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惊涛拍岸gx
惊涛拍岸gx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294
  • 关注人气: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心撑起的“盖子”

(2006-06-16 11:00:48)
分类: 社会纵横

 

 

爱心撑起的“盖子” 

 

罗达英,宾阳县大桥镇明新村一位83岁的农村妇女,她是有病的儿媳妇和瘦弱孙子惟一的依靠,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她像一辆不知疲倦的“马拉车”,一步赶一步穿越漫长的岁月。

近日,她一家终于住进了苦盼半个世纪的新房。

一个老人永不疲倦、苦苦支撑一个破碎家庭的传奇和政府乡邻深情救助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庭的故事,顿时在这个不起眼的村庄交织传开——爱心支撑一个“盖子”的故事。

 

家是一个遮风蔽雨的“盖子”

 

罗达英和许多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妇女一样,有姓无名。

1946年的一个冬天,充满对幸福憧憬的她嫁给了大桥镇明新村陈文达。开始,村里人都叫她二嫂。直至1955年村里组建互助组要求村民报名时,大队文书发现叫二嫂的人太多了,于是便一一帮她们起了名字。文书取了她丈夫名字中的一个字,大笔一挥,写下了她的名字:罗达英。

丈夫陈文达是本地一名小学老师。有紧要事的时候,罗达英常常步行到学校去找丈夫。每次丈夫总会递来一杯温水,让她先歇一会再说,那些温情罗达英一直铭记着。而其中有两次到学校找丈夫,她更是铭记一生。

那一次,她偶然听丈夫讲解生字时懂得了“家”的含义。当天,一场暴风雨掀翻了很多瓦片,她趟过路上滚滚的洪水去找丈夫。赶到学校时丈夫正在教生字,罗达英便靠在教室的后门等着。陈文达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家”字,然后指着黑板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说:“家是有宝盖头的,一个幸福的家庭,总有坚强的盖子遮着挡着,浅的说屋顶遮风蔽雨就是一个家的盖子,深的说父亲努力养家糊口就是整个家庭的盖子,大家理解家的意思了吗?”

突然有一个大胆的学生站起来指着后门的罗达英说:“老师,你是她的盖子吗?”

在一片哄堂大笑声中,罗达英深深记住了这个目前为止惟一认识的“家”字。而几十年来,她更是为着一个“家”,历尽苦楚。

 

愿做“盖子”遮风蔽雨几十年

 

上个世纪60年代那场“文革”恶风,迅速席卷神州大地,巴掌大的明新村也未能幸免于难。

罗达英的“盖子”就在这场恶风中被卷走了。

那个年代的一个晚上,陈文达被通知去开会。她丈夫匆匆走了出去,第二天回来时,已是一具横尸。丢下罗达英这个已是3个男孩和1个女孩母亲的柔弱农村妇女。

泪干了,她突然想起,努力养家糊口的丈夫走了,这个家不能没有“盖子”。于是,从那时开始,她挺直腰杆,充当起“盖子”,艰难罩住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

这一“盖”,就是几十年。无数的风霜雪雨,无法预料的世故变迁,让她1.6米的姣好身段日渐一日地弯下来,弯成了一个半残疾人。

1975年,12岁的小儿子因病不幸去世。之后不久,惟一的女儿出嫁了。

1981年,一夜春风吹醒了包括明新村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村落。那一年,37岁的大儿子终于完婚,并很快成了3个孩子的爸爸。但罗达英仍是这个家庭的“盖子”,因为她的儿子虽已到壮年却一个比一个弱。他们的病不但拖了整个家庭走向温饱的步伐,还给这个家带来了一场接一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

1987年,大儿子一病不起,撒手走了;1991年夏日的一天,病弱的二儿子翻落在床边无力爬起。当天晚上,邻居听到罗达英一阵一阵地唱着哀歌,凄伤无比。她的二儿子也走了。

媳妇原本就有病做不了重活,只剩下罗达英这个“盖子”罩着这个家。3个孙子中第二个孙子最让人期待,长得壮实可爱。养大这个孙子撑起整个家成了她最大的希望。但这个希望就像一个硕大的肥皂泡,长了9年后突然破灭。1993年夏天,那个长得最壮实的孙子在荒野外洗澡时溺死在一个无名的水坑。大孙子陈远智长到24岁体重只有37公斤,身高130厘米,弱不禁风的他做不了重活,只能放牛。

为了一个常年生病不能做重活的儿媳妇有饭吃,为了两个长不高且骨瘦如柴的孙子有更好的明天,罗达英奔忙着。干完了农活就到野外去找“菜螺”卖。后来有人来收水葫芦,她又四处去捞水葫芦。农忙季节她还去帮人家打短工。83岁的她一天还可以割完一亩水稻,可以挣到20元。不管做什么,都要倾力弯下腰去,久而久之,罗达英的腰坠了下来,与下身屈成90度,走起路来不是脚步先行,而是努力抬起的脸先行,像一匹老马。因此,一些村民直接喊她“马拉车”。

有时听说黎塘的“菜螺”、芦圩的水葫芦可以卖更好的价钱,她就驼着东西从大桥步行到黎塘或芦圩。

尽管她不停到处奔走,但挣到的钱除了偶尔买一些药给孙子和儿媳妇,连洗衣粉之类的日常开支也不够,更不用提买猪肉的事了。一般都在一些较大的节日才敢去赊猪肉回来煮吃。过节时,到村里的社坛去祭神,她总是等到村里的人都祭过了才敢去,因为她的祭品中从来没有鸡鸭,就连猪肉也是肥的。

 

共同撑起爱的“盖子”

 

罗达英一家四口的住房是一个80平方米左右的泥瓦结构危房。

陈远智告诉我们,他家里地方窄,只有两个小房间和一个小厅,由于没有钱,这个简易的小平房连地基也没有打。奶奶和妈妈挤在一个房里的同一张床上睡,由于担心牛被偷,那头宝贝一样的牛住进另一个房子。他和弟弟陈远强挤在厅堂一张宽约一米的床上睡,柴草和煮饭用的3块断砖就在他的床边。

83岁的罗达英眼看着这样潮湿而窄小的家再也呆不下了,她开始四处奔走着借债,将前面的危房推倒了建楼房。砖是赊的,水泥也是赊的,邻居来帮做义务工。砖墙很快砌起来了,做建筑工的邻居也借来了“顶筒木”搭好,准备建楼板封顶。

房子建到这,钱用完了。再去找亲戚吧,她要出动,儿媳妇也分到了借债的任务。儿媳妇叫覃凤兰,娘家在上林县覃排乡,嫁过来时身子就不好,左眼看不见两米内的东西,是个残疾人,多年来一直依靠婆婆生活。端午节那天,罗达英从床角抽出省吃俭用剩下来的10元钱,让覃凤兰回娘家借钱。她一直送媳妇到大桥圩,千嘱咐万叮咛要儿媳妇说出家里的困难,拉下脸面能借的亲戚都要借。可除了年老的母亲送了一只鸡外,覃凤兰只借到23元钱,一路坐车用了13元,回到家还剩10元。

罗达英没有失望,因为即使是她这辆老“马拉车”出动了,也借不到钱,因为能借的都借了,不能借的也跑了几趟。

借不到钱,只好停工。搭好了棚架的房子看上去更像一个水瓜棚。特别是阴雨连绵天气,雨水从棚架密布的空隙漏下来,罗达英愈发担心“顶筒板”要烂了。

眼看这个小“盖子”盖不住这个风雨中飘摇的家,奇迹出现了。

说到县委、县政府,罗达英眼睛突然亮起来。她说:“不要以为我没去过什么地方,县政府我就去过3次,都有好心人给钱。有一次找民政局,一个同志说你什么材料也没有,我们怎么看得出你的困难呢。我就一样一样地说,他都记起来,说到伤心时眼泪掉下来,民政局的同志就每人十元二十元地塞给我一百来块钱,还给了棉被、蚊帐背回来。有一次,从县政府出来走到大门了,还有一个女同志追着跑出来塞给我10元钱。”

不久前,罗达英一家的困境引起了宾阳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县残联将她列入“扶残安居”工程名单,宾阳人同心协力,支撑着这个盖子——宾阳县有关部门决定给她家建房补助金一共7500元,目前4500元已到位;邻居黄伟善借款1000多元;邻居陈乃昌上下奔走,四处呼吁;该村陈家兄弟捐款800多元……7月7日那天,罗达英一家终于住进了新建成的钢筋混凝土房,十多名邻居为她义务劳动。

抬头望望那些还散发着水泥气味的天花板,罗达英满是皱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爱心支撑一个“盖子”,一家人跨世纪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本报记者陆波岸  通讯员陈维 颜志飞

南宁日报 > 2005年08月10日>县区新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