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桂播报 |
宾阳县:求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梦想与现实!(陆波岸
摄)
近日,宾阳县露圩镇周黎村委小宋村贫困学生施兰娟、施津姐弟俩接过来自全县各界上千元爱心助学金时,激泪盈眶:“没有大家的扶助,我们大学梦无法实现!”
这对分别以优异成绩考取华南理工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的贫困姐弟受到资助,是宾阳县全力扶助贫困学生的一个生动例子。
“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宾阳县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这样的诺言。
求知路上,714名学生贫困中看到曙光
追求梦想的路上,往往风雨兼程,那些贫困家庭的学子尤其如此。
据透露,宾阳县今年高考报考人数6587人,考上本科线2882人,上线的大学新生有部分家庭经济相当困难,面临失学的可能。
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宾阳县党委政府认识到,解决好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事关下一代成长,事关群众切身利益。
为此,该县把解决好贫困生上学问题,作为一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抓,制定了2006年扶助贫困生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学校、社区、镇乡、农村对贫困学生,特别是对今年考取大学的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模底,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全县共扶助714名家庭贫困学生就学,其中小学300人每人400元;初中312人每人700元;高中60人每人800元。今年参加普通高考被录取的大学新生42人,其中1人2万元,2人各5000元,39人各2000元。
齐心协力,铺就畅通的上学路
扶助贫困生,宾阳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共同铺就贫困生一条畅通的求学路。
宾阳县县长陈咸华了解到,该县露圩镇周黎村委小宋村施兰娟、施津姐弟俩,在别的孩子还在尽情享受着家庭温暖的时候,他们却遭受沉重的打击,父母因病早早撒手人寰,孤苦的他们只能与叔叔相依为命。坎坷的命运,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压垮他们,反而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的勇气。今年高考,姐弟双双金榜题名。如愿以偿考上大学,姐弟俩却犯了难,因为两人上大学所需的1.3万多元学费,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抚养他们的叔叔在家务农,尽管靠种桑养蚕的收入,一下子也无力承担这巨额的学费。
扶助贫困生上学是一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陈县长立即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想方设法解决施家姐弟上学费用问题。县民政局当即把施家姐弟俩列为临时困难救助对象,每人给予200元的扶助。露圩镇党员干部和信用社同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施家姐弟俩圆了大学梦。
宾阳县“爱心捐助”由此迅速展开。8月30日,县委、县政府举行2006年资助贫困大学新生启动仪式,县四家班子领导和县政府大院机关干部、县直单位领导参加了启动仪式并捐款,仅当天就收到捐款10.7万多元。
“爱心捐助”在扩大,该县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捐资助学之手。8月31日,宾阳县法院举行“希望工程圆梦大学一日捐”活动,要求每个人至少捐出一天的工资。法官们踊跃参与活动,仅当天上午,就收到捐款5280元。大桥镇党委积极联系,分别促使了南宁市南湖公园党支部与大桥镇中学结对子、南宁市广来律师事务所与大桥社区新塘村的大桥中心校六年级贫困学生江小翠结对子,开展“一助一”扶助学活动。9月7日,南湖公园党支部将该园员工捐助的1000元助学款和一批笔记本送到大桥镇中学贫困学生手中,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近日,南宁广来律师事务所的领导也给江小翠送来了1300元的助学金和一些衣物,让她能继续上学。该律师事务所表示,将一直扶助这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中学到大学的学业,让她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该县企业、厂家也纷纷扶助贫困学生。黎塘建设机械厂厂长何启川去年以来坚持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杨梅珍5000元,一直到她完成大学学业;金玉纸厂老板韦学伟今年资助贫困大学生卢日超1.1万元。据统计,年初至今,该县企业、厂家老板先后资助贫困学生30名,扶助资金3.75万元。
全县金融部门也积极开展扶助贫困学生活动,特别是对贫困大学新生,这些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简化贷款程序,开通“绿色通道”,及时给贫困大学新生贷款,让他们早圆大学梦。据统计,今年至今,仅县农村信用社就发放助学贷款130多万元。
大家的努力,铺就了一条贫困生畅通上学路。目前,全县第一批贫困生477人的资助款已按照有关程序,全部发放到学生手中。第二批贫困生237人的评审工作已完成,资助款也将按照有关程序,陆续发放到他们手中,让他们继续上学深造,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长效机制,求学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问题,必须要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宾阳县党委、政府这样认为,也这么做,积极探索,进一步建立健全贫困生扶助的长效机制,尤其是对考取大学的贫困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证了他们顺利入学。
据介绍,该县各级党委政府严格执行国家扶助贫困生的有关规定的同时,建立健全五方面制度,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据介绍,该县各级党委政府严格执行国家扶助贫困生的有关规定的同时,建立健全五方面制度,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年初至今,全县共为23126名贫困中小学生减免书费、杂费或补助内宿生住宿费104.54万元,有效地解决了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
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同时大力营造全社会开展经常性的“爱心捐助”活动良好氛围。去年,该县共扶助贫困生743名; 年初至今,全县共扶助贫困生1061名,目前到位资金57.74万元,扶助活动还在进行之中;
积极开展“一助一”、“二助一”或“多助一”、“一助多”结对等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贫困生读书。去年以来,全县先后有300多名党员干部与200多名贫困学生结对,扶助贫困学生资金达30多万元,使贫困学生继续上学学习;
理顺金融部门,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手续,搞好助学贷款工作。去年,县农村信用农社助学贷款110万元;今年,助学贷款达到130多万元;
进一步规范资助行为,加强助学金管理,优先资助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面临失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杨先才
本文刊发于2006年9月19日《南宁日报》,见报时有所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