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弦歌舞颂和谐

(2007-11-28 23:13:19)
标签:

社会/纪实

分类: 社会纵横
 

 

管弦歌舞颂和谐
——苏圩镇业余文艺文娱团二三事

 

管弦歌舞颂和谐

 

  在江南区苏圩镇,活跃着一支大型民间文艺团队——苏圩镇业余文艺文娱团,一群文艺爱好者通过管弦歌舞,净化气息,颂唱和谐,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一支备受关注的力量。


  近日,记者在苏圩镇采访时,听闻了这支文艺团队管弦歌舞颂和谐的点滴事迹。

 

“主帅”“军师”搭台

 

  被当地人尊称为“六叔”的李盛梁,是这支队伍的“主帅”。


  使今年64岁的李盛梁萌发组建文艺团队念头的,是早几年日渐蔓延的赌风。2004年,目睹一些人生活富足后无所事事,沾染赌博的恶习,同时受到邻近吴圩镇文艺队的影响,爱好音乐的他决定从自娱自乐的圈子走出来,想为文艺改变社会风气尽力。他组织了双久村奚榜印等几名二胡“发烧友”,晚上在苏圩街最热闹、人们乘凉聊天的义学塘,为一些业余歌手伴奏,吸引了大批的观众。


  “在‘热身’并得到老百姓认可之后,我们就成立了苏圩镇业余文艺文娱团。”李盛梁被公推为团长,开始走上了为团队谋发展的创业道路。


    “团队的壮大离不开我的‘军师’莫元桂。”比李盛梁年长5岁的莫元桂是镇供销社退休工人,年轻时也是玩民族乐器的。由于他的志向与李盛梁不谋而合,且有点“文墨”,点子又多,就成了李盛梁的策划顾问兼助手。他们共同搭起苏圩镇业余文艺文娱团的大台。

 

“发烧友”助阵

 

  这支队伍越来越大,依靠着一群“发烧友”的支撑。


  苏圩自古文化昌明。在李盛梁、莫元桂的影响下,爱好文艺的苏圩街居民乃至慕村、龙德、覃村、那旧等附近村坡的村民纷至沓来,最多时有百人之众,长期坚持参加活动的也有五六十人,年龄从30岁至70岁不等,可说是“老中青”结合,几代人共图苏圩镇“文艺复兴”。团员的业余追求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有夫妻、公孙、姐夫小姨一起参加团队的。眼下,乐队已小有规模,电子琴、秦琴、二胡、中胡、竹笛、锣鼓等,以民族乐器为主,技艺日臻成熟。


  “我们团的成员大多是居民、村民、个体户,讲的是奉献,付出了劳动,换来的不是金钱,而是精神的快乐和对社会的贡献。”正如李盛梁所说的,三日一圩,团员们就用两晚时间义务排练。临近节日,为了赶排节目,大家就每晚都来排练。除了偶尔请南宁市的专家来指导外,大多是团员们互帮互学,共同切磋提高技艺。


  白天盼日落,晚上的排练成了李盛梁的精神寄托。匆匆吃完晚饭,他就用车把乐器、电瓶和音响拉到离家有几百米远的小舞台,拉好电灯,等着团员们的到来。11点,曲尽人散,意犹未尽的他还与几名骨干留下来商量团里的大事,回到家已是12点了。


  李盛梁为文艺文娱团的付出,在一些人的眼里是“不值得”,老伴也曾说他傻。但日久天长,他的“痴情”渐渐为人们所理解,“追随者”渐渐多了起来,有的个体户为了演出还放弃了做生意赚钱的机会。不少村民与赌局绝交,纷纷加入了文艺文娱团。“苏圩镇的夜生活丰富多彩了,赌博也没有了市场。”记者随意“抽查”,镇上的几位居民都这样说。


  “苏圩观众爱看新节目,不爱‘炒旧饭’。因此我们都有紧迫感,抓紧创作或改编节目,节目形式有舞蹈、小品、粤剧、合唱、独唱、独奏等,还有最具苏圩特色的舞春牛,四五十个节目,可以连演几个晚上不重复。苏圩街、各村坡、邻近的吴圩镇、扶绥县,我们都应邀去演过,每年都演出10多场,每场观众不下三四千人呢,文艺文娱团名声在外了。”李盛梁自豪地说。


  在镇党委、政府主办的文艺晚会上,文艺文娱团成为了主力军。去年,江南区在吴圩镇举办乡村文艺会演,这个团以舞蹈、独唱等4个节目参演,荣获综合二等奖。文艺文娱团团员、居住在龙德村的扶绥县昌平村村民覃富财,以木叶独奏参加各级文艺会演获奖累累,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优秀奖、残疾人文艺汇演三等奖;广西优秀演员奖、南宁市二等奖、扶绥县优秀奖。

 

“鸟枪换炮”

 

  “文艺文娱团成立初期的艰辛难以尽说,活动场地是义学塘仅有10多平方米的露天平地,还是‘看天吃饭’呢,每逢下雨就要搬到附近的临时菜亭。”李盛梁感慨地回忆着。


  经费不足,文艺文娱团就采取了“三个一点”的方法。团员们捐助一点:李盛梁带头捐助,拉拉杂杂的还不算,买乐器、服装、发电机等“大头”已有1000多元了。“军师”莫元桂也做出表率,捐助了1800多元。其他团员也慷慨解囊,有5名团员各捐助了1000元以上。


  演出筹集一点:文艺文娱团用外出演出、舞狮队拜年获得的劳务费、“利市钱”,加上镇政府扶助的6万元,建成了面积110多平方米水泥舞台的第一层,并添置了一批服装、幕布、道具、凳子,乐队也像城里的一样,统一了演出服装,象模象样了。


  社会赞助一点:苏圩镇中、苏圩中学、小学、卫生院、水厂等单位共赞助2000多元。值得一提的是吴圩人、开发商苏安杰,无偿将价值40万元的2.5亩义学塘开发用地提供给苏圩镇建两层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据介绍说,为了在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灯光篮球场、看台、综合文化娱乐活动室,购置相应设备等,苏圩镇工商联已依靠当地商界、民间赞助资金近60万元,但资金仍有较大缺口。江南区委统战部、江南区工商联对这个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文艺文娱团极为关注,除了在该团的发展方向上给予策划指导外,还表示将协调非公经济企业和工商界对团队给予积极的扶持。


  “最迟明年春节前,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就可投入使用。到时苏圩镇一定更热闹了!”李盛梁满怀希望地说。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王宗骏

 

  本文2007年11月14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