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仍未解 雨后需“绸缪”

乐洲村十八队村民在抽水灌溉。陆波岸摄
牛年深秋,八桂大旱,农作物焦黄片片:渴!
9月15日,台风“巨爵”在一片“渴”声进入邕城,带来了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使这场罕见的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然而,9月16日中午,记者在西乡塘采访了解到,该城区广大干部群众依然奋战在抗旱的第一线,向旱情要增收。
农民顶着烈日浇旱地
9月14日中午,骄阳似火,梁新武夫妇心急如焚。
梁新武拿着喷头,他的爱人则移动粗重灌满了水的蓝色水管,一步步移动,浇灌着一片几乎热得冒烟的向日葵地。
他们家住在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乐洲村十八队。向日葵是他们这里为了发展农家乐旅游而种植的,面积达到80亩,刚刚播下的种子,还没有冒出地面,就遭遇了罕见的干旱天气。
看着烈日一天比一天猛烈,夫妇俩无法听天由命等天赐雨。每天都要抬着抽水机、拉着抽水管,把河里的水抽上来,灌溉向日葵。
“7月中旬以来就没有见到一滴雨水,这向日葵地我们一天要浇两次水。”戴着草帽、一身泥水、满脸汗珠的梁新武一边浇地一边和记者攀谈,“都说滴水贵如油。现在,水在我们心目中比油还要贵。”罕见的旱情不仅威胁着乐洲村十八队的向日葵,其他农作物也一块遭殃。这里有700多田地,一半是水田,一半是旱地。旱地种植番茄、豆角、黄瓜、辣椒等农作物,水田种植水稻。
“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劳作就是抗旱。”这里的村民告诉记者,每天一起床,大家都要抬着柴油机或汽油机,拉着大水管到河边抽水灌溉田地,有的是抽地下水来抗旱,想方设法向旱情要收获。
毕竟人算不如天算。“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是每一片田地都可以得到浇灌,旱地一半都种不了”。面对严峻的旱情,他们徒叹奈何。
每日投入2.6万人抗旱
徒叹奈何的不止是乐洲村十八队的村民。
9月14日,石埠农业站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这场罕见的旱情已造成石埠557亩农作物受旱,已投入1.3万人、3300台(套)机器全力抗旱,力保晚造获得收成。“目前,已完成抗旱面积1600公顷,但旱情仍在继续。”整个西乡塘区的旱情也相当严峻。
9月9日,该城区农林水利局的抗旱工作情况汇报形容这场旱情所用的关键词是“严重”,并在汇报里用数据诠释这个关键词。
今年8月1日至31日,城区总降雨量62毫米,比多年同期减少71%,8月15日以后无有效降雨,全城区水库有效蓄水1510万立米,仅占有效库容50.18%,比去年同期少10.18万立方米。水库干涸7座,机电井出水不足31眼。
旱情就是命令。
和乐洲村十八队的村民一样,城区上下全力奋战在抗旱的第一线。城区有关部门抽出60人,组成3个下乡抗旱工作队,分片包干,深入抗旱工作第一线,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开展抗旱保增收工作,最高日投入抗旱人数达到2.62万人。城区财政还拨出12万元对抗旱进行补贴,大力发动群众自筹资金投入抗旱。
到9月15日,这个城区对抗击旱情依然严阵以待。“目前,旱情有可能继续蔓延。我们继续加大水库用水调度,对各个电灌站精心做好检修,确保随时能抽水抗旱,做好抗大旱的准备。”
抗旱任务依然繁重
可喜的是,“巨爵”9月15日携着甘霖到邕城,人们盼雨的焦急心情稍微舒缓。
“这场雨使严重的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9月16日中午,西乡塘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邓辉明告诉记者,特别是旱地的农作物,在雨水的滋润下,卷曲的叶子开始舒展了。
“但是,雨量还是偏小,旱情只能说有点缓解。”邓辉明说,到9月16日中午止,西乡塘区范围内的平均降雨量还不到20毫米,水田的旱情依然无法缓解,抗旱任务依然繁重。
西乡塘区农林水利局表示,在旱情没有完全解除之前,该城区将继续把当前的抗旱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城区抗旱工作继续深入各镇(街道办事处)帮助开展抗旱保增收工作。如旱情继续扩大,城区财政继续加大投入,并争取上级财政给予补助,对抗旱用油用电适当补贴。
同时,组织干部群众突击抢修受毁沟渠,促进水流顺畅,提高抗旱效率。对于受旱灾绝收的田块,将因地制宜地做好改种的准备,秋冬种短期作物以弥补受旱的损失。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9年5月17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