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八桂播报 |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乐洲村第十一村民小组见闻
村民卢步信在培育甜瓜秧苗
新华网广西频道2006年3月7日电(陆汉魁 陆波岸)假如你是乐洲村第十一村民小组村民的亲戚,有十年时间没有和村里人有任何联系,也没有打听他们的任何消息。今天,你突然要到村里走亲戚,除了那些关门闭户旧房子屋檐下的蜘蛛网外,真的不会找到任何一个人。
笔者以自己的见闻告诉你,这个位于邕江河畔的村民小组已经不是当年旧摸样,村民富了。富起来的村民把整个村子搬到离原住处2公里左右的地方,建起了一个全新的村庄。
把镜头拉到2001年以前,村民们回忆说,那时的日子,叫做"紧巴巴"。
造成紧巴巴的日子不是村民不勤快,也不是地里不长苗。关键是地里所长的苗不能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滋润,过得有欢声笑语。
村民告诉笔者,这个仅有27户,138人口的村民小组,世代以种植四季豆、丝瓜、黄瓜、辣椒等蔬菜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来不到1800元。这个依靠南菜北运维持生计的地方,因北方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渐渐失去了价格的优势,进而失去了市场,失去了维持一日三餐的"救命稻草"。
乐洲村第十一村民小组长耕地面积150亩,人均耕地仅1.08亩。眼看传统蔬菜种植渐渐"穷途末路",村民们急了,百来号人的生计在何方?
同年6月,大棚甜瓜试种成功。每亩大棚甜瓜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全村沸腾了,生活似乎陷入困境的村民看到了希望!他们亲眼目睹大棚甜瓜种植富裕的事实,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行动起来,家家建大棚,户户种甜瓜。2002年,村民仅种植甜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实现增收1600元。"我们种甜瓜之前,我家2亩菜地,无论如何努力,一年到头家庭人均收入最多也就是2000元。"村民卢步信回忆说。
目前,乐洲村第十一村民小组长户均种植甜瓜15个大棚。2005年,收入高的户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今年,村民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村民们坚信新年会有新收获。
目前,村民小组100%的党员掌握种植大棚甜瓜的管理方法,95%的致富能手掌握大棚甜瓜的种植技术,9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掌握了种植技术。
2004年夏天,村民卢步灼家种的5亩多大棚甜瓜出现了花蕊糜烂、凋落等现象。科技致富能手卢必胜凭过硬的技术,对土壤进行检测分析,当得知是化肥含氨过量,导致土壤碱过高造成甜瓜的花蕊糜烂、凋落时,他及时指导卢步灼进行土壤改良,甜瓜出现了好转,挽回经济损失近万元。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乐洲村第十一村民小组种瓜得到的是不仅仅是瓜,还有一个日益宽裕、文明和谐的新村庄。2003年,乐洲村第十一村民小组长分别获南宁市级文明村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广西区级生态文明村。
在通往乐洲村第十一村民小组长家的路上,平均 200米的距离就有一块绿底白字的大牌子立在道路边。这些牌子上面分别写着诸如"经济强村"、"民主理村"、"科教兴村"、"文明建村"、"依法治粗"等标语,格外醒目。
春日午后的阳光格外明媚,村民们都下地干活去了,干净的村道上洒落层层婆娑的林荫,村民住宅区显得十分恬静。这个村民小组由于土地少,村民的住宅区并不大,但建得十分整齐。27户人家被分为3列,每列9户。由于每户建筑规格、楼房高度、外墙颜色都一样,整个住宅区活像小孩积木一样,整齐地垒一片绿树掩映之中,加上住宅区四周白茫茫的大棚,确是一幅难得的田园画。
刚刚从地里回来的卢步信搬着一张凳子坐在离家不远的篮球场上和笔者拉家常。
他介绍说,甜瓜不但让他们找到了生计,还过上了宽裕的生活。以前,他们整个村民小组的住房散落在新村对面2公里左右的地方。甜瓜种植让村民生活渐渐宽裕后,他们都觉得祖宗留下的旧房子已经不适合自己住了。于是,全体规划,把村子整体搬出来,统一规划建设现在这个新村。现在,他们27户村民全都告别了昔日狭窄阴暗的砖瓦房,住上统一设计规划的新楼房。他们这些新楼房,每户都是2层,外墙刷上统一的黄灰相间的涂料,建筑造价在6万元左右。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乐洲村第十一村民小组长以创建文明村为载体,发展经济为先的原则建村、理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今,村民小组生态自然条件良好,民主风淳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建设生态文明村热情高潮。
目前,乐洲村第十一村民小组长建起了沼气池、猪牛栏、30个鱼塘,硬化道路和巷道2000多米,改厨改厕各25间,排污管480米,绿化带1500米,绿化面积3000米。整个村民小组实现了住宅楼房化、庭院绿化美化、饮水自来化、村路硬化、厕所厨房卫生化、家具现代化和言行的文明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