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的“和尚”念响“牛皮经”
—— 宾阳县新桥镇大林村委科甲村引进人才壮大传统产业

从外地“挖”来的刘钦良师傅正在检测生产机器。 陆波岸
摄
在宾阳县280多个传统专业村中,新桥镇大林村委科甲村皮革产业不断壮大。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该村有一批会念“牛皮经”的外来“和尚”。
到目前为止,科甲村已经请了一大批外地专业技术人才到村里为皮革产业出谋划策,远的有印度,近的有国内上海、浙江、江苏等地。
“上世纪80年代,我们村的牛皮产品年产量只有1万多张。现在,年产量已经达到40多万张。”宾阳县科甲村皮革厂厂长肖山春说,这与村里积极引进人才推动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高薪到温州“挖”师傅
11月15日下午,企业员工下班了,刘钦良坐在永华皮革厂办公室里看电视。
这位操外地口音的中年人,家住湖南怀化,曾经在温州皮革企业做了15年的工,从徒弟一路成长为师傅,薪酬也从当初的几百元涨到几千元。
然而,这个和温州无法相提并论的皮革产业专业村科甲村还是把他“挖”来了。2007年上半年,他来到了科甲村这家皮革企业,负责“片皮”(牛皮分层)工作,直到今天,他依然没有要离开这里的意思。
现在,永华皮革厂有3名像刘钦良这样的外来师傅,另两名分别来自河南和四川。他们主要负责企业生产操作、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我这个厂一直都请外地师傅来帮忙。请的师傅有时候多一点,有时候少一点,不断地请。”永华皮革厂经理肖绍庆说,“很多人是从温州挖过来的,他们每个月的工资少的有五六千元,多的有七八千元。”
“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村就开始到外面去请专业师傅。远的来自印度,近的来自国内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宾阳县科甲村皮革厂副厂长肖绍升说,目前,科甲村拥有传统皮革加工专业户220多户,规模大一点的专业户都请有外地的专业师傅,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的师傅近20人。
2002年,肖绍升的皮革加工企业也请了重庆的几位皮鞋加工师傅,他们主要是负责帮这家企业设计受市场欢迎的劳保鞋的新款式。
“没有人才,做不起来”
高薪聘请外来的专业师傅,缘于专业村皮革产业的不断升级。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村的皮革加工几乎全部依靠手工。”肖山春说,那时候,加工一张牛皮需要人工手刨一个小时才能完成。喷涂一张牛皮,如果天气不好,今天喷,到第二天才能收起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生产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慢慢进入这个专业村的传统产业加工领域。现在,这个村的传统加工产业90%进入了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最新引进的一台喷涂烘干机,价值30万多元,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张牛皮的烘干喷涂。
生产的机械化促使了村里对人才的需求。“新市场新形势要求新设备新技术。”肖山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科甲村就慢慢出现这些会念“牛皮经”的外来“和尚”,在村里待最久的是一位来自江苏的师傅,一来就是5年时间。目前,这些外来的师傅年薪最低不下5000元。
这些外来的师傅确实会念“经”。
经过近20年不断引进专业人才,科甲村的皮革产业得到不断壮大。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的年皮革加工量只有1万多张,现在这个数目已经超过40万张。
肖山春说,全国四大皮张市场之一落户新桥镇,和当地皮革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而当地皮革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这些人才的支撑。
“没有人才,没有技术,什么产业都做不起来。”肖绍庆说,引进这些外地有经验的人才,大大提升了当地皮革产业的档次。“成本降低,利润提高,附加值增加,产品结构更加完善。”
需要更多更好的人才
目前,皮革产业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科甲村,还需要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
“有个浙江老板到我们村里租场地加工皮革,请了一个上海的师傅。但他觉得仅靠这个师傅还不够,还需要聘请技术更好的师傅。”肖山春说,目前,科甲村需要高水
平皮革产业师傅的加工企业并不仅这家企业。
“现在,村里请的许多师傅生产出来的产品达标率只有70%左右,还没有超过80%的。”肖山春说,“有时候,同一个师傅,做不同批次的产品达标率相差得让人难以接受,前一批达标率是70%,第二批的达标率只有30%。”“往后,我们生产规模扩大了,还需要更多专业技术过硬的师傅。”肖绍庆同样渴望更好的人才,“没有好的师傅,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没有办法提升,更不用说做强做大。”科甲村需求的人才还包括环保技术方面的。今年初,该村投入500万元建设的环保设施已经开始运行。
但是,环保各项指标目前都不稳定,对村里的皮革产业发展和环保都带来很大的影响,这让大家感到十分头疼。
肖山春十分希望能有更好的环保人才出谋献策。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9年11月18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