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心工程系民情

(2007-11-28 22:46:34)
标签:

社会/纪实

分类: 八桂播报
 

民心工程系民情
宾阳县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获实效

 

民心工程系民情

 

危房改造前。(陆波岸  摄)

 

民心工程系民情


危房改造后。(陆波岸  摄)

 

民心工程系民情


改造一新的房子。(陆波岸  摄)


  张红英是宾阳县大桥镇丰州村委银村的一位重度精神残疾的农妇。多年来,她和丈夫与一个同样是精神残疾的儿子住在破旧不堪的小房子里。


  今年7月,她们一家告别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搬进50平方米新建成砖混结构的新房子,搬家那天,这位农妇因精神残疾,感激的意思因无法表达,竟哭了起来。邻居一位帮助她们搬家老婆婆理解张红英的心情,并用语言将这分感激表述了出来:“感谢党和政府帮这苦命的一家人住上了新房子。”


  有关统计表明,从2004年以来,宾阳县已有438户象张红英一样的农村贫困残疾户,通过“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告别危房,住上新居,总建筑26817.6多平方米,直接受益残疾人523人,受益残疾人亲属1715人。

 

情系残疾人

 

    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惠及众多残疾人,是广大残疾人的福祉。


  据统计,宾阳县现有各类残疾人67184人,占全县总人数6.8%,全县有贫困残疾人6573户6735人。2004年,该县作为全区残疾人危房改造的14个危改项目县(区)之一、南宁市唯一的一个试点县,率先在全市开展了这项民心工程。


  为了完成试点的150户危改任务,宾阳县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从入户调查、公示、确定危改对象户到组织施工,建设中期检查,竣工后验收,都进行周密部署,确保150户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受到自治区、南宁市残联的表彰。2005年,南宁市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现场会议在宾阳县召开,全市各县(区)残联系统在参观该县危改对象户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2005年起,宾阳县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列入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县政府办都下发了《宾阳县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实施标准,项目经费、建设要求和项目管理,为项目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县镇(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外,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也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保证。


  为了让农村贫困残疾人早日住上新房子,财政部门积极落实危改补助,保证经费按时到位;民政部门积极参与危改对象的审核工作,保证危改工作公正、公开;土地部门积极落实建房用地;建设部门根据当地建房特点,设计出美观大方实用,符合现代特征的新居;税务部门给予减免各种税费,宣传部门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使危改项目工作深入人心。党委政府领导重视,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协助,力促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的圆满完成。

 

共谱和谐曲

 

  在宾阳,410户残疾危改户,演绎着410段情节不同却有同样感人的故事,共同谱写动人和谐的曲子。


  芦圩镇太乡村委下乡村肢残人阮立华,是个不能站立的重度残疾人,一家6口人,就有3人残疾,这个多残之家,住的是危房。2004年,危改项目工作启动后,他一家获得资助5500元。当年,在邻里的帮助资助下,他一家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乔迁新居的时候,迎来了全市农村贫困残疾人工作在宾阳县召开的参会代表,当领导、代表们到他家参观新居时,这位不能站立的残疾人连声说谢谢。


  中华镇蒙记村委国太村的蒙汝胜夫妻双双是精神残疾人,全家4口人,两个孩子,家庭收入仅靠轻度精神残疾的妻子一人劳动,生活非常困难,被列为危改对象入户后,他家获得政府资助5000元,自家自筹5000元,建起了3间54平方米砖混结构的平顶房。


  这1万元钱仅能购买石、砖、水泥等钢材,工钱再无着落,可幸的是,蒙汝胜在建房过程中,得到邻里及亲戚的义务帮工,这对苦命夫妻终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住上了新居。他的妻子每次见到有人来看他的新居,都会喜极而泣。


  千万声感谢,表达了农村贫困残疾人最纯朴的心,在他们纯朴的心里没有太多感激的言语。他们只知道,如果没党,没有政府,没有干部、群众的支持,他们也许一辈子也甭想搬进安稳踏实的新居。


  在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中,有一群体是值得一写的,他们就是工作在最基层的镇(乡)、村委干部。


  危改项目工作启动后,有些危改对象在建房中遇到资金不足,购买沙、石、砖、瓦有困难的时候,有的残联助理就先拿自己的私人存折去石砖场抵押,中华镇残联助理韦俊玲,就是其中一个热心残疾人工作的典型。


  在2004年9月中下旬,中华镇有4户危改对象在筹备石、砖材料当中,不同程度遇到资金不足,而致使砖、石不能及时运到工地,韦俊玲知道后立即去跟老板交涉,并拿自己的私人存款去抵压,老板这才同意给残疾人赊砖、瓦材料。

 

  新桥镇马村村委支书郑有聚,在危改项目工作中非常积极主动,刘西村肢残人黄小燕,丈夫是低弱视,建房困难。郑支书十分同情这一家人,他亲自出马,请村上的泥水工帮助建房,并且不取一分工钱,使黄小燕一家住上了新房子。


  目睹一户户残疾人搬进新房子,许多群众都说,有了党的好政策,加上有广大基层干部的热心帮助,无私奉献,这些不幸的残疾人终于告别危房,住进新房,过上与健全人一样的安居生活。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许晓红


  本文2007年11月22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