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着拐杖不舍三尺讲台

张老师在整理护膝。(陆波岸 摄)

张老师在上课路上。(陆波岸 摄)

张老师在上课路上。(陆波岸 摄)

张老师在辅导学生。(陆波岸 摄)
张旭慧,自治区级特级教师,26年来一直驻守着那方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即使拄着拐杖仍一如既往,痴情不改。
在我国第2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来到位于西乡塘区辖区内的南宁市第十八中学,拜访了张旭慧,从她身上解读人民教师孜孜不倦、甘为红烛、愿为人梯的情怀。
积劳成疾
刚走进十八中校园,记者就见到一位戴着眼镜的女士,拄着拐杖一步一蹒跚迎面走来。
“那就是张旭慧老师。”副校长农丽娟向记者介绍说。记者真不敢相信,腿脚这么不灵便的老师还坚持为学生授课。但事实却是如此。
“我等下还要上到楼上的教室上课,我们干脆就在这里聊聊吧。”张老师指着对面的教学楼三楼带着歉意告诉记者,那是她上课的地方,办公室也在三楼,每天上课和批改作业都要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楼梯护栏,慢慢地走上去,非常吃力。
张老师的双腿因骨质增生致病。有一年,张老师的爱人生病住院,张老师跑来跑去照顾爱人,劳累过度,双腿开始出现一些病症。后来,正好有一位老师怀孕生小孩,张老师代她的课,病情就慢慢加重。对于自己的病情,张老师开始并没有在意,总以为“扛一扛就能过去”,直到2006年4月,双腿因疾病肿了起来。学校里的老师提醒她,一定要到医院去看一下,并用摩托车把她带到医院去找大夫检查,这才被确诊为骨质增生。住院治疗了3个月,由于肩上教学的担子重,病没有好利索张老师就自己跑出来了。
“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张老师摸摸依然微肿的膝盖笑着说。
拄着拐杖进京学习
2007年7月,一个为期近一个月的特级教师培训班在北京举行,站了20多年讲台的张老师成为这次培训班的一名学生。为了参加这次机会难得的培训,病中的张老师选择拄着拐杖进京。
“在北京培训期间,上下楼都要拄着拐杖。”她说,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同学看到她双腿不灵便后,专门为她送来一台轮椅,上下楼是拄拐杖,从住处楼下到培训地点的那段平路就坐轮椅。很多一起参加培训的学员被她追求学识的精神所感动,经常帮着她推轮椅上课堂。
农丽娟告诉记者,张老师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先后被授予“九五”期间南宁市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教师”等称号,先后荣获南宁市先进工作者、南宁市优秀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级教师、第五届全国外语教师“园丁奖”等荣誉。
“她的造诣很深,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是年轻老师的领头羊,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贡献很大。”农丽娟说。
从北京培训回来之后,身负荣誉更担责任的张老师,虽然没有担任科任老师给学生上课,但她没有因双腿不便而歇息,而是继续带领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不停探索,攻课题,做研究。在她住院期间,不少年轻老师还跑到医院向她请教,她觉得这样给大家都带来不少麻烦,干脆回到教育教学第一线,和大家一起实践一起探讨。
坐着转椅上课
这个学期,张老师又重新站到讲台上来,担任初一年级学生的英语教师。“不上班,不站到教学的第一线来,对教育教学的新情况不了解,就做不好研究工作,也指导不好年轻老师,没有说服力。”张老师说,这是她重新回到课堂为学生上课的主要原因。
重新回三尺讲台之后,双腿不灵便的张老师没法在课堂上连续站着45分钟为学生上课,只好自费买回一张能够前后移动、左右旋转、上下调节的吧台椅放在自己的办公室,每次上课就带上这张椅子到教室去坐着上课。
张老师孜孜不倦的诲人精神,让不少教师和学生深为感动,她连续三届被学校师生推荐为十八中“我最喜爱的老师”。
“张老师业务能力强,非常有经验,经常毫不吝啬地将教育教学经验传授给我们。”和张老师同一个办公室的潘艳老师说,有时其他担任科目教学任务的老师要上公开课,还要找张老师请教商量。“她态度非常好,非常愿意帮助别人。”
“张老师真是个好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带年轻人也认真负责。”刚刚到十八中实习两天时间的湖南工业大学学生孟思喆说,张老师给她的印象很深刻,就是坐在吧台椅上上课,张老师还是那样投入,那样认真。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觉得英语不难学,一定要让我的课堂成为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乐园。”张老师说。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8年9月10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