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襄樊襄阳真武山小武当汉江道观旅游摄影 |
分类: >>踪迹·行行摄摄 |
前夜来临的一场大雨,让襄樊瞬间降温超过十度,两城恍如晚秋时分。闲聊中陡生登高的念头,于是叫上朋友,在晦暗的下午登临真武山。
本来跟朋友讨论别的事情,忽然泛起听风的念头出来。大概有六年了吧,在当时鼓楼商场旁的音像市场淘到吴明宗的单张CD《听风的歌》。专辑有一张清淡的封面:秋天的山坡上,野草正在渐渐变黄,他们在阵阵凉风里摇曳。吴明宗一袭白色衬衣和蓝色牛仔的打扮,他的木笛轻柔而且澄澈,就像身后蓝得纯粹的天空。
总佩服台湾的音乐制作班底,能把一些散落的情节串联起来。卡农、毕业生,还有西风的话……10首曲子,勾勒一段难忘的岁月。
来襄樊后租住在单位附近老街的私宅里,有次回家就把几张经常收听的单张CD和小组合带了过来,不想没过多久竟成了送给小偷的礼物。丢了最爱,懊恼简直无以言表。今天上午跟朋友聊天,忽然记起那张听风的集子,一时激动不已,好像就要完成一件未了的心愿。于是急忙要约,直奔真武山。
远望真武山峰巅俯瞰之下的险峻山势,外地游客一定会赞叹道观选址的气魄。事实上,真武山山体并非如今这般陡峭,入口绝壁的天井,是上世纪开山炸石留下的巨大坑陷。在近乎疯狂的年代,包括真武山道教建筑群在内的诸多珍贵文物与遗迹损毁严重。今人看到的真武山道观,于1994重建开放。
算起来,这是第五次登临真武山了。山风很大,而且有些凉意,却不能在臆想中诗意地听见风的声音。很奇怪,偌大的道教建筑群竟找不到一个风铃。我并不了解宗教场所的建制,是否对风铃也有不同的规范,但有着“小金顶”之称的真武山在红色的运用上却凸现几分皇家定制的气派。温暖的夕阳映射在琉璃瓦上,为真武大殿覆上一层尊贵的威严。
风凉了,我们下山,山道两边仍有风水先生不肯收工。对今人而言,人生的迷惘与困扰正在与日俱增,这让我们对少部分有能力解释未知迷津的人抱以宽容与崇敬。午后上山的香客,其中不乏时尚的风情男女,他们在缭绕的烟雾里祈求一种神秘力量能够帮助他们减少人生的坷绊,以尽可能快地接近心理预期。
借用歌词:这是一种无能的力量。当现实呈现足够艰难与阻力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加倾向于超出现实的玄机。■
链接:真武山道观。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的西南,在鄂西北有"小金顶"之称。"大金顶"则是指湖北省丹江口市(古均州)的武当山。
在历史传统习惯中,朝武当山首先要到真武山给真武大帝上表章,算是报到。据《太岳太和山纪略》记载:"真武观……在襄阳城西二里……谒太和(武当山太和宫)者先奏表于此".财富力强者,继续去均州(今丹江口)武当山天柱峰朝金顶,钱乏体弱者,到真武山即使回转也算还了朝拜真武大帝的心愿。资料记载:宋元以前,真武观名叫建峰寺,香火长盛不衰。襄阳县志(卷二建置寺观)记载:“真武庙在九宫山,明宣德中里人萧旭始立庙……香火日盛,号为小武当”。襄阳县志(卷一地理)记载:"龟山在县西四里,一名小武当山,俗呼九宫山,山上有石,襄人以三月三日来游,谓可免灾。山麓有刘先主亭(名胜志),山腰有礤礤石镌天峰清眺四字。雍正间,守道鲁之裕以羊叔子宴游当在是山".据《襄阳府志》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降谕修建武当山宫观。满载"管运武当山琉璃诸物"小船数以"万计",停泊襄阳龟山下的汉江边,"时风涛方作,顷之祥云数见,水天一色,咸谓元帝(真武大帝)显应",于是在山上修建真武观,龟山也随之更名真武山。
因道观毗邻汉江,处在鄂、川、陕、湘、桂、滇数有来往的通衢大道,水旱码头,交通十分便利,香客众多。从农历腊月三十到三月三,到真武山朝山敬香的香客最多。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真武山道观香客仍然十分兴盛。在鼎盛时期,道观建筑的殿堂房屋有350多间,道人近百人。后来,大部分殿堂毁于战火。"文革"中仅存的祖师殿、圣公圣母殿、娘娘殿又被当作“四旧”拆毁。
1994年襄樊市政府根据广大道教信众的要求,决定将真武山的道教活动场所开放。1995年以后,几经协调,真武山开山炸石局面得以制止,政府投资100多万元治理因开山炸石造成的山体塌陷,向采空区回填110万立方米土石。
现在,真武山新建了道观殿堂9座"生活配套设施33间、新塑神像14尊。山下新落成的真武山道观石牌坊,巍峨庄严。真武山广场建设已纳入规划,可望不久即可实现。虽然道观一直处于恢复性建设之中,仍不时可以看到有虔诚的香客和慕名而来的游览者。
备注:以上真武山道观介绍文字综合摘编自网络,网络原文曾引用邹演存先生《真武山风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