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旁观简单生活

(2006-09-01 11:15:45)
标签:

影评

孔雀

煤球

草根生活

分类: >>市井·草根素描
旁观简单生活  去年年初,一部取名《孔雀》的电影出奇地叫座。搜遍全城,买到正版三碟套装。顾长卫试图告诉人们:孔雀空有一身的漂亮羽毛却始终飞不上天空,就像无数人绚丽的青春。
  
电影《孔雀》的打煤场景,让七十年代人重新捡起已经模糊的记忆。如今,家家打煤、人人出力的场面,俨然是电影纪录的历史了。直到有一天,在江边发现一群以打煤为生的人,才知道底层凡人的生活,仍在以黑色的方式延续。

  

  这是江边常常被人遗落或鄙视的角落,两三个打煤人家在与机器拼命的竞争中,传承着人工时代的奇迹。
  
樊城兴武街码头的废弃平台,一片低矮围墙圈定的黑色区域,就是他们的作坊工场。
  走进场子,那个劲头十足、只顾埋头打煤的中年妇女看起来格外“抢眼”。她姓柳,言谈之间透露着家务能手的角色。旁观简单生活煤场旁边的窝棚,就是他们的小家。她同样瘦弱的老公正沉默地站在旁边,浑身上下透露着疲惫——他打着下手,不断掺和煤粉。尽管如此,仍需要足够的耐力。

  

  襄樊人就要用上管道煤气了,机制蜂窝煤用量逐年减少。人工打煤这样辛苦,能挣得多少工钱?
  还是老婆心直口快:两人每天差不多能打2000个蜂窝煤,每块能挣0.015/元工钱;然后,成品蜂窝煤直接交给老板,送往市场。如此算来,夫妇两人的辛苦总算有了回报。
  
夏日闷热的傍晚,江边有阵阵拂面的清风。他们汗流浃背,浑身湿透。
  打煤、打煤、还是打煤,日复一日、无论寒暑,这就是柳姓夫妇简单的生活。
  寒暄过后,我知趣地走开。如果我是尽职的工商,一定会追问煤块的下落——在这里,我只是一个无关的看客。■

 
 
 
  孔雀:那些似曾相识的记忆
  那些天只要有时间,总反复回味电影《孔雀》里熟悉的画面,比如全家做蜂窝煤的场景。
  那些熟悉的日子,至今也不过二十年的光景。家里烧的蜂窝煤总是自己动手来做,哥哥担此项重任在所不辞,要么就是爸爸出差回来带头伺弄。因为家里人多、消耗量大,花钱去买总不是办法。
  蜂窝煤看似简单,做起来相当麻烦:先是和煤,有时看散煤情况还要进行粉碎工作;然后用标准模子打煤,按一定间距、顺序铺排,最后是晾晒,经过一两天后八成干时,搬进屋里备用,大功告成。
  晾晒的过程就是耐心等待的过程。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做煤完全是“望天收”。这是我们家用无数次“教训”总结出来的经验:只要我们家做煤,老天总会掉几滴眼泪,以至于能否做煤成了大杂院决定出行的“天气预报”。于是哥哥养成了习惯:一旦做煤就准备好大塑料布,以备新煤淋雨之需。而我,只要家里作了新煤,放学就早点回家,要么帮忙搬运还没干透的煤球,要么帮忙展开塑料布紧急遮盖煤块;要是遇见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晚了半拍……那蜂窝煤就一定“西里哗啦”了——跟《孔雀》里的情景一模一样!
  看看《孔雀》的描述,再想起少年往事,心里免不了一番感慨。如今家里再不用辛苦作煤,父亲也离开我们六个年头了。长大成人,忽然想起那些年、那些事,眼里总是酸酸的……■
 
 
 
  似曾相识的日子时光碎片·童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迁徙的爱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