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学生毕业论文库(汉本) |
内容摘要:艾青作为中国新诗运动和新诗创作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富于战斗精神,蕴含时代特征,张扬个性,具有鲜明的意象。艾青的诗歌表现了自己对光明的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交织着诗人对祖国、人民、原野、农村的爱与希望,通过运用新鲜的比喻、丰富的想象、鲜明的色彩等进行意象创造。艾青的自由诗体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成为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艾青
诗歌 意象创造
关键词:艾青
抒情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意象的组合,是诗人直接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感觉的一种方式。《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以真挚虔诚的心,怀念和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并为她受尽了人间凌辱的悲苦命运抒发着愤懑和不平。这首诗
紧紧地沿着“我”对大堰河的怀念这股感情激流逐层展开。作者以大堰河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生遭遇为线索,对大堰河这一普通农妇的音容笑貌、行动举止、内心世界,都作了充分的描摹,抒发了作者对保姆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深刻地反映了在那黑暗的旧社会,农村的分化及“给予这个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作者这一爱憎分明的强烈思想感情,是通过塑造大堰河这一妇女形象表达出来的,而对大堰河这一农村普通妇女形象的完美塑造,又通过意象的创造和一个个意象的串连组合方式来完成的。例如作者在笫l0自然节中写道:
第2页共10页
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和“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就是对你“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回报。当我们吟诵至此,揩泪掩卷而思:如果艾青没有乳母一滴滴带着血的乳液的哺养,没有作者幼年带着乡土气息的生活,没有阶级的对立及家庭生活的隔膜,如果作者没有根植于农村劳苦大众的社会土壤里,怎么能选择及塑造出与自己情感和思想糅合而组合的一个个带着血丝的呐喊式的塑造形体?请看诗人是怎样回顾这首诗的创作的:
“把我送给同村一个贫农妇女去哺乳寄养。这位做我奶娘的贫农妇女原是童养媳,连名字也没有的;因为她娘家在邻近的大叶荷村,所以大家就叫她大叶荷。大叶荷养我时,已是第五个孩子的母亲,奶水不多,加上自己还奶着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不多的奶水分给两个孩子,就更不够了。于是,她只得把自己的女孩溺死,专来哺育我。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从另外一个孩子那里抢夺来的。一直总是十分愧疚和痛苦。这也使我很早就染了农民的忧郁,成了个人道主义者。”③对于意象的创造,诗人说:“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一般的受难者是善良的这个观念所产生的。”④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的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艾青最真切的诗情都是献给中国的农民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
《北方》诗集中的诗篇是诗人抗战初期的重要作品。那满目疮痍的国土,那在第3页共10页
灾难中挣扎的农夫,都形象地记录着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如诗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补衣妇》、《手推车》等,描绘的是灾难深重的祖国大地、北方饥寒交迫的人民,诗中笼罩着一层深沉的悲哀。诗人沉痛的呼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命运都赋予时代和祖国的大地,他的这些感情深沉的诗句,第4页共10页
打动了千万个读者的心灵。
在诗集《北方》中,诗人在描写苦难的同时,也表现了在苦难中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民族精神,呼喊出抗击侵略者的激情的声音:
他起来了,
他起来,
将比一切兽类更勇猛,
又比一切人类更聪明。
因为必须如此,
因为他。
必须从敌人的死亡,
夺回来自己的生存。
诗篇中所赞颂的的这个从屈辱里站立起来勇敢战斗的人,正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象征。
因此,艾青的诗作具有丰富、生动的诗歌形象。他善于通过意象的创造来使自己的感觉具体化。他的诗产生于感情,寄寓于形象。他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才能,把自己的感情、意欲、思想熔铸成为艺术形象,让读者进入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他认为,“诗人一面形象理解着世界,一面又通过形象向人解说世界”⑤。他很多优秀诗作表现出一个特点:往往在一首或一段的最后升起一个意念,一个思想,但这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他所反对的“浮泛”和“无力”的叫喊,⑥而是全诗中孕育出来的,是诗情的结晶,是形象的升华,也是感人的力量所在。
艺术生命在哪里呢?”⑦艾青的不少诗作,犹如完整的一幅幅油画,以协调的光色以及匀称的构图感染着人们。如《手推车》一诗,便是将景、情、色、图乃至音响,统一得十分优美的例子。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作中,灰暗、褐黄的色调常是黑暗现实,苦难意象的沉凝,辉煌及浓绿翠蓝常表达充满希望的意象。
写于1938年春天韵《向太阳》是诗人的第一首长诗。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以最高的热度赞美着光明,赞美着民主”,全诗通过对太阳的赞颂,表现了诗人对光明与民主的新中国的追求和向往,充满了热情、乐观和希望。全民抗日战争的到来,使诗人看见了“真实的黎明”。昨天,“流着温热的眼泪,哭泣我们的世纪”,“用可怜的期望喂养我的日子”;今天,“我看见日出比所有的日出更美丽”,“初升的太阳照在我们头上”,这太阳,“比处女/比含露的花朵/比白雪/比蓝的海水”,“比一切都美丽”。长诗以1938年4月的武汉为背景,真实地展现了抗战初期全国人民为神圣的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壮丽画面。作者在歌颂大自然的太阳的同时,又把目光注视着阳光照耀下的现实生活:这里有为支援前线而不辞劳苦地向行人募捐的少女,有为夺取抗战胜利而流着汗水努力生产的工人,有端着闪光的刺刀为要从敌人铁蹄下“抢回我们的田地”而加紧操练的士兵。这生气勃勃的画面,可以看作是当时处处洋溢着抗战激情的整个中国的缩影。这种为保卫祖国而劳动、而战斗的精神,在诗人看来,就是经过漫漫长夜后出现的太阳的亮光,是我们苦难的祖国的光明所在。诗人在这太阳的热力的巨大鼓舞下,也激发起一种充满希望的战斗激情。全诗9段正是按这种艺术构思进行的。前3段写期待黎明,在黎明的欢欣中向见到的一切问早、祝福。4、5两段赞颂日出“比一切都美”,它启示那些崇高的创造,启发人们想起和向往革命的事物。6、7两段作者的视线转向现实生活,那里一片欢腾的景象,城市、村庄、田野、河流、山峦,都从绝望、痛苦、忧郁中醒来,高呼、欢笑,伤兵们更崇高,陌生人变亲切,少女们歌唱幸福,工人们都为消灭敌人而辛勤劳作。最后两段诗篇转向诗入自己的内心感受:太阳驱散了他的寂寞、彷徨和哀愁,召回了他的童年;在“热力的鼓舞下”,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关怀与热爱”;他奔驰着,向着太阳。这首诗将当年武汉街头实景同以太阳为象征的祖国的光明结合起来,把客观的描述同诗人的主观抒情交融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其缜密巧妙的艺术构思。
第7页共10页
意象是感官的,而人们的感觉器官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意觉等。诗人善于通过意象,充分调动人们的一切感觉器官,使人获得感知,从而收到诗歌应有的艺术效果。在全诗中,诗人除了用人们的视觉塑造意象,粗线条勾画了一幅幅真实动人、形象的画面外,还从我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在你尝到饭已煮热了之后”等味觉来塑造意象。第六自然节“我摸着”“我坐着”“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等是通过触觉和意觉来塑造意象。“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而她的娇关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等是从听觉塑造意象。总之,不论是艾青早期的诗作,还是后期的作品,他总是“用可感触的意象去消泯朦胧暗暗的隐喻”。⑨
三、朴素自然、新鲜活泼的现代口语,抒写出优美深挚的诗情,表现出亲切动人的意象。
艾青对于自己诗歌的语言要求是“适切”“准确”⑩“最能表达形象”。(11)因此,采取口语而表达真实、贴切,自然美的意象,是他一生的追求。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第6自然节写道: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了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细细品味,多么朴实、自然、和谐、流畅的口语,正是这看似通俗浅显、平淡无奇、大众化的口语,却淡中藏精巧,浅处见深功,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真切动人第8页共10页
的意象,把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照料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的无私的爱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这些大众化的口语又反映出诗人对客观现实的认真观察及理解,凝聚着他从中产生的真情实感,又表现了他优异的意象创造力。因此,诗人一贯主张“口语是美的”,“而口语是散文的”(12)主张“尽可能用口语写,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13)这种用大众化的口语创造含蓄深厚的意象,不仅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充分体现,而且在他以后的创作实践中有所发展。
因此,诗人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作我国新诗领域中语言大师,他的自由体诗的独特风格一一意象创造,诗歌所反映的深邃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成为一座丰碑,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国同新诗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第9页共10页
注释:
④艾青诗《诗论·美学》
⑤艾青《诗论·形象》
⒀艾青《诗论·语言》
参考文献:
1.唐弢
2.江锡铨
3.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4.艾青
5.《大叶荷,我的母亲》载《当代少年》198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