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幸福“种”进孩子的心田

(2009-11-20 18:04:25)
标签:

教育

育儿

心田

一块

韦维

南宁市

分类: 社会纵横

 

 

把幸福“种”进孩子的心田

把幸福“种”进孩子的心田

 

十八中学生在上课。

 

把幸福“种”进孩子的心田


韦维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近日,绿城人为一条新闻感到振奋不已:正在进行的“200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中,南宁从参选的26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入围100个候选城市行列。


  “构建一座幸福城市,人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十八中校长蒋明军近日和本报记者谈及南宁市入围“200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时说,只有个人过得幸福了,家庭才能美满,单位才能奋进,城市才能和谐。而一个人要得到幸福,需要从小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把幸福的种子播入孩子的心田,这也等于给一座城市、一个社会的未来浇灌幸福的绿洲。

 

幸福课堂:从课本到心灵

 

  “没上初中前,我担心自己应付不了,因为这里课程比小学要多得多。”十八中初一(2)班学生冯钰华说,“现在,我不再担心了,这里学习很轻松快乐,没有什么压力。”


  “我们平时的作文练习,老师让我们每天都写班级日记。”这位刚刚上初中两个月的学生说,“这件事大家都很积极认真,因为它可以记录我们初中生活的每一天,还可以提高我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写作水平。”


  “初中课程其实也不很难,虽然比小学的学习量要大。”冯钰华的同班同学李秋也表达同样的感受,“因为上课互动性很强,课堂很有乐趣,学习氛围很快乐轻松。”


  这是十八中营造幸福课堂的一些典型片段。


  为营造这样的课堂氛围,这所学校倡导“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道德成长、智慧启迪和人格健全的乐园。


  特级教师韦维常常创设一种愉悦的、美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她在上《吆喝》这篇课文时,囿于方言的隔阂,学生难以真切体会老北京吆喝的意韵之美、声调变化之美。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韦老师利用侯宝林相声作品《卖布》来导入新课,听觉上的直接感受一下子就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对身边的吆喝声也产生了兴趣。有的学生把在南宁市街头出现的各种吆喝声模拟得惟妙惟肖;有的同学绘声绘色进行生动写作。


  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打骂、罚跪,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也曾受过父母的打骂。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一问题呢?如果放任他们无节制的倾诉,可能不利于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


  韦维在上《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介绍了毕淑敏的作品《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在聆听了一位母亲的内心独白后,再来评说文章内容,诉说自身经历。这时,学生对教学的课文理解就显得更为理性、客观、深入了。


  韦维认为,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走进文本教学,发现并感受了作品中蕴涵着的美,产生了感情共鸣,把课文学习的浅层兴趣引向深层兴趣,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这才是愉快幸福的课堂。

 

幸福课外:从校园到家庭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份培育人们纯洁幸福心灵的职责,不仅在课内,还在课外。


  小覃,家在外地,从小跟着爷爷生活,由于爷爷溺爱有加,他养成了旷课、不服管教的坏毛病。无计可施的父母把他送到南宁,交由一向严厉的叔叔调教,并送到十八中学习。


  到学校不久,这个一时无法改掉坏毛病的孩子,离家出走,也不到学校上课。他的老师邱爱华根据班上同学提供的信息,和他的叔叔找到了他栖身的网吧,把他领回了家。


  经过一番长谈,邱爱华了解到:这孩子不喜欢学习,学习基础差,而叔叔又坚持要求他完成作业,他在家里根本呆不住,只好选择离家出走。


  了解情况后,邱老师与小覃的叔叔达成共识:对小覃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给他信心,多鼓励。并对小覃提出要求:要是不想让所有人包括自己都放弃自己,那就听老师的。


  在外流浪了几天、正处在迷惘中的小覃,答应了邱老师的要求。


  回到学校,邱老师发现小覃一个特点:脑子灵活,对抽象思维的东西比较感兴趣。随后,邱老师给小覃开起了“小灶”:或找一些基础题给他练习,或让他在课堂上板演前一天补习过的题目。


  坚持了一段时间,原本无所适从的小覃慢慢地喜欢上了邱老师所教的数学课,还担任了班上数学小测验的组长,整天跟在邱老师后面索要题目,从新找到了自信,赢得同学另眼相待。


  小覃的转变,让原本打算放弃了的小覃父母和叔叔激动不已,他们亲自到学校表达诚挚的谢意。一个为学习困惑的孩子,看到了前进的灯塔;一个为孩子困扰的家庭,回到了其乐融融的幸福原点。


  有位越南归侨子弟,很小就寄养在伯父家,父母一直失去联系。初二开学后,这个学生一直说忘记带钱交杂费,与他伯父联系也是含含糊糊。


  一天放学后,韦维老师发现他伏在座位上,就与他闲聊。他抽泣着告诉老师,他已经整整一天都没吃饭,而且以后可能再也不能来读书了。


  韦老师带他去吃了饭,并陪他回家。在不断追问下,他告诉韦老师,他伯父因故破产,以后可能没有钱供他上学了。韦老师当即表示不能辍学,由她帮着想办法。


  回到学校后,韦老师与学校领导商量,并在班上倡议同学们献爱心,带头捐款,解决了这名学生一段时间的伙食费,还常常嘘寒问暖接济他的生活,学校也免除了他的杂费。


  快毕业时,这位学生的母亲从外国回来接他,感谢的话对韦老师说了一遍又一遍,祝福韦老师一生平安。


  “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感恩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用心感受世界的美好和自己的幸福。”韦维说。

 

幸福教育:从现在到未来

 

   “‘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是我们的办学理念。”蒋明军告诉记者,这一理念不仅仅关心学生的今天,还关心他们的未来,“着重培养他们的持续发展能力,不是送出这个校门就算完成了任务”,让他们有更美好的前途。


  十八中现有29个教学班,近1500名学生。“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城中村和街道普通居民家庭,生源不是十分优秀。”蒋明军说,但是,学校抱定一个决心,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实现“二流的生源入口,一流的学生输出”,并向家长承诺:送我一块顽石,还你一块璞玉;送我一块璞玉,还你一块宝石。


  小韦,刚上初中,父亲就因病去世,改嫁的母亲把他和弟弟扔给家境不宽裕的叔叔。本来在班上就因说话夹杂浓重壮音而不善言辞的小韦,变得更沉默寡言,学习也打不起兴趣。


  邱爱华发现这一现象后,本来想在班上动员捐款,但是考虑到初中生比较敏感,这么做有可能让小韦在班上抬不起头。


  为了让小韦自信地参与班级的活动和学习,邱老师悄悄地开始了她的“帮助”计划:初三晚自习前的晚餐时间,小韦在校外的粉店经常“偶遇”邱老师并得到她“多买”的甜品等零食;班会课的一些读书读报活动,邱老师要求平时少发言的同学上台朗读,并要求其他同学诚恳地提出修正的意见,小韦自然也就常常成为上台锻炼者……


  细小的动作一开始总是不引人注目。但邱老师坚持这么做,无形中造就了一个人才,帮助了一个不幸的家庭。


  现在,这位当年的“小韦”已经成为南宁市一所小学的领导,延续当年亲身感受到来自校园的幸福,为社会培育更多期待幸福学习和生活的孩子。


  多年来,一批批学子从这里走向美好的未来:2008年,十八中学生梧题获得南宁市“感动南宁”的十佳青少年的荣誉称号;十八中培养的毕业生黄嫣在2006年以全科A+考取南宁二中后,在2009年高考中又勇夺广西文科状元……


  “一个具有责任感的教师要以爱的胸怀,拥抱你面前所有的孩子,要用自己的生命与热爱去点燃学生的未来。”蒋明军说,一个国家的幸福、一个社会的幸福、一个城市的幸福、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人的幸福,教育责无旁贷,应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幸福的种子,给他们良好的教育,为和谐社会做浇灌幼苗。

 

本报记者陆波岸 文/图

 

本文2009年11月11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