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红山文化特展、固原文物精品展
标签:
上海博物馆东馆红山文化特展固原精品文物展 |
分类: 博物馆记 |

来自于国博的玦形石龙

彩陶塔形器-1996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出土,这器型也是第一次见到。

这么多石雕人像,有来自兴隆洼的,也有来自翁牛特旗的。

这尊来自7200-6500年的赵宝沟文化的石雕女神像

两个据今8000至7000年兴隆洼的石雕人像


红山文化的石雕女神坐像,据今6500至5000年,赤峰博物馆藏

这尊最有名的女神像来自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出土于牛梁河遗址,虽然一度当时传说能到现场,但因为是草拌泥塑成,非常脆弱不能随意移动,所以来的还是复制品。女神像大小接近真人,头顶残缺,双眼以钉状玉石镶嵌,上唇以下齿部有蚌壳质贴物痕迹,左耳残部可见穿孔,背面残迹显示神像应贴于墙壁上。考古学家苏秉琦称其为“红山人的女祖”。

红山文化的玉坐人像,来自故宫博物院,在震旦博物馆也见过类似的,也许是复制品吧。印象深刻的是一对牛角。

红陶女神像,来自内蒙古博物院,头顶是帽子吗,上面还有圆形的图案。

人形陶壶,小河沿文化,据今5000到4000年,来自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三角形的脸,手指也太长了,这造型令人难忘。

新石器时代巫觋像,1982年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出土,来自巴林右旗博物馆。这是表现脸上带着面罩吗?

勾云形玉器也是红山文化的特色

玉鳖,据今6500年到5000年,牛河梁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玉璧出土在2013到2016年朝阳半拉山墓地,据今6500到5000年,感觉有点方形,玉质古拙。玦形玉龙

玉凤和玉人在南京的《玉润中华》展上也见过,来自牛河梁遗址。

这类斜口筒形玉器也见过,上面有精致的钻孔,出土时“早期置于墓主人头顶部”,后来转移到“腰间”。“从底端对称钻小孔来看,它应该是用于佩戴。不过到底是戴在哪里的,至今也没有完全定论。


玦形玉龙


玉双连壁,2014-2016年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三连壁,第一个是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第二个是2024年宣化郑家沟遗址出土,张家口宣化区文物管理所藏,真是新鲜出炉的文物。

联珠形玉饰件,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赤峰博物院藏。这样的联珠式很少见。


玉双连壁,2014-2016年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三连壁,第一个是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第二个是2024年宣化郑家沟遗址出土,张家口宣化区文物管理所藏,真是新鲜出炉的文物。

联珠形玉饰件,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赤峰博物院藏。这样的联珠式很少见。

左边的是龙凤玉佩,中间的是兽面玉牌饰,右边的是双鸮玉佩,都是牛河梁遗址出土。

玉兽首端饰,来自于天津博物馆。

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玉猪龙,全球在册的玦形玉龙也就47件,这里就汇集了15件,真是豪华阵营。




各种勾云形玉器


勾云形玉器出土时发现,多置于墓葬人物胸前,所以推测“可能是用于辟邪”。
绿松石鸮,这翠绿色太好看了,79到82年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右上角的是新石器时代青玉蝙蝠,来自巴林右旗博物馆。

红山文化的玉冠饰和凌家滩的玉冠饰类似,但还不相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以前知道红山文化崇龙尚玉,这次还见到了很多人像造型的文物,据说有四分之一的展品是首次展出。在场馆内竟然还见到了以前的同事带着女儿来看展,精彩的展品值得我们这么多人大老远坐着动车来看啊!

看过红山文化,二楼还有一个“华彩六盘--固原文物精品”自然也不能放过。固原自古就是中原通往塞北的必经之地,同时又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冲要,有“塞上咽喉”的美誉。这是一件齐家文化的双耳彩陶罐,固原彭阳县博物馆藏。

偏口彩陶壸,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西周的兽首纹铜戈,两面都铸有一个侧面兽头,是一种权威的象征。

绿松石鸮,这翠绿色太好看了,79到82年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右上角的是新石器时代青玉蝙蝠,来自巴林右旗博物馆。

红山文化的玉冠饰和凌家滩的玉冠饰类似,但还不相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以前知道红山文化崇龙尚玉,这次还见到了很多人像造型的文物,据说有四分之一的展品是首次展出。在场馆内竟然还见到了以前的同事带着女儿来看展,精彩的展品值得我们这么多人大老远坐着动车来看啊!

看过红山文化,二楼还有一个“华彩六盘--固原文物精品”自然也不能放过。固原自古就是中原通往塞北的必经之地,同时又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冲要,有“塞上咽喉”的美誉。这是一件齐家文化的双耳彩陶罐,固原彭阳县博物馆藏。

偏口彩陶壸,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西周的兽首纹铜戈,两面都铸有一个侧面兽头,是一种权威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虎噬兽铜饰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固原作为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区,春秋战国时期,装饰有动物纹的金属饰件比较普遍。

战国时期的动物咬纹金饰

虎噬羊镀锡铜饰牌

战国时期的虎噬鹿铜饰牌,固原彭阳县博物馆藏

子母豹铜扣饰,春秋战国时期的

羊形铜饰牌,固原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的鹿形金饰,真是黄金闪闪,当时的草原居民喜欢用各种动物纹饰装扮生活器具。这对鹿形金饰夸大了树杈一般硕大的鹿角,在视觉上显现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是北方草原艺术的精品。


汉代的绿釉陶熊顶灯,感觉不像是熊

汉代的蒜头铜扁壶

北魏的龟型铜灶

大周柱国河西公(李贤)墓铭

北周李贤墓侍女壁画,李贤家族是陇西的名门望族,他历经北魏、西魏、北周三朝,是北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长期掌管固原地区,还与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泰关系亲近。所以1983年考古发掘的李贤墓出土了大量的丝路珍品,直接促成了固原博物馆的建立。壁画采用了敦煌壁画中常见的晕染法,雕塑人物壮实具有草原特征。

唐代的玻璃瓶

这个唐代的玻璃花瓶太好看了
凸钉玻璃碗也是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玻璃碗晶莹剔透,外壁上有10多个凸钉装饰,在地下埋藏了1400多年。算是从西亚萨珊地区“进口”的一件器物。固原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北魏的嵌绿松石的金耳环,这夸张的耳环确是草原民族的风格。

萨珊波斯鎏金银壶和凸钉玻璃碗都是北周李贤墓出土,精美的纹饰当之无愧是镇馆之宝,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畅通、奢侈品贸易繁盛的直接物证。整个银壶有着鸭嘴形的流、细长的颈,弧形的柄把上还立着一个胡人头。

腹部3组6位人物图案,描述的是古希腊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的故事。

北魏的神人驭龙铜铺首衔环,对兽造型及神人控驭对兽造型的青铜器,流行于公元前9、10世纪在伊朗高原西部的卢里斯坦地区。

西周的对兽形铜杆头饰

唐代的金饰

金面饰,唐代,2004年宁夏固原市九龙山唐墓出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墓葬中出土的金覆面是粟特人丧葬习俗的保留。这种金覆面风俗很可能与中亚人崇拜日月的风俗有关。

史射勿墓壁画,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1987年固原县南郊乡小马庄村史射勿墓出土。固原在隋唐时期称为“原州”,原州城内居住着大量入华粟特人,其中史姓是粟特“昭武九姓”之一。

武士双手执刀而立,壁画技法、人物的穿着打扮与中原一脉相承,但人物都高鼻深目、大络腮胡子,是胡人的形象。


侍者白袍束带,手执笏板。

狩猎图金方奇,吴忠市盐池县博物馆藏。通体黄金,四周是蔓草纹花边框,中间的狩猎图细节丰富,有虎、熊、豹、猿、豕、麋、鸟等,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味道,背面有多达82字的隶书铭文,为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博物馆所藏隋代文物。方奇,意为各地出产的珍奇物品。

唐代的彩绘陶镇墓武士俑,颜色保存至今依旧非常鲜艳。

史射勿墓志--大隋正议大夫右领军骠骑将军故史府君之墓志,均采用汉文书写,记载了墓主作为入华粟特人的身份背景,固原南郊的史氏家族墓地,是首次发现的粟特人墓群。


北周乐舞绿釉陶扁壶,来自固原原州区文物管理所。这件陶扁壶真的精彩,尤其是看了墙上清晰的线型图。整个腹部描画了一个胡人正在忘情地跳着胡旋舞,旁边的胡人则演奏着琵琶、箜篌等胡乐。安禄山就是特别会跳这种胡旋舞的。

据说这次特展基本把固原博物馆的好东西都搬空了,感觉真好,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固原,这个丝路通衢的低调小城,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工艺与审美的碰撞融合,更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有机会一定要去固原看看。
前一篇:上海博物馆东馆--书法馆
后一篇:上海宝龙美术馆--麦积山石窟艺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