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 必有邻
——上林县白圩镇不孤村见闻(下)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14/xin_270603141149921563912.JPG必有邻" TITLE="德不孤 必有邻" />
不孤村油葵鲜艳引客来。陆波岸摄
新华网广西频道2006年6月14日电(陆汉魁 陆波岸)"德不孤,必有邻,不孤村不孤。"1995年7月17日,台湾学者慕名来到不孤村参观考察告别前留下这样的题词。
不孤村以百年不衰的重教崇学之风早已声名在外。目前为止,这个书香飘四海,闻名国内外的山村,先后接待了全国各地近200多个团体、组织的访问,台湾、香港、澳门、泰国、老挝、日本、法国等地区和国家学者也慕名前来考察,研究这个引人关注的"不孤现象"。
近年来,岭南状元村不孤村又因为连绵200多亩美丽动人的油葵花成为人们关注的另一焦点,每当油葵盛开,上百成千的游客纷至沓来。
现在的不孤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听晨钟暮鼓,闻书声琅琅的小山村,而是上林县四大旅游景点之一,以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中外游客,是南宁市大旅游圈的一个闪亮点。
借助媒介的翅膀 不孤村走向世界
花香引得蜂蝶来。不孤村这个县级地图上都无法找到的小山村则依靠百年飘香的诗书气和源远流长的"重教崇学"之风,通过新闻媒介的推介,走出壮乡,走向世界。
早在1995年,人民日报记者涉足不孤村,发表了《不孤村成为壮乡文明村》,向世人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把农村两个文明的根基打牢?广西上林县白圩镇不孤村的经验是,重视文化教育,走'文化立村、科技兴村、法制安村、班子带村'的路子。
1997年4月12日,《人民日报》再发表题为《不孤村的女孩们》的文章,告诉全国读者:不孤村"没有一个游荡在校门外的'小保姆'、'小劳力'、'小放牛',村上的女孩们全都在学校读书。女孩们不管是上学还是回家,脖子上总是整整齐齐地系着红领巾。午间,还见一些女孩坐在村口的大榕树下看书做作业。"
1997年4月,新华社记者发了《中国有这样一个光荣村》一文,向国内外读者详细介绍了这个处在偏僻山区村庄的"奇迹"。
1997年8月18日,"不孤村"3个字在《人民日报》头版一篇题为《积财不如教子》的评论员文章里出现。文章说"如今时兴'吉尼斯之最',从'每3.5人口中就有1个大中专生'的比例看,广西上林的不孤村绝对可以算是一'最'了。"
文章分析说:"不孤村'之最'的诞生原因,概括起来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该村从几百年前就传下来的'重教崇学'之风……有'重教崇学'之风不难,难的是'重教崇学'作为一种观念,融入了全村每户人家的骨髓,而且可以说几乎是该村最大的一条'村规'了……"
"不孤村值得一赞的,还包括他们'重教崇学'抓住了要害:舍得重金投入。现代社会理念已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产业,而搞产业就必须要有投入。'积财不如教子,建房不如育才'。不孤村人近年投入教育的费用竟占经济总收入一半以上,这真是一种魄力。"
"不孤村是山区农村重视教育的一个典范,她在告诉我们什么叫重视教育。当然,她也给了广大农村发展教育以信心。"
1998年8月26日至31日,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摄制组一行3人,到不孤村摄制"重教崇学"专题片,通过影视的形式向外界宣传不孤村。
不孤村、"不孤现象"以及这个现象的渊源就这样借助媒介的翅膀,走向世界,蜚声海内外。
炊烟袅袅小山村 承载五湖四海情
世界发现不孤村,不孤村给世界一片惊奇。自从"不孤村"这3个字步步传向世界,海内外游客学者便络绎不绝来到这个曾名不经传的小山村。从此,不孤村不但是一块丰碑,给世人"重教崇学"的深刻启示,还是一座桥梁,承载融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情谊。
1995年7月17日,台湾全正文、田哲益、伍韵翰3位学者来到不孤村,参观了不孤村史陈列馆。当了解到不孤村人才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时,田哲益先生用手指着地图,从广西到台湾划了一道虚线,深情地说:"总有一天,这道线要画到台湾,台湾也将有不孤村学子求学工作的身影!"一句话热情洋溢的话语,引得在场的两岸同胞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全正文先生告诉不孤村同胞,台湾出人才最多的地方是酒美村,该村1000多人口,有200多个大中专毕业生。但相比之下,不孤村的成绩远远超过酒美村。"我们的酒美村重教崇学风气及其成绩和贵村相似,能否同你们结成文化教育姐妹村?"全正文先生提议话音刚落,在场村民异口同声拍手应道:"好!好!好!"
1996年中秋节,日本亚细亚民族造形文化研究所的百田弥荣子教授来到不孤村访问。她和不孤村的姐妹们一起祭月、拜月,一起漂放水灯,给大家讲日本的月神故事,和大家共同领略不孤村那份淳朴的壮乡风情。通过访问,不孤村给百田弥荣子教授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得知不孤希望小学于1997年落成消息后,当即表示要把她几十年来收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研究方面的书籍捐赠给不孤村。1999年5月,她从日本寄来了分为10箱包装的1800多册书籍,表达了一个日本学者对不孤村的深情厚谊。
此前,日本人曾两次进入不孤村,但他们给这里的村民带来的是战争浩劫、烧杀抢掠。
1997年,韩国健康管理协会林汉钟教授一行8人踏上不孤村的土地。他们此行是为了考察不孤村村民身体健康状况,给400多名村民查病治病。"这个小小的山村,风景优美、卫生清洁、空气新鲜,为国家输送了这么多人才。这样的中国农村,好样的!我们要好好为你们查病治病。"他们在给村民查病时说。村民们告诉我们,这样跨国帮助村民查病治病,在不孤村历史上还是首次。"我们太幸福了!"他们说。
1997年中秋节,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鲁碧霞博士来到不孤村,和村民一起欢度中秋佳节。"东欧以及亚太地区,我基本走完了,但从未发现有个地方大中专生与人口比例那么高。"她幽默地说,"月亮,还是中国的亮!"
不孤村有一座育才亭,亭檐下面镌刻着部分中外学者参观不孤村时的题词留言:
泰国科学院院长尼空先生由衷写道:"和您一起歌颂一个光荣的村!"
法国人文学博士大理·安派先生的法文题词是"对不孤村涌现出那么多人才表示佩服!"
"我衷心祝愿不孤村的孩子将来更幸福!"日本友人足达太郎给不孤村祝福道。
"我相信不孤村将来必定更辉煌!"日本教授百田弥荣子留下了深深的跨国祝愿。
……
一串跨国的脚印,就是一份可贵的祝福。不孤村,承载着五湖四海的深深情谊。
人文荟萃风景优美 旅游胜地八方不客
风景秀丽的上林县是南宁旅游圈中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地,这其中就因为有了不孤村。
上林县有四大旅游景点,大明山以奇特的"春岚、夏瀑、秋云、冬雪"闻名区内外,大龙湖"水上桂林"美誉得到世人认可,有"小桂林"之称的三里·洋渡游客络绎不绝,不孤村则以独特的人文魅力吸引中外游客,成为一大人文景点,每年接待成千的中外游客。
不孤村所在地,村后是苍翠的群山,村前百亩良田,一片开阔,远处山峰峻峭挺拔,各具姿态。这些山峰有大山的雄浑,又有桂林山势的秀丽,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晖映,不孤村自是一番耐人寻味的田园风景。
不孤村有一个叫马猴凌的泉水,通地下河,素有"灵泉"美名。泉水终年透绿,夏天可游泳,可垂钓。泉里岩石林立,颇似小石林,故有夏天观水、冬天观石之说。还有一处野藕塘,面积大如小湖,塘水清澈,荷花飘香,泛舟荷塘,别具诗情画意。
更能吸引游客的要数村前那200多亩连片种植的油葵。每到花开季节,葵花浓艳,耕牛勤犁,农民忙活,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风中黄葵舞艳阳,八方游客纷纷来。每当这个时候,这里便掀起一个不小的旅游热潮。
2004年12月,我们到这里采访时正是油葵花开得浓艳的时候,葵花地里到处是赏花的游客,村里的广场上停满了各种旅游大巴和小汽车。
不孤村经联社主任周承学说,该村从1998年开始种植油葵,他们种的美国油葵是经济类农作物,一亩油葵一年可以有500元到1000元的收入。油葵一般是10月播种,12月开花,花期一个月左右。村民们种植油葵原想用油葵籽榨油,没想到这些花会带来旅游商机。2003年,该村决定利用油葵资源,开发高效、特色、观光生态旅游农业,通过观光农业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不孤村本来就是上林县一个很受欢迎的人文旅游点,加上满村绚烂夺目的油葵,旅游业更是红火。油葵盛开时,不孤村最多一天接待游客接近5000人。由于旅游人数不断攀升,村里的旅游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目前,村里有1个旅游接待处、3个农家饭店和1间乡间酒吧,基本能满足游客需求。
村民周国雄开起了农家饭店,店里摆着的3张大桌一直没闲过。他一边在厨房里忙碌一边说,游客来他那里吃的都是纯正的农家饭,土鸡、土鸭和新鲜河鱼等最受游客欢迎。有些游客还自己到村里农家买活鸡提到这里让他加工。在旺季,他一个中午接待8桌客人。
村里游客多,各种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我们看到,烧烤摊、小食摊、水果摊等生意摊点摆满不孤村口。村民史荣君把两口大铝锅摆到村头煮着粽子,以一个3元钱的价格卖给游客。我们在村里4个多小时,看到她一直忙个不停。她满脸笑容地对我们说,她一天可以卖出200个粽子。村民还把自家养的土鸡拉到村口卖,生意挺好。一位小姑娘在一棵树下摆卖蜂蜜,她向游客介绍说,那都是纯正的葵花蜜,顾客也不断。
不孤村,因为人文荟萃成为一个光荣的村庄,又因为景色秀丽成为广西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景点。(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