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桂播报 |
关注农民增收系列报道之二
养殖天地宽 致富各有方
http://www.00968.com/topimg/s305.jpg
农民增收,养殖是条好路子。上林县不少农民户在发展养殖业提高家庭收入方面,各显其能,走出贫穷,迈向富裕。
规模养猪鼓腰包
每逢圩日,在上林县巷贤镇巷贤街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猪花市场上,人头攒动,来自广东、海南、柳州、南宁等地的客商云集而至,一天交易2000多头,金额50万元以上,这是该镇把发展养猪当作一个支柱产业来抓后出现的繁荣景象。目前,全镇生猪存栏10.8万头,今年1至5月份出栏生猪13.36万头,产值1002万元,猪花销售1.6万头,产值428万元。仅养猪一项每年农民人均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
巷贤人素有养猪的传统,但以前各家各户都是用米糠、红薯叶或吃剩的饭菜喂养2至3头猪,没有形成规模,收入比较少。2001年以来,巷贤镇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把发展养猪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支柱产业来做强做大。
巷贤镇高贤摄取红阳庄农民陈彦龙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养猪户。他从去年元月份开始投资5万元建设猪场,大规模发展养猪,今年前几个月他已卖出3窝猪花收入达7000元。
记者在陈彦龙的养猪场看到,他养猪的场地十分科学规范,猪场内通风干净,窗户上都安装上纱窗防止蚊子飞入,猪场内安装有灭蚊器。猪栏都是用钢管焊接而成的一个个像架床大小形状,“床板”是通风有孔的钢板,距离地面40厘米左右,冲洗方便。一些猪栏旁边还安装有电风扇为猪驱蚊驱热。
陈彦龙介绍说,他现在发展的主要是猪花。目前她存栏母猪12头,猪花50头。猪场的设计他自己搞,养殖技术和猪种则依靠南宁一家大型的畜牧有限公司提供。如果发展顺利的话,秋后他还将发展肉猪养殖。
在巷贤镇,当地农民养猪大都注重科学技术。据介绍,当地有关部门为了提高农民养殖技术,经常邀请畜牧专家教授和畜牧行家里手到各村屯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培训。同时,先后组织村屯干部、养猪专业户、群众代表到贵港市扬翔饲料公司养猪场等地参观学习,使广大农户熟练掌握养猪新技术,为规模发展养猪业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品种改良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也提高了养猪户的收入。该镇在引进杜洛克、二元杂、三元杂、长白种等新品种的同时,加快肉猪旧品种改良步伐,使全镇生猪优良品种从原来的50%增加到目前的90%以上。服务上主要从防疫、发放养猪小额信贷和解决销售难题等方面进行扶持。
目前,巷贤镇农民规模养猪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万加村坡亭庄105户就养猪3500多头。据统计,全镇养猪30头以上的有1780户、养猪50头以上的有823户、养猪100头以上的558户、200头以上的251户,外出租地养猪758户8.6万头,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凸现。
养殖鸭鹅奔富路
农民发家致富、增产增收,养殖鸡、鸭、鹅无疑是一个好办法。上林县不少农民通过这条路走上了富足。
记者来到上林县明亮镇时,天正下着大雨。但该镇万古村委会农民张炳芬还是身穿雨衣骑着三轮摩托车冒雨来到明亮镇街上交易。当地居民说,张是给销售商送鸭蛋来的。他是当地有名气的养殖大户,他的鸭蛋很受市场的欢迎。
张炳芬是依靠养殖蛋鹅发家的。今年45岁的张告诉记者,1993年以前,浙江省有几户人家到万古村委会附近租农民的土地和鱼塘养鸭,并且赚了不少钱。看到浙江人的发财,张炳芬就想,人家不远千里跑到这里来养殖蛋鸭都这么赚钱,我们当地人如果能好好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本地市场,应该干得不比他们差。
越想越有信心的张炳芬筹划一番后也学着浙江人承包了村里一座面积70亩的土坡,并和人合伙承包一方140亩的鱼塘发展蛋鸭养殖。
记者来到张承包的鱼塘看到,张所养殖的鸭子不满整个鱼塘,一片雪白。他介绍说,开始时,他的鸭子只有500只,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的不断拓展,他养殖的蛋鸭规模越来越大。从2003年开始,他的养鸭场已经初具规模,养殖蛋鸭的数量发展到了5000只,每天喂养这些鸭子需要12包50公斤的塑料,光是饲料费每天花费就接近900元。由于人手不够,他除了全家投入养鸭外,还另外请有工人。目前,他养殖的蛋鸭已经积累了一套严密的技术知识,对鸭子的各种疾病。
张所养殖的主要是蛋鸭,依靠投入市场的大量鸭蛋发家致富,销售市场除了本县外,还拓展到马山、都安等附近县。他扳着手指盘算着说,他所养的蛋鸭一只一年产蛋可达280个,5000只鸭子一年产蛋量就有140万个。按目前1.7元每公斤的市场价,他仅鸭蛋一项的收入就已经十分客观了。另外,部分老化的蛋鸭则远销桂林等地给饭店老板做老鸦菜肴之用。
除了养鸭外,张炳芬所承包的土坡上还种植了50亩茶叶和20亩龙眼。龙眼已经结果有两年的收成,茶叶有望明年可以采摘。还有鱼塘中放养的鱼儿也给他带来不少的收入。
上林县木山乡白境村东庄农民黄玉堂养鹅规模虽然与张炳芬的规模无法相比,但也给他一家带来不少财富。他在自己一个3亩的鱼塘边养殖了130多只本地鹅,一年可以带来的收入接近5000元。加上鱼塘中放养的鱼类和家庭其他方面的收入,他一家一年的生活就可以过得很殷实。
本报记者陆波岸
本文刊发于2004年6月17日《南宁晚报》A4版,见报时有所删改!
前一篇:牛羊成群富农民
后一篇:农业迅速发展 农民喜待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