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农户
打造“马山蔬菜第一乡”



乔利乡农民在种植护理蔬菜。
马山县乔利乡把规模种植蔬菜作为一个增收项目来精心经营,撑起了乔利乡“马山蔬菜第一乡”的农业品牌。
马山县乔利乡是南宁市十二大蔬菜基地之一。“这和农民的努力分不开。”当地人评价说。乡乔利、那料、东良、乐圩等村多个屯的500多户农民,长年规模种植蔬菜,把这个产业越做越大。
朴实的信念
在家种地也赚钱
4月28日下午,乔利乡东良村玉龙屯农民陈胜德一遍又一遍来回翻耕自家的土地。他的老伴半蹲在一丈开外的一块长方形新畦上,麻利地把一截截香葱根插进松软的泥土里。人一步步往后退,眼前的绿色寸寸扩大。
“打分田到户起,我们每家每户就开始在自己的地里种香葱。”看到记者来访,陈胜德笑脸相迎,手扶着犁一个来回一个来回地耕作着。
陈胜德正在翻耕的这块连片种植香葱的土地共1.4亩,差不多是他一家所有耕地面积的一半。眼前这片地里,一半是长着已可以上市的绿油油的香葱,一半是新翻的土畦正在下种葱苗。
老伴说,她正在手栽的这几畦葱苗,是他们一家5月下旬到6月中旬的家庭经济收入。他们的地里,一年四季都有香葱卖。等这几畦新下种的香葱上市时,那边那几畦又开始播种了。“天气好的话,50天就有一批香葱可以上市。”
更让他们看好的是经济效益。记者和当地村民算了一笔账:当地种香葱亩产1000公斤左右,一年可以种4批。陈胜德家1.4亩香葱地,年总产量为5600公斤左右。按目前销售价每公斤2.4元计算,他一年仅卖葱的收入就是1.344万元。
“以前我们每公斤10元都卖过。”陈胜德说,“在家种地也能赚钱,又何必到外面去打工呢?”
这个朴实的想法,是陈胜德一直坚持在家发展香葱种植的理由,也是乔利乡农民把蔬菜种植做成“一村一品”农业大产业的思想根源。
目前,整个玉龙屯香葱种植面积60亩左右。村民每3元钱家庭经济收入,有1元是种香葱所得。
感人的举动
凌晨3时赶市场
这里的农民,在蔬菜销售上所花费的精力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同样让人感动。
长期以来,乔利乡农民蔬菜种植都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单打独斗,自己种植,自己销售。从一根扁担两个箩筐到一辆自行车两个菜篮,再到一辆摩托车大批鲜货,这里的农民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将自己种植出来的蔬菜向市场推销。
东良村党支部书记陈世学,是一名“村官”,也是一个种香葱的老农民。前些年,他为了让自己的香葱占领更多的消费市场,常常凌晨3时就蹬着自行车将香葱拉到大化瑶族自治县去卖,一个来回单单赶路就要4个小时。
“大化人吃米粉一定要有葱花。”陈世学说,米粉店都是在天亮之前准备好葱花等配料,为了把自己的葱多推销一点给大化的米粉店,他们这些种香葱的人只能早早赶路。
乔利乡党委宣传委员吴秀忠说:“我们有时候刚刚起床,他们就赚几百块钱回来了。”以前,陈世学常常是半夜踩着自行车赶路将葱送到大化销售,再赶到马山县城开会时,机关单位还没有上班。
在乔利乡,这样辛勤劳作的不止一个人。玉龙屯农民何桂期一家种了3亩香葱。屯里村民说,种葱是件需要花很多精力的农活,几乎每天都需要有人在地里料理。一般人口少的家庭,种一两亩就忙不过来。何桂期夫妇不但自己料理好3亩香葱,还要干别的农活,很是让人佩服。
喜人的成果
山乡建蔬菜基地
今天,乔利乡成了名副其实的“马山蔬菜第一乡”、成了南宁市十二大蔬菜基地之一。因为这个山乡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十分适宜蔬菜生长;还因为这个山乡人思进取,辛勤浇灌,用心经营蔬菜生产。
有观点认为,如果把“一村一品”的内涵理解为一村不能共存“几品”,几村不能共存“一品”,那就是最大的误读。“一村一品”不应该局限于一个村只生产一个产品。所谓的“村”应该只是一个区域概念,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一个乡镇。“一村一品”强调的应该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
令人欣慰的是,乔利乡的农民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在这方土地上经营成就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和“一乡多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
吴秀忠告诉记者,乔利乡种植蔬菜的村屯,有的是一个村一个品种,有的是一个村几个品种。有的村是这个季节是这个品种,下个季节又是另外的品种。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上市。
目前,这个乡蔬菜的品种有白菜、生姜、西红柿、香葱、芥菜、莴笋等。连片种植少的几十亩,多的几百亩。全乡年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这些蔬菜产品一直受到马山、都安、大化等地消费市场的青睐。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8年5月9日发表于《南宁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