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爱促和谐  润物细无声

(2007-10-23 10:10:39)
标签:

社会/纪实

分类: 八桂播报
 

关爱促和谐  润物细无声
马山县“先锋连万家,三情促和谐”活动向纵深开展

 

关爱促和谐 <wbr> <wbr>润物细无声


医疗服务送进村屯。

 

关爱促和谐 <wbr> <wbr>润物细无声


玉米免耕技术送到田头。

 

  马山县加方乡加让村拉思屯屯长蓝吉英,现年75岁,拥有46年党龄的女党员,堪称当地扶危济困、尊老爱幼的典范。


  屯里蓝常桥、蓝常伟姐弟是贫困户蓝克雪的孩子,几年前孩子的母亲因病不幸撒手人寰,债台高筑的家,迫使孩子的父亲蓝克雪常年在外打工维持生计,把两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孩子留在家里,平时也难得回家一次。蓝吉英得知情况后,便朝夕来看望这两个孩子,嘘寒问暖、添柴加薪、洗衣煮饭。


  连日来,为进一步把以“情系外出民工、情注留守儿童、情暖留守老人”为三大内容的“先锋连万家,三情促和谐”活动引向深入,马山县集中开展“六项活动”,扎实实施“三大工程”,为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党员走进千家万户,开展关爱帮扶工作,活动迅速向纵深开展。

 
关爱在流淌

 

  马山县在“先锋连万家,三情促和谐”活动中,集中开展六项活动,迅速掀起了关爱热潮,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切体会到情深意切的关心爱护。

 

  记者了解到,该县在活动中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开展综合培训活动,大规模对留守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农业部门实施了以“科技下乡集中”行动、“中心农户试点”行动来推动农村留守人员培训活动,积极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进一步推进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在系列新技术培训中,重点对水稻、玉米、马铃薯“三免”技术、蔬菜水果“三避”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按照村级班、中心农户、农家课堂“三点一线、各有侧重、分级培训、分层培植”的思路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科技部门开展了“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活动,及时组织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送智力、传科技、解难题,引导和帮助留守人员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村党员科技素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结合南宁市开展的农村百万农民就业培训活动,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提供制造加工、传统手工技艺、家庭保姆、务工经商等劳动技能培训,增强了外出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各乡(镇)通过广播、报纸、知识有奖问答、群众赶集时开办知识咨询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引导留守人员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目前,全县共举办各类留守人员培训班80多期,投入培训经费20多万元,参加培训的群众2万多人(次);筹措项目基金300多万元,扶持项目涉及黑山羊、里当鸡、剑麻、肉鸽等20多项,帮扶留守家庭370多户,带动650多户农户兴办了种养殖产业,加快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


  活动同时开展了爱心结缘活动。该县组织广大党、团员和社会热心人士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担任“代理家长”、“爱心家长”、“校外辅导员”等,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责成专人引导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开展“牵手成长”活动,让留守儿童结交一个家庭健全、气氛融洽的“手拉手”小伙伴,促进他们互助互学,共同成长进步,还面向社会招募“五老”人员担任“亲情志愿者”开展爱心活动,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目前,全县已有2000多名爱心人士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1万多名“亲情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爱心活动。


  此外,该县还开展了亲情互动、卫生义诊、爱心助老、“四下乡”活动:给劳务输出人员发一封信或一组手机短信,鼓励他们在外做好工作的同时,不要淡忘对留守亲人的关心和应尽的义务;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部门组建党、团员义务医疗服务队,为外出农民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人群义诊,建立健康档案,积极对患者进行医疗跟踪服务;以户为单位,为留守老人确定结对帮扶人员,不拘形式地进行帮扶,引导邻里主动关心留守老人的日常饮食起居,给留守老人送去温暖;组织文化、医护、科技、法律工作者送文艺、送医疗、送科普、送法律下乡进村活动。

 

情意暖人间

 

  马山县开展的“先锋连万家,三情促和谐”活动还精心实施“三大工程”,让情意溢满人间,温暖人间。


  据介绍,这“三大工程”包括“阳光工程”、“花蕾工程”、 “夕阳工程”。实施“阳光工程”,主要是帮扶农民工实现就业创业。该县重点整合县委党校、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的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等农民工培训路子,加强与发达地县厂家合作,提高培训质量和就业率;大胆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鼓励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到县职技校进行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外出农民工培训输出等方面的作用,内转外输,鼓励离乡离土、进厂进城,特别要扩大订单培训、规模输出成果;认真落实税费、融资等优惠政策,为返乡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民间资金向社会资本的转化。年底,力争培训农民工4.5万人次以上,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9100人以上。


  实施“花蕾工程”,帮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给予一定的费用减免;在全县农村中小学校设立“心语”、“悄悄话”等心理咨询场所,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加大整治力度,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校园周边环境;班主任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与隔代家长交流“留守儿童”校内校外情况,传授儿童教育知识;在中小学校开办家长学校,通过举办讲座、办培训班等形式,把儿童教育知识送给家长或隔代家长,并邀请儿童教育专家授课,马山电视台负责定期播放授课内容,制成光盘发放到各村电教点播放;利用村部活动阵地等,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教师和各类志愿者的作用,在寒暑假期间定期对“留守儿童”集中进行学习辅导、思想交流等。


  “夕阳工程”则帮助农村老人过上幸福生活。该县通过利用闲置资产、吸引民间资金等途径,改建、扩建或新建一批养老托管机构;村卫生室为本村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向老人发放就医联系卡,在老人行动不便或情况紧急时上门提供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力争留守老人参合率达100%;鼓励有条件的村兴办老年人活动场所,配备必要设施,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营造舒心祥和的精神乐园;加大农村老人救助力度。救灾救济金、计生家庭救助基金等救济助困资金的使用,适当向这些农村老人中的困难人员倾斜,充分发挥低保、社会救济金的效益,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满足留守老人;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党员义工服务队”、“爱心小分队”,帮助留守老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农忙季节,帮助无劳动力的留守老人做好播种和收割,确保生产正常开展。


  据统计,该县目前已筹措各类帮扶资金50多万元,组建“党员义工服务队”、“爱心小分队”46支,党员志愿者2500多人,农业、科技、司法、教育、卫生、团委、妇联等20多个部门开展技能培训、法律援助、政策宣传、义诊、志愿帮扶、慰问农民工演出等活动40多次,一批外出民工留守人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马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黄文松介绍,下一步,马山县委、县政府将按照“有利于推进和谐马山建设、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利于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各单位资源,扎实推进“先锋连万家,三情促和谐”活动,努力实现外出农民工素质有提高、输出有组织、维权有保障;留守儿童心理有依托、学业有进步、成长有帮助;留守老人寂寞能排遣、生病能就医、困难能解决。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蓝迅  黄丽君  廖东光 文/图


   本文2007年10月18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