局的举措,都天然地给僵局中人带来一丝希望。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与供给,乃至近期推出的限价房,也都曾让焦头烂额于“房事”者似乎看到了希望。但也许真应了那句古语,所谓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此前一系列以强力推行,并由强力而给人以希望的措施,在片刻的希望之后,却又都因其明显的缺陷而使人陷入深深的失望。
原因无他,如果说能给人以希望,在于这些措施都或多或少地触及到了问题和僵局的关键,那么,人们的失望则是,在目前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之下,即便以所谓强力推行,也恐怕很难让实事落到实处——应该说,这才是问题的实质。让人们看到措施的积极一面,以及为复杂难解的僵局提供一条化解僵局的思路,未必是多么难的事,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将政策的希望,真实、公平地落脚到政策所设定的人群,从而使得政策以及措施,真正按照设计的思路运行。
北京市将试水的经适房以租代售,实际也并不是全新的思路,此前在经济适用房的存废大讨论中,该思路就曾出现。其目的,就是试图解决经适房如何才能解决真正需要经济的人的问题。当然,北京市的试水意图,使一个颇具争议的思路进入到操作的试验阶段,从政策探索的角度,显然有其积极意义。目前经济适用房的现状屡遭诟病,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也日益紧迫,这都给“以租代售”的探索提供了契机。但此措施的最现实之处,与其说其意在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不如说是为经济适用房这个现实怪胎找一个脱胎换骨的路子。否则,经济适用房究竟经济了谁、适用了谁的质疑将愈演愈烈。
实际上,在今年4月初就有报道,北京东部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翠成馨园,已经开始以租代售的试水操作,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一套住房算,至少可提供一万套租赁型经济适用房。北京市规划委有关负责人也就此指出,“未来几年,北京市的经济适用房供应模式将发生转变,由销售为主过渡到租售并举,将经济适用住房的租售比提高到1∶4左右。北京市将通过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存量住房和公有住房资源的整合,探索建立政策性租赁住房体系。”而其最基本的操作思路,则是“面向低收入家庭,当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政府部门将有权收回住房”。
可以判断,在经适房的以租代售上,有关部门应该有了相关的准备。仅从透露的些许要点分析,也可谓切中要害。于是,疑问随之就变为:如何在操作中真正地切中要害?
现行经济适用房最大的弊端在于,不仅没有适用了最需要适用的人,反而成为有钱者的牟利工具。以租代售将如何有效杜绝偏离其政策设计方向,实际成为这项措施最大的风险。虽然经过经适房偏离其初衷目标的惨重教训,相应的甄别规范措施应有所完备,但中国的现实尴尬,往往就在于计划远不如变化快,届时如何让那些因经济好转而不符合政策要求应该交出经适房的人顺利交房,就不是单纯的政策规定所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在整个住房市场没有根本改观的情况下,个体的修补必定面临极大的经营和道德风险,尤其是,这些风险在以往的经适房操作中已经存在。
20070508
20070509《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