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纵横 |
无悔山区教育梦
——记宾阳中华镇三军高小校校长施锦松
——记宾阳中华镇三军高小校校长施锦松
施锦松在辅导学生学习。
在宾阳县中华镇三军村委,一提起施锦松的名字,朴实的山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他是我们的好兄弟,好党员,好教师……
施锦松,一名从教近三十年,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把满腔心血倾注给贫困山区莘莘学子,无怨无悔守侯着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民教师。
为山区教育,九头牛都牵不回头
山有山的性格,并孕育着山一样性格的山民,包括施锦松。
三军村委,自治区级贫困村,这里二、三十里连绵起伏的群山,零星分布着18个小山村,4300多人口。世世代代耕耘着这里贫脊、陡峭山地的山民,宁肯节衣缩食,也要把孩子送到村里惟一的三军高小学校读书。在他们看来,这是改变孩子命运惟一的希望。
施锦松是在这样的希望火把照亮中,读完了小学、中学。
1976年,高中毕业后的施锦松,以“村里学历最高年轻人”的资历成为三军高小一名代课教师。可他并没有拿工资,而是跟农民一样记工分。
1984年,由于工作积极肯干,教学质量好,施锦松被调到中华初中任教。在别人眼里,他是越来越有出息了。
可施锦松不这样想。每当从镇上回家,路过三军高小那几栋风雨飘摇的危房,面对孩子惶惑的眼神和父老乡亲纯朴的面容,他的心总被什么揪得紧紧的,复杂的滋味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仿佛让人窒息:几十年了,三军的教育环境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孩子们依然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可能一生永远都处于劣势之中,而憨厚的乡亲依然是那样的贫困和无助。
1998年3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三军高小校危房的轰然倒塌和几十个孩子无法抑制的惊叫,让施锦松惊出了一身冷汗——他要回来,他不能对山区的教育置之不理,不能对那些稚嫩的孩子置之不顾。
“你犯什么疯?别人巴不得能出山外谋生,你却要回来?”当他把调回三军高小工作的想法提出来,立即遭到亲人和朋友们的一片反对声。
妻子也不理解:“人人都向往山外的好学校而你却从镇里的中学倒退下来当一名村小学老师,为什么?”
施锦松陷入了深深的思想斗争之中: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还有承担家里所有农活的妻子那日渐消瘦的身影……
他不忍心辜负亲人们。可是,每当山里孩子那求知若渴的眼神在脑海里不停闪现的时候,他在睡梦中流下了眼泪。
他一个九头牛都牵不回头的人,当他决定了做一件事,他便决定做到底。他说,这是大山赋予他的性格。1999年9月,他最终说服亲人,调回三军高小校担任校长。
当爹又当娘的校长
三军高小有一名学生叫施达建,身有残疾,行动不方便。施锦松对格外关心,白天为他打水,整理床被,晚上还得去看一看,帮他盖被子、放蚊帐、捉蚊子。
由于村落分散,大多离学校较远,三军高小的孩子们都是住校的。特殊环境造就了这里内宿制,学生最大的不过13岁,最小的也只有8岁。他们自理能力不强,家庭经济困难,营养往往跟不上,他们的父母许多都外出谋生了,作为校长的施锦松为他们当爹又当妈。就是孩子们感冒发烧都得亲自去照顾,亲自送去打针或到医药点买药。
2005年12月一个晚上11点左右,施锦松刚躺下,就听到“咚咚咚”急促的敲门声,三年级的几位学生找到他,一位叫施春花的同学病得很重。施锦松二话没说背着她就往中华镇卫生院赶。
冬夜里寒风刺骨,又下着小雨,20里山路他紧赶慢赶接近4个钟头才赶到中华镇卫生院。由于山区交通、通讯都不方便,施春花家离学校又有12里路,晚上根本无法与她家人联系,施锦松累得瘫软在卫生院,陪了孩子一个晚上并用自己的钱垫付了医药费,直到第二天中午施春花的家人才赶到医院,看到眼前的一切,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施红燕同学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过日子,懂事的她平时都不舍得花钱,吃的都是青菜黄豆。由于营养不够,一天晚自习课突然晕倒在教室里。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施锦松马上把施红燕送到镇卫生院,一直忙到凌晨4点,为她支付了医药费,还从当月刚领的工资里掏出200元给小红燕作为伙食费。
施红燕的爷爷奶奶知道这事后,支着拐杖,相互搀扶着走了15里山路来到学校,二位老人流着泪对施锦松说:“谢谢,真谢谢老师啊!”
倾情育人不言悔
每当学校迎来新的学年时,面对200个稚嫩的面孔,施锦松意识到自己作为三军高小的校长肩上的责任还很重大。
三军高小夹在两座大山山脚之间,高低不平分为三块。刚调回来时,三军高小只有5名业务素质亟待加强的代课教师,教学设施非常简陋,校园不足500平方米,几栋五、六十年代的旧危房,没有厕所,饮水要到1公里外的水井去挑,下雨天雨水往低洼处的球场上灌,两三天都没办法做操、打球……距学校最近的村屯也有5里路,倘若没有一群孩子在这里读书,这里纯粹就是一个僻静得让人生畏的空洞山谷。
破旧不堪的学校以及恶劣的教学环境条件必须改善。施锦松一方面做好学校的整体规划图,一方面收集整理好学校的有关材料,多次向上级反映汇报,争取上级的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学校终于得到了上级2万元的拨款,购进了70张铁架床,修建了学校食堂和洗漱房,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生活问题。2005年,通过多方面努力施锦松又为三军高小争取回一个23万元的中央扶贫工程项目。但按要求,工程前期工作学校得先做,包括征地、挖山、办理相关手续等,总共得花2-3万元。学校只有200多人,向群众集资也难,全村委约1/5的人搬到山外去住了。在山区的大多数是以种田为生,生活水平较低。
机会难得。为了促成这个项目,施锦松发动全体教师捐、借,他本人带头捐了300元,还用自家的山林场作抵押借了1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教师们纷纷响应,凑够了2万元的工程前期款。同时自力更生拉了1000车泥填平了校园……
如今,三军高小基本上实现了楼房化,有了自己的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等,换了一个新模样。
学校有了好的环境,施锦松缓了一口气,但他意识到学校主要工作是抓教育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带领大家大搞教研活动,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
现在,三军高小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兄弟学校相比由原来相差20-30分缩小到现在10分左右。由于施锦松的示范作用,三军高小全体教师都一股劲扑在山区教学上。去年,年轻教师黄清永参加全镇教师基本技能大赛获得了第二名,引起了全镇的轰动。施锦松就是这样留住了人才,带出了人才,为山区教育作贡献。到2005年,三军高小教学队伍已经全部更换为公办教师,各种教学软硬设施日渐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山区的孩子学习条件。家长们称赞道:咱山里的学校不比山外差,孩子在这里读书,我们放心!
近三十年教书育人,已入知天命之年的施锦松始终把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自己生命的全部,在教坛上辛勤耕耘、诲人不倦。
当问起在山区教学,没有太多的喝彩和闪光的荣誉,是否感到后悔时,施锦松还是那样地平静而从容:我心无悔……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张焕东 樊彩红 文/图
本文刊发于2006年9月19日《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
前一篇:足迹
后一篇:宾阳县:求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