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纪实 |
分类: 社会纵横 |
“愚公”八年“啃”悬崖
群众正在修路。
群众开凿出来的山路。
在到处是山的马山县,一个真实的故事让人无法相信,直到我们亲自耳闻目睹。
这个故事说:一个马山县居住在海拔最高的村屯,四周均是陡峭的高山,出入仅靠一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羊肠小道。这里的村民为了开通一条通往山外的6公里的公路,自强不息,足足奋斗了8年,自筹投入资金40.256万元,无偿投工投劳2.8万个工日。目前,他们已经在高度近千米的悬崖绝壁上挖出了宽5米、长4公里的路基,非常艰难,憾天动地。
这个位于海拔1375米的大山村屯叫琴榜屯,地处古寨瑶族乡古棠村。9月10日,记者来到这里,倾听当代愚公,与大自然进行八年艰苦卓绝抗战的故事。
山村路故事 一把泪辛酸
探访琴榜屯,因为路还不通,只能爬山。但这里的山很陡,路凹凸不平,走进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村屯,很多时候手脚并用。因此,进山的路上,不是被锋利的石头划伤了脚,就是带刺的灌木把手掌刺出了血。摸爬滚打1个多小时,我们才气喘吁吁地到达了目的地。
在歇息的当儿,我们放眼望去,只看到琴榜屯山清水秀,满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竹子、椿树、任豆树……这些东西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卖可以让村民的日子过得很有滋润。遗憾的是,这里目前通往外面世界的路还没有真正修通。
村民告诉我们,琴榜屯全屯47户233人。村民每次下山,都需要翻越几个大山,3公里的路程,需要花费100多分钟的时间。这些盘缠在山崖间的羊肠小道其实不是路,因为人走路时一不小心,就会掉下上几百米深的山崖,粉身碎骨。多年来,这里虽无人员伤亡,但牛羊跌下山路死亡是经常的事。
村民还说,因为不通车,他们每卖一头猪,需要8个壮年汉子花费两个钟头轮流抬才能抬到山下公路边,减去抬猪的费用,养猪算是白养。也因为不通路,建筑材料运不进,全屯没有一间水泥房。村里有1个年轻人买了摩托车,只好寄存在别的村子里,爬山回家。特别是因路不通掐断了许多美好的姻缘,外地有几个姑娘曾想嫁到山上,但面对着冷冷耸立几乎是90度的山崖和盘缠在山崖上的羊肠小道,她们只能含泪与亲爱的小伙子告别。也因为不通路,有经济能力的3户村民已迁往外地。有的独生男丁被迫离开父母到外地做上门女婿,留下年老的父母孤独守侯着大山。
该屯潘老队长临去世时抹着眼泪说:我生前没有见到公路修通到我们屯,我死后也要埋在公路边,守着公路修进屯里来。
这个被大山牢牢锁住的村子,许多辛酸的故事都是与路有关。听着村民们平静地讲述他们与路的故事,读着他们眸子里的渴望,我们无言以对。
举债凿峭壁 全为通路梦
路,是他们最大的希望。
祖祖辈辈在这片悬崖峭壁上爬行的村民们,面对大山的封锁,认同了一个道理:只有修出路来,才能改变现状,才能了结大家心中最大的心病。
八年前,村里的一位长者大胆提出:在峭壁间凿出一条通向山外的路。随后,受尽无路之苦的村民握起拳头,高呼向大山宣战。他们翻山越岭目测出一条路径,随后请专业测绘人员前来帮他们测量画图。
交通部门经过测算,还没把结果告诉激情高昂的村民,就先自己倒抽了一口冷气:要在悬崖绝壁上修出这么长的一条路,至少需要120万元资金。
没想到,琴榜人并没有被这个天文数字吓倒。从1999年10月,他们自发成立修建公路领导小组,落实施工方案,每个人头出50元修路资金,立誓修建通往山外的公路。由于大家热情很高,他们很快就筹到了第一批1.2万元的修路资金。
放了3串鞭炮后,修路的队伍就扛着钢钎、铁锤等简易工具开工了。可是,他们花了所有的力气干了一个多月,峭壁才被“啃”出10多米。为了加快进度,全村再筹了些钱,买来风钻、雷管、炸药,还专门派村民潘正连到马山县公安局学习爆破技术。他们从山外开始修起,各家各户都分配有自己的任务段,第二年开始修到了工程最为艰险,施工难度最大的长度约有1.5公里的悬崖绝壁。而筹集的资金也很快从第一批到第二、第三批,工程需要的资金太多了,已远远超出村民的承受能力,老人、小孩也把压岁钱拿出来了,很多家庭拿出了所能拿出的钱。这些钱小部分是村民们多年的积蓄,大部分是借亲戚、朋友的,还有一部分是出去打工挣的。由于修路,村民潘正机的外债已达1万多元了,他在岳父那里借了7300元,姐姐2000多元,他的老母亲为了支持修路,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到远房亲戚家借了1000多元。
由于资金不足,经常是路修到关键时刻,没有钱买开山用的柴油、炸药了,村民就集体出去打工,挣到一些钱后,再一起回来修路。
但是,从1999年至2002年,他们3年时间仅能从山崖上挖出长500米的路基。于是村民决定:从2003年起,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筹集公路建设资金。这样,琴榜屯80个劳动力长年在外打工。多年外出打工,屯中许多年轻人很想给父母、妻子、儿女买件新衣,但一想到路未修通,又把所有的钱投入修路。
刻字常励志 “愚公”谱传奇
与大自然作斗争,为了实现世世代代通路的梦想,琴榜人艰苦卓绝,甚至玩命地去拼。
这里的村民说,刚开始修路时,没有技术,没有经验,没有仪器设备,只有交通部门技术员测量时留下的几点标记,修路工具只有一台油钻机,几把钢钎、铁锤,在山崖绝壁上要修的路头尾都看不见,地形复杂,完全依靠人工开凿。由于人无法爬上高高的绝壁,为了施工他们只能用绳索绑着竹箩从山顶往山腰吊人钻炮施工,非常危险。为安全起见,修路队买了一条保险带,在悬崖上打炮眼时,就先在高的地方找棵大树,固定住一端后,人就顺着另一端悬在峭壁上,一手抓石头,一手握住几十公斤重的风钻。由于没有抓手的地方,悬在半空作业的人经常会像钟摆一样,其中的惊险与艰难可想而知。而且,施工中既要掌握坡度,又要保持路基不被炸坏更要注意安全施工,稍有偏差都不行,特别是施工人员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
一次,村民潘正连在打炮眼的时候,风钻在岩壁上振动几下就打滑了,他抓石头的手承受不住整个身体的重量松开了。据他回忆,当时他命悬一条保险绳,下面就是数百米的悬崖,吓了一身冷汗。石头被炸开后,用绳子绑住腰,在悬崖上垒彻路基同样危险。
一位村民的妻子说,每次施工到危险地段,施工队回来稍晚一些,留守在家的女人们,就会到村口张望,害怕有人出事,“每天黄昏等他们的那段时间,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她说。
但琴榜人没被困难和危险吓倒,他们像蚕吃桑叶一样,慢慢地“啃”着悬崖。从修路至今,他们的脑海里没有“报酬”这两个字。当悬崖被凿来2000多米的路基时,村民潘正连搬来梯子,在石壁上写了“愚公移山”4个大字。为什么要写这4个字呢?“一方面施工累了,看着这4个大字,愚公移山的精神就会激励;另一方面,就是鼓舞后人,让他们记得先辈们是如何凿开这条路的。”潘正连得有点激动。
由于修路困难确实太大了,先后有4户人家搬离了这个小山村。在剩下的43户里,成为修路主力的青壮年劳力人数有限,一直有3位七旬老人的身影出现在修路队伍中,他们的积极性一点也不亚于年轻人。77岁的潘瑞松天天去工地帮忙,年轻人怕石头不长眼伤了老人家,就劝他不要参加。潘瑞松说,自己老了,不能搬大石头就搬小点的。他们那一代吃够了没路的苦,所以特别希望路早日修好,让后代能过上好日,他就心满意足了。老人的言行感动着村里的年轻后生。30岁出头的潘正连说,每次看着老人的身影都觉得很受鼓舞。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历经8年奋斗,琴榜人在悬崖峭壁上打出了长4公里宽5米的路基,谱写了当代愚公移山的传奇。
琴榜人最近听到了好消息:马山县民族事务局、香港乐施会被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香港乐施会答应扶持资金援助村民修通剩下的路段,使6公里的道路全线贯通。
琴榜人笑了。憨实的脸上绽放的笑容,比山上的春花还要纯洁,还要灿烂!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2007年9月19日发表于《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