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襄阳美食襄樊襄城马王庙芝麻烧饼旅游摄影民俗见闻 |
分类: >>市井·草根素描 |
关于美食,凡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比较而言,草根的简单快乐更值得推崇——他们常用最低的成本换回最大的快乐。在所谓精品人群也格外强调“性价比”的今天,我们不妨用镜头去探寻襄阳古城(襄樊)市井眼中的遍地美食。
今年夏天格外喜欢冷食,还有各式过去鄙夷的冷饮,甚至有段日子,几乎每天都要过江去北街吃上一碗火辣的鸡丝凉面,这让我有机会隔着玻璃窗子近距离观察马王庙街口那两家制作芝麻烧饼的摊档。实际上,两年前的街口只有一家六旬老汉执掌的烧饼摊子,老两口每天在傍晚出现,就像一番固定的风景。摊子旁边的推车上,是各式手工制作的老头布鞋和绣花童鞋,马王庙街的东头,是古朴的襄阳仿古街。在背包客眼里,这些鲜活的东西是旧襄阳不需过分包装的民俗遗存。现在,老爷子对面出现了竞争者,一对儿同样实在的年轻夫妻。尽管烧饼已从年初的五毛涨到现在的八毛,但做工和味道丝毫没有改变。
烧饼的制作
烧饼成本低廉,工序却不简单。备好事先酵好的发面,然后夹进按照一定比例混入面粉的红糖,两面粘上炒熟的芝麻,用擀面杖压平后,放在平锅里加热定型,稍有硬度后入炉,排列在炉边烘焙。五分钟后,一个圆滚滚的烧饼就新鲜出炉啦!
烧饼之所以变得浑圆,是因为夹层里边的红糖经高温后释放出水汽,烧饼就变得膨胀。很有趣的是,靠近炉火的一面焦脆,靠近炉体的一面绵软,这八毛钱的快乐,很耐得嚼头吧?
灶饼的记忆
襄樊地处中原,所谓浓缩饮食精髓的所在。本地居民餐饮结构中,面食所占比例很大,馒头和饼子角色重要,相关年俗即是明证。比如年三十的正午,家家户户都要把“灶饼”当作主食,据说这一传统由祭祀灶王爷的民俗延伸而来。那年三十,我正在谷城县公干,看见人们在老街上采购灶饼的情景,就顺便捎带十个回家。大雪纷飞的节日,路上车断人稀,回家打开纸包,饼子还有炭火的余温。一家人围坐火炉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那个时候,爸爸已经离开我们了。国人追求的圆满与团聚,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