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缆绳
凝聚和谐
——宾阳县邹圩镇古莲村委古莲渡口印象

摆渡。


下船。


摇船。


缆绳。
宾阳县邹圩镇古莲村委古莲渡口有一艘免费的渡船,那根连着两岸摆渡用的钢丝缆绳,凝聚着这里各族群众在艰难岁月里与大自然斗争中所形成的宝贵财富——和谐。
山水阻通途
古莲,这个曾经因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难而在新中国成立前被叫做“苦莲”的地方,自古就被天造地设的特殊自然环境所困。古莲村委距宾阳县城25公里,翻过村后一道山梁就是来宾市。村委下辖9个自然村421户2850人。
古莲村后是一道巍巍的山梁,村前是一条名叫清水河的河流。巍巍大山从村后围拢而来,山梁的两边正好延伸到清水河的岸边,一条狭小的通道都不留。这一前拦后堵的地势,使古莲村所在地被切割成半边不规则的“月饼”,平放在与邹圩街隔河相望的地方。
这样特别的地理环境,让生长在这块“月饼”上的村民出行十分艰难。他们要到河对面的邹圩街做买卖,都依靠清水河上那条唯一的渡船。“咿咿呀呀”的桨橹声,是这里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伴随着这里的人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春夏秋冬。
古莲村党支部书记廖乃光告诉记者,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他们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品要进出,只能绕道村后那座大山,途经来宾市辖区转大半个圆圈,才能到达河对面的邹圩街。这一绕,村民要整整多走16公里路,而这里到邹圩街的直线距离不过5公里。前两年,宾阳县扶贫工作挖开“月饼”的一角,将一条公路修进了古莲村,这里的交通条件才有所改观。
然而,有了公路的古莲人还是习惯坐船出行,特别是平日赶圩做小买卖不需要运输大量物资的时候,他们还是三三两两汇聚到古老的古莲码头,直线渡船过河,而不愿意依靠沿着清水河蜿蜒而修的公路,迂回出行。直到今天,渡船在这里仍然是民众生产生活的一部分。
风雨聚真情
现在,来往清水河两岸的船只是一艘铁板船,一根比脚拇指还粗的缆绳一头系在靠近古莲村的码头,一头系在靠近邹圩街的码头,横跨江上,渡船依靠这根缆绳来回摆渡。
记者到访时,古莲码头68岁的老船工李振杰正在和赶圩归来在这里歇息的村民下棋娱乐。对这里的码头和船只,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告诉记者,很早很早的时候,在这里摆渡的是竹排,人们出行十分艰难,每次只能渡两三个人,遇到下雨水涨的时候,大家只能望河兴叹。后面发展到了木板船,船体大了,载重能力增强了,但还是依靠竹竿来撑,安全系数不高,特别是遇到大风雨时,船只往往不听使唤,在急流里直往下游漂流,吓得撑船人和乘船人一身冷汗。
1998年,历经无数次风雨惊魂之后,古莲村民决定集资买一艘大的铁板船。这一决定,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即使当时家庭经济收入还十分有限,他们还是你5元我10元地奏齐了3万元钱,买回这艘至今仍在“服役”的船只。可贵的是,经常从这里路过到邹圩街做买卖的来宾市挂榜村的村民也加入了这个集资行列。岁月风雨将生长在这方土地上或来往于这里的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凝聚成了真情。
这艘被视为大家共同财产的船只买回来后,一个免费摆渡的码头在这里诞生。10年时间过去了,过往行人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不再需要付船票,需要过河,摇船就走,自由来往。
缆绳系和谐
记者到这里采访时,正是邹圩街日,来往两岸的人络绎不绝,有的肩挑担子,有的推着自行车,但大家渡船秩序井然,尊老爱幼,融洽过河。
记者看到,每当有人在对岸需要渡船时,在这边的人都会主动将船划到对岸去。过往行人上船,有时是两三个,有时是十来二十个,随到随上,结伴而行。每次过河,等大家都上好船后,没人指令,船上都会有一个人主动摇起安装在缆绳上的铁把,大家有说有笑,将船划到对岸。到了对岸,等所有的人都安全下船,这个义务摇船的人把船停好后,才最后一个下船离开。
廖乃光说,自从这条铁船在这里“服役”,渡船不再收费后,这样和谐渡船的情形每天都在上演,大家没有因为上下秩序而争吵,没有因为谁出力摇船而计较。有时候,有年长者需要过河,在码头上的年轻人不管是否需要过河,都会主动跳上船去,将长者送到对岸。
铁板船不再需要竹竿撑行了,可老船工李振杰仍没有“退休”。这个为了摇船而将房子建到码头边的老人,依然守候着这个码头,义务看管这艘铁船,为缆绳上油,看着水面高低调整缆绳,确保大家渡船安全。他现在的收入主要来源是帮过河人看管车辆收取保管费,由于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很多时候也都是义务看管。每天,坐在码头附近那座自己的住房前和过往行人拉家常或下棋,成了这位摇了20多年船的老船工最大的乐趣。
最近,一条消息在渡口两边传开:古莲渡口将修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因清水河阻隔使得两岸交通不便的历史即将结束,缆绳和渡船将成为人们的记忆。当地居民谈起这事,在眷恋这根陪伴他们走过艰难岁月的缆绳的同时,更期待着新的桥梁将他们与更加美好的生活连接在一起。
本报记者陆波岸 文/图
本文2008年9月16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