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会鼓传新声

(2007-10-23 09:51:29)
标签:

社会/纪实

分类: 社会纵横
 

千年会鼓传新声

千年会鼓传新声

 

千年会鼓传新声

 

千年会鼓传新声

 

千年会鼓传新声

 

马山壮族会鼓在表演中。

 

  就在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艺术渐渐变为古董被尘封,淡出人们的记忆的时候,马山县具有千年历史的壮族会鼓却敲得越来越响,阵容越来越大。


  就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拯救民间文化艺术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广西红水河南岸由远古传承至今的壮族会鼓却渐渐从民间走上大舞台,频频在政府部门主办的各类隆重庆典仪式和文艺演出上亮相。


  近日,记者前往马山,寻求一连串答案:是什么让传承千年的壮族会鼓风采依然,是什么让这个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堪称壮族民间文化遗产瑰宝的会鼓在拯救民间文化艺术的呼声浪潮中脱颖而出,传出时代的新声? 


风雨沧桑

 

  就像红水河浪花冲刷着河滩上的岩石留下道道深深浅浅的沟痕一样,在马山县这片土地上传承千年的壮族会鼓历史悠久,历尽风雨沧桑。


  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近千年历史的马山壮族会鼓,是当地群众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他们告诉记者,壮族会鼓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代,最初的功能是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后来逐渐形成壮族民间一种娱乐活动,流传至今。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认识千年前。据史料记载,现在马山壮族会鼓使用的牛皮鼓是由古时铜战鼓演变而成,当时的鼓多为金属制作,由于制鼓所用金属贵重且匮乏,群众无法负担也难以寻找到金属原料。但是古时每逢庆典、节日又是缺“鼓”不可,为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只有自制牛皮鼓替代。今天的壮族会鼓,就是这样的牛皮鼓演变而来。这些鼓选用的木材很有讲究,都是选用巨大的樟、榕、枫等原木做原材料,挖成空心后做成鼓壳,两头用老牛皮做成鼓面,用坚韧生竹篾两边拉紧而成。而且选用生长年岁长的树木,因为鼓越大,声音越洪亮、浑圆、厚重。


  据介绍,马山县古时每逢新春佳节或有重大庆典活动的一个月内,各壮村山寨每户需派一壮丁敲鼓。鼓声昼夜不息,一方面防外寨歹人入侵,作警报之用,另一方面是驱邪镇妖,保佑山寨平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我们已经无法领略到古时那震撼壮山瑶寨“咚、咚”的鼓声,我们只知道几乎可以和民族图腾相提并论的壮族会鼓在时代前进的脚步中慢慢从驱邪镇妖、祈求风调雨顺的原始功能走出来,演变成为当地今天一个文艺表演节目。每个小至民间传统节日、大到诸如庆祝共和国诞辰等重大庆典活动,只要你到马山,都会领略到这些壮族会鼓那可以震撼大石山、拂动红河水的强大表演阵容和动听声音。


  今天,马山的会鼓表演,已经不仅仅是古时候那单调的“咚、咚”声。经过这里广大会鼓传承者的艺术加工,谱了会鼓曲,会鼓表演已经是一个精彩的文艺节目。他们表演会鼓时,除了主角鼓外,还有锣、钗等充当配角,这些配角以洪亮、清脆的声音来点缀鼓点,使整个演出鼓声有力洪亮,节奏整齐,点数变化多采,既震撼人心又悦耳动听。会鼓有很多种打法,有混鼓打(序曲)、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鼓声撼动四面八方。


  在马山,会鼓表演场面往往群情激昂,每临重大庆典活动,或者庆祝丰收、村寨喜事,人们都会抬出会鼓,尽情演绎一段从会鼓诞生之日起就积蓄下来的热情,就像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那样,释放着生命的全部热能,淋漓尽致表达着一个民族无限的喜悦心情。那时那刻,整个壮山瑶寨就是一片欢腾热烈的海洋,一浪高过一浪。

 

盛世和韵

 

  如今,马山县的壮族会鼓热和会鼓表演长盛不衰,就像姑娘江畔那棵刚刚施过肥又逢甘霖的老榕树一样,枝繁叶茂,不断舒展着新的枝叶,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越敲越出色,奏响盛世和韵。


  今年56岁的马山县白山镇造华村合灶屯村民韦绍奎,家中藏着一面号称当地最大的鼓,只有认为是贵宾来访的时候他才很自豪地介绍,并带着来宾欣赏他那面和传家宝一样贵重的鼓。


  他告诉记者,合灶屯自古就有收藏鼓、表演会鼓的传统。马山很多村屯的群众都把拥有一面好的鼓当做一件很光彩的事。每年春节大年初一,很多人都要击鼓庆贺新年。不少鼓收藏者和爱好者还把这些鼓拉到县城,带上过年包的粽子,会聚在姑娘江畔,一起演绎会鼓,让精彩的鼓点放飞他们新一年的期望和梦想。


  显然,民间对壮族会鼓的热情并由此形成一股浓厚的爱护会鼓传承会鼓的氛围,是马山会鼓能够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后风采更加绚丽的原因之一。


  马山壮鼓队主要成员覃明光说,除了民间对会鼓的热爱外,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包装也是马山壮族会鼓得到不断壮大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每年春节散落于民间的会鼓和鼓手能聚集县城进行会鼓比赛,互相交流会鼓技艺,都是当地政府精心组织的。县里每逢重大活动,都要包装组织会鼓表演。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的马山县黑山羊文化美食节,政府部门拨出专项经费,准备组织一个由250面鼓1000人参加的阵容空前的壮族会鼓表演。政府部门的这些努力,不但给会鼓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也在无形中对外宣传了马山壮族会鼓,对这个历经千年的民族瑰宝的发展壮大给了很大的动力。


  记者还了解到,马山壮族会鼓得到发展壮大的另一个原因是,会鼓的传承者紧紧抓住市场经济的脉搏,把会鼓表演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董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经过包装宣传,对外进行有偿演出。近几年来,马山壮鼓队已经在广西区内的南宁市区、柳州、桂林等地进行演出,而且参加的活动都是政府主办的大型庆典或文艺演出活动。他们这样的演出形式,既可以解决很多民间艺术特别是那些处在失传边缘的艺术,只有政府单一的“输血”性投入才能生存的问题,又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更好地传播这个已经演变为一个民族特色文化的民间艺术。


  说到壮族会鼓,马山人一脸骄傲与自豪——


  马山现存的会鼓中,大多都有悠长的历史年轮。1956年,自治区博物馆已将一面近400年的会鼓作为文物收藏。2002年10月,马山县壮族会鼓参加广西民运会表演项目比赛获二等奖。


  2006年10月28日上午,“2006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开幕式上,中外嘉宾游客就在南宁市青秀山上领略到了由36面鼓108名鼓手参加表演的壮族会鼓原生态表演,强大阵容以及蕴涵着的马山独特民族文化风采震撼全场。


  但我们看到,壮族会鼓给马山人骄傲与自豪的不仅仅是这些,传承千年壮族文化的马山会鼓会合奏出更加和谐的乐章。

 

 本报记者陆波岸 文/图

 

  本文2007年10月18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