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蔚蓝天
蔚蓝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148
  • 关注人气:1,2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副绝妙的“笑像图”——论刘姥姥逗笑场面的个性化

(2006-09-13 18:05:57)
分类: 学生毕业论文库(汉本)
                  一幅绝妙的“笑像图”
                   ――论刘姥姥逗笑场面的个性化描写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和总结。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贵族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的描写,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书中描写人物之多,实为世界之罕见。作者却能把如此众多的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性格鲜明、各具情态、栩栩如生,这与曹雪芹成功地运用个性化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本文就以刘姥姥在大观园进餐吃鸽子蛋时的逗笑场面为例,分析曹雪芹用个性化细节描写人物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个性化  细节描写  笑像图
《红楼梦》是一部著称世界文坛的百回世著,描写人物之多,实为世界之罕见。作者能把如此众多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各具情态、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它的成功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与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并成功地运用个性化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细节描写是小说艺术的血肉,成熟和精湛的小说艺术常常表现在细节描写中。细节描写的精彩不仅在细,更在细中有丰富的含藏。《红楼梦》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深刻、生动,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也是罕有其匹的。《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精雕细刻,却不漏丝毫人工斧凿痕迹,十分真实自然;同时含意丰富、深刻,却出以平常,能于小中见大,细中见深。曹雪芹通过个性化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本文就以“刘姥姥逗笑”一节为例,略加分析。
一、总体论述这幅“笑像图”个性化描写的特色。
第四十回写到刘姥姥在大观园进餐,故意寻开心的凤姐和鸳鸯为她准备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筷子,让她去夹那小巧圆滑的鸽子蛋。接下去就是一段个性化的细节描写,刻画各人的笑态:
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子上。贾母这边说声“传”,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到:“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姐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这段描写,换成平庸之手只会用“哄堂大笑”四个字了结,曹雪芹却铺陈出一段精彩文字。有主、有次,有细描,有泛写,人各一种姿态,一人一副笑墨;湘云笑得爽快,毫无拘节;黛玉笑得娇媚,柔弱中表现出节制;宝玉则笑时也在撒娇;贾母则明是一副老祖宗的意态口声;王夫人笑责凤姐的恶作剧,显出当家太太的身份;薛姨妈“撑不住”,却又不同于史湘云,一口茶只是喷在晚辈的探春身上,失态而未失理;惜春娇弱,但她可以拉着奶母叫揉肠子,身份气性又与黛玉有别;奴仆丫头们只是淡淡两笔,却是清清楚楚地呈现出“上”与“下”的区别与界限。在众人前仰后合中独能“撑着”的凤姐和鸳鸯,一看便知是这场闹剧的“总导演”。曹雪芹不愧是大手笔,同是笑,而且是同一个场合被同一件事引发出来的笑,他写来却各具面貌,同中有异,真可谓百态千姿,一笑传神。
曹雪芹的这段个性化的细节描写不仅是一幕绝妙的“笑剧”,而且也是一幅极其精彩生动、极富个性化的绝妙的“笑像图”!历来被人交口称赞,堪称千古绝技。作品一开始,就声态并茂地描绘了刘姥姥的高声自嘲和“鼓腮瞪眼”的表演,点明了笑剧开场的原因。接着一个“众人先还发怔”,短暂的“哑场”,随后便爆发出不可遏制的笑声。“上上下下”,概括了笑者之众,笑者之广。上至贾母等封建遗老,下至宝、黛、湘云、迎、探、惜等封建遗少,以及位卑身贱的丫环仆女,无不忍俊不禁,笑得绝妙。“哈哈大笑”极言笑得厉害,笑得热烈,同时渲染了笑的气势。“一齐”、“都”两个副词,一览无余,概括全部,强调无人不在笑,表明了笑的“共性”。紧接着作者酣畅淋漓,尽情刻画。用出自不同人物之口的琅琅笑声和微妙动作,串连起来,组织一系列真切生动的细节,为我们绘形绘声地勾勒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人物画卷,使之无形的笑声于有形,活现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心理情态,音容笑貌,性格特点,令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作者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笑的细节,写尽了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笑,或叫,或滚,或搂,或指,或拉,或伏,或蹲,或躲,或忍等举止潇洒的欢笑情形。正如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五颜六色的夺目光彩,这一纸欢乐的笑声,就为我们镂刻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典型,使人犹如听到那飞自不同嘴唇,激荡长空的笑的旋律,又使人仿佛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笑的力量和笑者的一腔激情!
菲尔丁说过:“优秀的作家,还有这样一种本事,那就是同是一种罪恶或愚蠢推动着两个人,而他能分辨出这两个人之间的细微的区别”。曹雪芹不愧称作中国第一流的作家,他实在也有一种令人难以乞及的本事,那就是他能因人而异,让笑声作用于每一个人而表现出千差万别。如此不同,犹如奇峰竞秀,各具风骚;又宛若多河分流,各开其态。
黛玉定是笑岔气,湘云势必喷饭,宝玉理应滚动,那搂宝玉叫心肝的只能是贾母。丫环侍女不能和主人一样尽情欢笑,只能躲和忍了。我们从黛玉的“笑岔气”,“伏”着桌子叫“哎哟”,不就声态并茂地写出了黛玉的形象,使读者感到那笑的力量,同时也可看出她一向多病的绝不同于具有男儿风度、性格爽朗的湘云的娇弱体质吗?一个“滚”字不仅滚出了宝玉鲜明的性别特征,滚活了这个孩童独具顽皮撒娇的动作,显示笑的力量,同时也“滚”出了他在贾府中受宠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一个“搂”字,一声“心肝”,真是摹形绘声,传神传情,突出了贾母这位老祖宗钟爱子孙的特定身份,也写尽了贾母心底蕴藏的全部欢喜和溺爱;那“一躲”“一忍”,更“躲”得好,“忍”得好,它“躲”出了人的尊卑地位,也忍出了人的奴仆身份,那阶级界线自然就泾渭分明了。在作家的笔下,一声笑,一声叫,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种神态,一种心理,无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的年龄、性别、体质、身份、地位以及个性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栩栩如生。一个作家能在作品中运用细节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并不足奇,但要把细节描写运用到臻于化境的地步,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倘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能不是一个作家的独到之处。
“王夫人指着凤姐却说不出话来”。便是出神入化的典型细节,这一细节不仅写活了王夫人生动逼真的动作,而且描绘了她哭笑不得的微妙的内心世界;不仅使我们感到她的笑声迎面扑来,缭绕耳畔,而且她的手势和神态,也宛然浮现于读者眼前,这一细节堪称神来一笔,真可谓妙趣天成,神透形显,鬼斧神工,把人物活画了出来。
二、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
(一)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刘姥姥的心理特征。
对于小说来说,人物性格的创造特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忽视人物性格的创造,则必然导致文学作品的平庸化。刘姥姥在笑剧中扮演了滑稽演员的角色。这是一个十分难以表现的人物,但作者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准确地把握了这一人物的心理特征,恰到好处地塑造了这一艺术典型。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目的,就是企图求得贾府的施舍,贪得一些小恩小惠。而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她千方百计迎合贾、凤姐及众姊妹的喜欢,甚至不惜在宴会上故作姿态、丑相百出,甘心情愿地去充当凤姐有意捉弄的笑柄。为了着力表现这个人物,作者紧扣她的心理特征,抓住她的语言、眼神和表情,用粗线条描绘和勾勒。
如宴会一开始,贾母这边说声“请—”,她便立即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虽是一句幽默的“自嘲”,但也是一句极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只有粗俗的刘姥姥才能说出口。这简短的一句话,就再生动不过的表现了作为乡村野老之人的刘姥姥粗俗的气质,诙谐,滑稽的性格特点。最其光彩动人的一笔,要称是作者在她高声自嘲后她作的一幅神采飞扬的肖像描写了。她“鼓着腮帮,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作者在此仅用十二个字,就把这一乡村老妪“鼓腮瞪眼”似乎和众人装模作样变“马猴”,故意引逗的面部表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行动”是人物性格的表现,没有行动便不见其性格。作者通过刘姥姥的精彩表演,突出表现了她诙谐滑稽的性格。在描写中,虽有某种程度的夸张,但又不失真实。可以说这一些描写既做到了不平淡,不庸俗,又不失之过分。像高明的煅工掌握“火候”,作者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刘姥姥这一人物的个性化特征。正由于她的精彩“亮相”,众人就不能不报以暴风雨般的笑声了;而这笑声又发挥了相辅相成的妙用,极大地增强了这幕喜剧的艺术效果。同时这浓郁的艺术氛围,反过来又突出了刘姥姥这一艺术形象。这是十分成功的一笔,作者虽只简单的几笔,然而刘姥姥这一人物已形神具现,大有呼之欲出之妙,为《红楼梦》这一长长的人物画卷,增添了灿烂夺目的光彩。
(二)用“藏”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在用“笑声”明写一组人物的同时,作者还采用了衬托、“藏”等多种手法,用“听不到的笑声”,来展示另一组人物的不同个性和内心世界,这又是曹雪芹表现人物个性化特征的高明之处。
①凤姐的性格特征
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中,作者总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虽然人物如此众多,但人物性格绝不雷同,可以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些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群相中,王熙凤则是写得最活脱,最生动,最成功的一个,作者简直把她写活了。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知道她是荣府赫赫有名的管家人,同时又是有名的泼辣货,人称“凤辣子”,就连精明能干的男人也有不及之处。王熙凤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拍马”,然而,她也不乏有捉弄人的本领。贾瑞等人均死于她的歹毒之手。这次游览大观园,为了讨得贾母等的欢心,她和鸳鸯合谋在游宴上作弄刘姥姥,一手导演了这幕笑的喜剧。作者如何表现这一形象的呢?
帷幔一拉,喜剧开场,凤姐镇定自若充当指挥,她“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子上”一个“偏”字,就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点出了凤姐别有用心,有意捉弄的“不良心机”,这就为一场笑剧撒下触发感情的“酵母”,因为事前预谋,所以一出双簧戏开始了!刘姥姥便站了起来,高声“自嘲”,并装模作样,引逗大家。当众人被刘姥姥的精彩表演逗笑以后,众人撑不住,前俯后仰而大笑时,“独有凤姐和鸳鸯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激越欢快的笑声,就像股股洪流冲决着人们思想感情的大堤,而独有凤姐和鸳鸯却撑不住了,真好一个泼辣厉害的凤姐和鸳鸯;一个“独”字和众人形成绝然鲜明的对照,一个“撑”字用得极有力量,“撑”字一出,就如在滚滚激流之猛落闸门,截断洪流,她那笑声自然就嘎然而止,无法破唇而出,只有在她那旷达的胸中奔腾激荡了;这一“独”一“撑”,便把凤姐她那驾驭感情的非凡的克制力量,她那善于捉弄人的性格特征,她那作为这幕喜剧的“总导演”的特定身份,以及回旋翻滚在她“内心的笑声”,全然写了出来。
事实上,她怎能不笑呢?这时她或许为讨得老祖宗的欢心而沾沾自喜,笑挂眉梢,她或许因为显示了高明的捉弄本领而暗笑心里,她或许正为在众人面前卖弄了天才的导演艺术而两靥盛满笑意……作品在此对王熙凤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作者却抓住她的性格特点,用“听不到笑的笑声”反衬了凤姐的与众不同,强化了她性格的个性化,使人物的思想内涵更丰富,更深刻,真是“状人物形象于眼前,写人物性格于笑外”了。
②薛宝钗的内心世界
哲学家曾这样认为:“环境决定人。”一个有高度表现力的作家,除了直接描写环境,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之外,还能用“藏”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知道薛宝钗是本书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之一。她和宝玉、黛玉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这次大观园游宴,自然她也是参加了的。但作者都未着片语只字来写她的笑,实乃令人生疑,难道真是作者的漏笔吗?回答是否定的。
拿破仑在得知敌军偷袭巴黎的时候,他首先感到的并不是战局的危险,而是极力赞叹他对手战略战术的绝顶高明!当我们乍一读此,也觉得有漏笔之嫌;其实,只要略一联想薛宝钗其人,立刻就会使人恍然大悟,也不能不赞叹作者“藏”的艺术手法的高明和独运的匠心了!
薛宝钗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又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卫道者。为了迎合封建统治者的喜欢,以达到做“宝二奶奶”的目的,她“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善于把自已“机诈”的真实感情掩藏于内心,常在人前乔装得少言寡语,有意造作得特别端庄正统,处处以“正人君子”的姿态出现,谨小慎微,事事为封建“卫道”,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在这场近乎“轻狂”的笑的场合,同时又当着贾母、王夫人及众姐妹等封建遗老遗少的面,她这位“明眼人”,是万万不能作任何“越轨”表演的。
曹雪芹确实不愧称作刻画人物心理的巨匠,他驾轻就熟,观察独到,抓住了薛宝钗善于隐藏感情的内在性格,因而采用“藏”的笔法,不写她的“笑”,却把她放在哄堂大笑所创造的浓郁的氛围之中,反衬对比她独特的个性。
唐志契《绘事微言》云:“善露者未始不藏,善藏者未始不露……,若主露而不藏,便成而薄”。在这里作者运用“欲露故藏”的艺术手法,含而不露地把生活的笔触伸向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底层,再现薛宝钗的性格特征,因而开掘了作品人物思想的深度,丰富了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这里虽不施半点笔墨,但薛宝钗矜持镇定,善于隐藏的性格心理,却如云托月,跃然纸上;虽不着片语只字,但她乔装老诚,端庄的内心情态,却似图穷匕首,展示无遗。她表现的娴静大方,实在耐人寻味,虽然默默无声,但却有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再现她的独特心理。使人乍一读到这一点,似乎看到什么都没有,但若仔细想来,又令人感到什么都有,真正做到了“道是无情却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艺术力量。实乃生花之妙笔,堪称千古之绝唱!
“虚假”是文学作品的致命伤,唯其真实,才能使作品永葆长青的艺术生命。一篇作品如果离开了对人物的独特发现和真实的刻画,就很难塑造出富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人物性格来。作者在此用“藏”的手法,空而不写薛宝钗的“笑”是十分真实的,也符合她一贯恪守的生活准则,因而也就如实地反映了她的处世哲学。现和众姐妹形成鲜明的对照,也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独特的个性和内心的思想感情。相反,如果作者在此写了她的“笑”(当然,她也不能不笑),就会失去文学作品应有的真实性,不可避免地陷入“虚伪”的泥沼。这样不但不能突出她的本质特征,反而表现了作者的“浅而薄”,自然就使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黯然失色了。
曹雪芹不愧称作中国第一流的作家,旷代的镂刻人物形象的大笔,他简直像一位高明的戏剧导演,用“笑”的和“不笑”的细节组成一幕有声有色,独具个性特征的喜剧,堪称绝妙的艺术。他简直像一位技巧精湛的雕塑大师,为我们镂刻了一幅各具情态,血肉丰满的绝妙的“人物笑像图”,在世界文坛上大放艺术光彩。这些人物形象,实在令人倾倒,既有鲜明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体现了艺术创作的个性规律,是很值得后人垂鉴的。
注释:
[1]曹雪芹 《红楼梦》第四十回 岳麓书社出版 1987年4月 第一版 第300页
[2]刘禹锡 《竹枝词》《古典文学大观》 岳麓书社出版 1989年8月 第一版 第167页
[3]白居易 《琵琶行》 《古典文学大观》 岳麓书社出版 1989年8月 第一版 第68页
参考文献:
[1]周先慎著 《明清小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2]曹雪芹著 《红楼梦》岳麓书社出版 1987年4月
[3]太 愚著 《红楼梦人物论》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0年1月
[4]周汝昌著 《红楼梦新证》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