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西状元村

(2006-06-15 08:49:17)
分类: 文化观察
广西状元村
--上林县白圩镇不孤村见闻(上)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14/xin_240603141147203098810.JPG 

 贴在墙壁上令人折服的不孤村大学生名单。陆波岸摄

   新华网广西频道2006年6月14日电(陆汉魁陆波岸)这是一个连县级地图也难找到的偏远山村。和所有普通村庄一样,这个聚居壮族的村子群山环绕,碧野十里,村民来往耕作,怡然自得,一派和谐景象。

  这是具有百年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它的特殊在于平均每3.5个村民里就有一个大中专生。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这个村的孩子年年金榜题名。

  "汝水流清士读农耕绳祖武;南山挺秀德门仁里萃人文。"这个位于广西上林县白圩镇高长村委的村庄,名叫不孤村。它被誉为"岭南状元村",世代诗书飘香,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成为当地乃至广西人文景观的"一枝花"。

    源远流长鼓岩魂

  这是一个奇迹。无古不成今,不孤村的今天,和它的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耐人寻味的历史渊源。

  "一村独处嶂山隔,以德为邻自不孤。紫气丹霞生绝壁,红莲翠盖出平湖。先贤先哲垂洪范,兰子兰孙开典谟。社鼓催人天作灵,青霄铺就锦云图。"这首题为《题不孤村鼓岩书院》的诗歌,不但描写了不孤村的自然环境,还道出了这里德门仁里萃人文的渊源--鼓岩魂。

  不孤村历史渊源应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不孤村叫孤村,仅有3户人家。其周围数公里,大水茫茫,荒地漠漠,没有别的村庄,故名孤村。后来,江西一位风水先生发现孤村是一块福地。住在白圩镇安桥村的一位姓周的老者听后欣喜若狂,便请风水先生择吉日良辰,从安桥村带着6户本族人家搬迁到孤村落户。后来人多户众,孤村不再孤独了,人们便把"孤村"改为了"不孤村"。

  不知道是风水先生的高明,还是周姓人家的福分。这6户人家搬到这里来之后,不孤村文风日盛,周姓子孙人才辈出。

  不孤村四周群山环抱,奇峰丽水。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山峰鬼斧神工巧妙地组合成一个酷似文房四宝的大自然景观,当地村民依照山峰的形状,分别给它们命名为书山、文笔山、笔架山、蜡烛山、印山、榜山等。文笔山山脚下有一个岩洞,可容纳百来人,其洞口有石笋挡住,每当风吹气动,洞内便发出"咚咚"像擂鼓之声,村民们便把这个岩洞叫做鼓岩山洞。

  不孤村始建于何时,因年代变迁缺记,无法查考。但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是,这里士读农耕的人文渊源始于清代周姓祖先凿岩建的书院--鼓岩书院。

  清代雍正年间,不孤村周运昌考取贡生后,凿去鼓岩洞口的石笋,在洞内设立书院,取名鼓岩书院。周运昌为第一任教师,教不孤子孙后代读书识字。

  清光绪年间,不孤村又出了进士周泰公。此人学富五车,一心兴学报国。他考中进士后不去做官,回村广招学子,一心为国育才。

  那时,鼓岩书院四周全是密密匝匝的合抱粗的参天大树,树下又是如龙盘蛇缠般的古藤老蔓,一片深幽。

  周泰公崇尚"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苦读精神,他治学极为严谨,对弟子管教十分严厉,近乎苛刻。对才学兼优者,张榜公布表彰;对迟到早退或旷课者,轻则令其跪地背书,重则令其头顶重物跪下默写……周泰公这种治学之道虽然过于严酷,却把一批批学子培养成才,不少文武举子从鼓岩洞中脱颖而出。

  清朝末年,天下不安,官绅兵匪一家,鱼肉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由于周泰公常常教诲自己的弟子要以文立身,抑恶行善,抨击乡土里土匪恶霸。因此,土匪恶霸对周泰公恨之入骨,将周泰公杀谋害。

  周泰公临终前告诫孩子们说,人不读书就没有教养,没有教养就生邪念,生邪念就为非作歹。你们要多读诗文,知书识礼,以文为立身之本,日后报效国家……

  周泰公辞世后,其次子周天官继承父志,攻文习武,以图日后平匪患保民安国大计。白天,他在鼓岩书院埋头苦读;晚上,他在书院前草坪上弄棍舞剑。后来,周天官以优异成绩考上桂林陆军学校。

  书院遗址今尚在,洞内石壁上当年用于教学的黑板虽已有些剥落,但仍然清晰可见。据说,由于书院办得有名气,吸引数十里外乡村邻里,不少有识之士曾到此负笈从师。所以,书院成为当时乡试之所。

  "溯古追今多才子,天南地北布英贤。鼓岩书院遗真谛,重教崇学别有天。"这就是一代接着一代的鼓岩魂--不孤村人为国孜孜不倦的重教崇学精神。

    越穷越读书,铸就一个光荣的村庄

  "和您一起歌颂一个光荣的村。"这是泰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尼空在参观不孤村时,给不孤村的题词。

  那是1995年10月12日,尼空先生参观不孤村时对村民说,大象是我们泰国的国宝,是泰国人民最尊敬的圣物。而我们对不孤村的人更尊敬。你们这么重教崇学,有这么多的孩子在外面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昌盛作贡献,像这样的村庄,在泰国还没有。

  这个光荣,是不孤村的村民沿袭潜心治学报效祖国的鼓岩魂铸就起来的。

  当你走进不孤村,看到村口牌坊两边镌刻着"汝水流清士读农耕绳祖武;南山挺秀德门仁里萃人文"的对联时,一股厚重的文化味肯定会扑面而来。进入农家院落,厅堂里见得最多的持家治学对联是"一等人为家为国,两件事种田读书。"、"万贯家财不算好,唯有教子读书高。"

  村里着一个习惯,每年的大年初一,孩子们清早烧香,拜完祖宗后,第一件事就是读书,然后才去给长辈拜年。而长辈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你读书了没有?",然后才发给压岁钱。这个习惯,从明清时代一直流传到今天。每当大年初一,这里便一片书声琅琅,催人奋进。

  更为可贵的是,不孤村人愈穷愈读书,愈苦愈求学的精神,他们拥有对人才培养的远见,认识到要生财先育才的道理。

  采访中,村民给我们讲述了两个感人的真实故事。该村有一个名叫周大佐的人,少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家境贫寒,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在家。为了继续读书,他只好自力更生,白天打柴,晚上到村前的野塘捉鱼捕蟹,把一分一角的钱积攒起来,留作读书费用,等他读完小学已近20岁,后考上广西农校,现在成为一名农艺师。

  覃秀兰是这个村的一名"寡妇"。她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全家重担,倾心抚养3个子女成为大学生。

  覃秀兰,一个普通的壮族农村妇女,耐劳吃苦,质朴纯厚。但命运偏偏与善良人作对:她29岁守寡,丈夫给她留下3个还未懂事的孤儿的同时,还留下一大笔数倍于家产的债务。面对如此沉重的担子,覃秀兰没有倒下去,她用单薄、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包括赡养七旬婆婆在内的一家5口的重担。

  "穷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这是不孤村人读书信奉的一句格言。随着儿女相继到了上学的年龄,没有读过什么书的覃秀兰懂得了没有文化的苦,把儿女送进学校读书成了她最大的心愿。为了解决3个孩子上学日益增多的费用,覃秀兰千方百计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注意精打细算,节衣缩食。

  在倾心培育孩子的日子里,她没有做过一件像样的新衣服。特别是孩子们陆续进入中学以后,开支日增,她所穿的衣服基本上是孩子们的旧衣服,有时甚至儿子的男装,她也想尽办法拆改。在吃方面,她也十分俭省,平时很少买鱼买肉,就是逢年过节,也十分精打细算。但对孩子的上学所需,她却从未吝啬过一角一分;对于学校所收的各项费用从未拖欠过一分一厘,就是有时手头比较拮据,她也不会在孩子面前叹过一口气,叫过一声苦,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快给孩子们解决,生怕分了孩子们的心。

  辛勤的汗水终结出了硕果。1994年,她的大女儿周爱华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广西大学;1996年,二女儿周欣华考上了广西广播电视大学;1998年,小儿子周国宝考上了广西商业专科学校。一生守苦、自强不息令人肃然起敬的"寡妇"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是覃秀兰常说的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也就是这句话透出的精神,使得不孤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如今,人口不到600人的不孤村已有190多名农家子女考进大中专院校,村里人历年高考升学率达78.8%,有10多人曾经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深造。全村82户,就有71户被评为"状元户"(有一个孩子考上中专以上的家庭),一个家庭出三四个大学生在这里不算什么稀奇的事,其中一个三世同堂之家18口人,就有12名大学生、2名中专生。全村在外工作的有参加过原子弹设计工作的工程师,有出国工作的专家,有留学的学子,有教师、副教授、高级经济师、高级农艺师、国家二级导演……

  读书,对不孤村人来说是一种极其美丽的诱惑。这里的人重教崇学历程并没有任何传奇色彩,只是坚守一个百年不变的信念,共同铸造一个得到海内外公认的光荣。(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