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2025-06-16 21:03:41)
标签:

济南博物馆

镇馆之宝

分类: 博物馆记
战国蟠螭透 纹 铜镜,出土于济宁梁山银山。螭 是古代没有角的 龙,铜镜上的龙 纹两两相对,睁着眼张着嘴、弯曲着身体呈现一种对称的画面。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战国三钮云纹铜镜,1964年出土于临淄区永流乡商 王村西南,错金镶银和嵌绿松石的装饰工艺,使得镜面优雅富丽。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这件错金丝嵌绿松石铜豆和帷帐一样是长清区岗辛村战国MU出土的,一共四个。豆是古代的盛器,相当于今日的高足盘。上面的图案很有几何纹的感觉,特别时尚,在临汾博物馆也见过一个。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这组战国时期的
乐舞彩绘陶俑出土于章丘女郎山,共38件,其中包括26件人物俑、5种乐器和8只祥鸟。陶俑材质为泥质灰陶,表面施有陶衣彩,分为歌唱俑、跳舞俑、奏乐俑和观赏 俑四类,展示了齐国 贵 族乐 舞活动的盛大场面。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瓦当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青铜匜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四环青铜敦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西周高青陈庄-唐口(在淄博)遗址车马坑,2004年发现的西周早期城址。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可爱的西周
早期的兽形青铜觥,觥是流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酒器。盖内刻有铭文“豐(丰)乍(作)厥文祖甲齐公 宝尊彝”,大意为一个叫“丰”的人为自己的先 祖 齐公制作了这件宝贵的礼器。“祖甲齐公”被认为指的是齐国始封 君 姜太公,也成为姜太公真实存在的直接证据。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引簋,器上
铸有铭文,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西周晚
期的LUO人铜方奁出土于莒县。此类方盒形铜器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迄今共发现十几件,多出土于贵族女性MU葬,可能是当时的首饰盒或化妆盒。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伯盘,春秋(前770-前476年),洗手时用来接水的盘,常与匜配合使用。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山东周围很多的小国,纪国、莒国、小邾国、薛国、滕国。。。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青铜甗,古代的蒸锅,器身上波曲纹的图案真吸引眼球。滕州庄里西出土。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西周启卣,出土于烟台龙口归城莱国故都。铸有39字铭文,记载了启随 周昭WANG南征楚至上侯、滰川等地一事,铭文内容与左传史料印证,是研究周昭WANG后期的断代标准器。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带铭文的青铜戈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春秋早期
莒国是山东仅次于齐、鲁的大国。莒国是东夷 古国,文化带有浓厚东夷色彩,陈列的莒国文物数量仅次于齐鲁两国。莒国青铜器大都标新立异,纹饰多为重环、窃曲、蟠螭纹等,多见龙鸟鱼兽题材。装饰件的凤鸟造型带有东夷色彩。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莒国的铜酃,盖顶有鸟形钮。器与盖通体饰瓦纹。莒国的“尚鸟”习俗。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兽首两眼浑圆突出,兽鼻上卷,双耳卷曲,兽首正中有独角,整体似龙 形。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吴王夫差剑。春秋(前770-前476年),吴王夫差曾制造了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攻吴 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在国家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都有收藏,此剑在山东平度发现,剑身有铭文“攻吴 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春秋鱼龙 纹盘
,1963年出土于肥城小王庄。在小王庄还出土了陈侯壶等陈国礼器,后来陈国公族妫完(田完)出走齐国,他的后人逐渐掌握了齐国权柄,取代了原有的姜姓齐国,这就是田氏代齐。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春秋陈侯壶,
肥城小王庄出土, 颈两侧附象首套环大耳,象鼻上扬。 盖、颈、足饰弦纹,腹饰“田”字纹。 器盖对铭,各阴文13字:“陈侯作妫橹媵壶,其WAN年 永 宝用。 ”“陈”先秦国名,妫姓,原在河南睢阳,后迁安徽亳县。 “妫櫓”是他女儿的名字。 此壶是陈国嫁女与铸国联姻的陪嫁。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肥城小王庄出土的春秋时期铜簠,器与盖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为一器,打开则成为基本相同的两个器皿。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齐国的刀币,春秋战国时期,齐、燕两国是主要的刀币铸行区。战国后期,虽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货币需求量增加,圜钱、圆钱的优点普遍被认可。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百褶裙和皮履。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战国时期的金盒,临淄单家庄出土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春秋侯母壶,看起来像个青铜版的彩蛋,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藏于孔子博物馆。整个造型别致,纹饰雅致。器盖是蟠螭形,器身两侧各有一兽首衔环。器身纹饰由上而下四段,依次为夔纹、三角纹、象鼻纹、三角纹,圈足饰垂鳞纹,制作精美。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盖沿和壶领铸有相同的铭文: 
“侯母乍 侯父 戎壶,用征行,用求 福无JIANG。”表明此壶系侯母为侯父戎制作。这文字好像是鸟篆文。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西周的禽钮盖豆,1969年曲阜北关出土。豆是盛肉酱一类的食物用的。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介绍孔子生平以及活跃于齐鲁的诸子百家。在战国时期,山东可谓中国的文化中心,著名的稷下学宫就在临淄。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举罍是一种酒器,商代,器身遍布兽面纹,肩两侧附兽首衔环耳。举族是商代晚期的一支强大宗族,可能是商代末年征讨东夷的主力。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举方鼎出土于长清小屯,是山东境内发现最精致的晚商铜鼎。内壁铸有“举组辛禹”铭文及族 徽,鼎的四个角落和颈部四面中间还有扉棱,纹饰很夸张,中间图案很像一个猫头鹰。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一对玉鱼形饰,青州苏埠屯遗址出土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玉鸟形饰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商代的青州
苏埠屯的亚醜锛、亚醜斧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融方鼎是一对,同时出土,形制、大小、纹饰完全相同,器身上四只活灵活现的小鸟和凹字形乳钉纹,足上部饰有饕餮纹。鼎内部有“融”字铭文。考古学者推测“融”为族徽,说明商代除醜族外,还有一支融族在青州一带活动。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这甲骨片是《甲骨文合集》中唯一一片带金字旁文字的甲骨。山博的甲骨文据说有5000多块,其中一级的有1000多件。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兽面蝉纹鼎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器、玉器中都能见到鸟的形象。陶鬶源自山东,是古人煮水的工具,展柜内的陶鬶都带有鸟嘴形壶嘴,体现了东夷人的凤鸟崇拜。曾经在《礼运东方》展览中听过对鬶的详细讲解。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龙山文化的陶鬶,空心足可以增加容量并提升加热效率。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龙山文化
兽面纹玉圭,下方表面浅刻有兽面纹。这兽面纹很像石家河的神 人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玉璇玑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玉刀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好高挑的蛋壳杯,曾在临沂博物馆见过很多的蛋壳杯,这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蛋壳黑陶杯也是镇馆之宝之一。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山东是黑陶的发源地,大汶口之后是龙山文化,延续至距今约3800年,和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对应,是山东史前文化的高峰。这几件龙山文化的黑陶高柄杯均为旋转体造型,表明当时已经使用陶轮制作陶器。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这是一件
禁止 出GUO 文物:大汶口文化八角 星纹彩陶豆。表面以白、红、褐彩绘八角 星纹,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是史前彩陶艺术的精品。其中八角 星纹与凌家滩玉鹰等器物上的纹饰很相似,《何以中国》中曾表达了当时这两个地方可能存在的交流。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把春天的花朵都画在了日常的用品上,洋溢着生机和热爱。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大汶口文化晚期可能已经出现了图画文字,这类符号多见于大口尊及其残片。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镇馆之宝
之--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从鼻孔、耳朵等推断,兽形壶是以猪为蓝本,它的尾部可注水,嘴部可往外倒水,四足支架可供支撑加热,上面还有把手,看起来像是跟主人讨要食物的小猪,非常可爱,记得看介绍说这是主人特别喜欢的宝贝。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大汶口时期的红陶折腹鼎,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据今约6300~4600年了,真是一个古老的炊煮器,大环形钮是方便盖子的取用,先人们制作了实用又美观的它。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好几个博物馆都有的莲花吸杯,安博、湖北博物馆、河南博物馆,还有山博。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青花粉彩花鸟扁瓶放在C位,确实很美啊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一套十二件,代表十二位花 神。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清代乾隆年间的“饭碗”红釉太白 尊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束莲纹大盘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这幅明末 清 初钱邦芑先生的《行草为东陵老年台大词宗诗轴》,融合了好多种书法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明代郑燮的
双松图轴是其晚年的作品(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 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后罢官回家在扬州以卖画为生),镇馆之宝之一。这是郑板桥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图中松、竹、兰、石和题诗错落分明,相互映衬,书画俱佳。可惜展出的是复制品。前两天在上博东馆的书画馆看到了郑燮的《竹石兰花图轴》。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明代
衍SHENG公朝 服上衣、下裳。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套比较完整的明代朝服实物,也是儒家服饰的经典之作。 20 世纪 50 年代从曲 阜孔 府调拨而来。朝 服作为等级地位较高的一类冠 服,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礼仪场合。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明代朱元璋在山东先后分
封齐、鲁等王,这是镇馆之宝之一邹城鲁王朱檀MU出土的九旒冕。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子,去年秋天专程去邹城探访。冕上的玉珠数量为9颗,历经600年仍璀璨夺目。在丝绳垂至耳处系有一块美玉,被称为“充 耳”,充耳不闻就来源于这。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朱檀的金镶灵 芝纹白玉带板。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燮手批 PAN词 册,是他做县令断案时手写的PAN词。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元代的胡人俑。元朝将人分为四DENG,色目人是第二DENG级,低于蒙古人而高于汉人,但在各等 级中又有贫 贵之分。此俑塑造的应是侍从身份的色目人,头盘长辨、身着长袍,凸眉陷目高鼻、须髯满腮。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元“至元二十九年”益都路铜权,也是秤砣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元代
的“济宁路奥 鲁 印”铜印
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