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三)

标签:
济南博物馆镇馆之宝 |
分类: 博物馆记 |
大官庄金MU壁画,1964年出土于济南历城大官庄金元MU葬。北壁绘有仿木砖雕二层楼阁,每层三间,构件均以墨线勾轮廓,立柱、普拍枋及一层撩檐枋涂朱彩,铺作涂黄彩。东北壁雕一桌2椅。





北宋玉雕童子像

宋代的菱花形铜镜,见证过美与时光的浪漫之镜。

唐天宝二年杨瓒造 龙 虎塔,原立于青州段村石佛寺,正面火焰门上镌刻龙 虎,门两侧有执法器天WANG,塔心室内一佛二菩 萨二侍者保存完整。顶部四角攒尖顶,脊兽尚存,塔刹已失。塔身一侧保留大量铭文,大部分文字还能辨认。所谓龙 虎塔因塔身雕刻龙 虎而得名,流行于唐代,唐以后未见。



北齐贴金彩绘菩 萨三尊像,出土于青州龙兴寺窖藏,藏于青州市博物馆。





鎏金板 凳 佛

这尊蝉 冠 菩萨 像非常有名,东魏至北齐时期,菩萨宝冠正中雕刻了一只非常醒目的蝉,这是极为少见的。。这尊是1976年在博兴县著名的龙华寺遗址出土。

巨大的宝珠


“东方画 赞碑”是一个有石刻文字的碑,这个碑是唐代的,现在德州陵县。碑文是一篇文章,叫作《东方先生画 赞碑阴记》,文章作者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不仅文章是颜真卿所作,碑文的书法也是他的真迹。

《李璧MU志》是北魏正光元年,字体笔力遒劲,气势宏大,极似《张猛long 碑》。整篇mu志丰满活力,精神飞动。

《鞠彦云MU志》立于北魏523年,出土于山东黄县,楷隶相融,属于北魏mu志中浑厚古朴,平中见奇的风格。山东这个地方姓鞠的人还真不少。

持剑的石像生


嘉祥英山一号隋mu出土的夫妇宴 享行乐图 壁画。魏晋南北朝山东成为南北方势力角逐的地方,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迎来巨大转变。

徐敏行曾先后任职梁、北齐、北周和隋四朝,在隋文帝时期任晋 王杨 广部下的驾部侍郎,因此被称为徐侍郎。

《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描绘了mu主夫妇生前的活动场景:夫妇二人一边在榻上对饮,有侍女在榻边吹奏乐器。榻前有一人正在表演踢球。

壁画的色彩较为鲜艳,形神兼备,十分生动。

《徐侍郎备骑出行图》,画面上四位仆从并肩而立,二人执灯,一人执伞,一人执扇。不难想象徐侍郎出行的排场。




徐敏行mu 志铭


济南东八里洼北朝壁画mu出土的各种彩绘陶俑。

发型和服饰感觉还是少数民族





各种生动的陶猪、陶羊


北朝的陶牛
车,汉代牛车多为地位较低之人乘坐,但到了魏晋
时期,因牛车行驶平稳、车厢宽大舒适,牛车成为达官贵人的主要出行工具,晋代开始牛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一般都使用、乘坐。许进雄的《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也介绍过北朝的一架豪华牛车。

西汉镳(biao)孝禹 碑(公元前26年),上面共十五个字: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平邑里 麃孝禹。这是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汉碑。现存的汉代碑刻、画像石以山东保存最为丰富。

东平汉MU壁画以朱砂、石绿为主,历经千年仍鲜艳夺目,线条灵动,也是镇馆之宝之一,年代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这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填补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mu的空白。这是一幅宴饮图,下面还有一座白墙黛瓦的房屋。

侍女持镜

人物拜谒

莒南东兰墩孙氏阙 画像石。东汉85年。此阙是最早的刻有纪年的汉代石阙。阙是我国古代城垣 、宫 殿、宗 庙、陵 墓前门道两侧的一对高层建筑。考古发现的多为砖石结构的祠庙 阙和mu 阙,著名的有四川的沈府君 阙、蒲家湾 阙、高颐 阙;山东嘉祥嘉祥武氏 阙;河南嵩山三 阙等,我也算看过了不少阙。

第一层上部有人物拜谒、建鼓、倒立伎,中部有六头人面 兽、三鱼共首、鳖等祥瑞图像,下部刻二人徒手相搏;第二层二骑者左向行进。第三层,左边一人抚琴、一人击节伴奏,对面一人跳巾舞;第四层,刻四人两两对揖。

阙右侧面刻隶书一行:“元和二年正月六日孙仲阳仲升父物故行桑如礼刻作石阙贾值万五千”。





东汉刘汉造石狮,旧藏临淄县学署,汉代的石狮子还是很写实的,后来越来越抽象了。

汉代六博棋盘以及博茕,六博是流行于中国古代的一种桌游

这是国内出土的最大一面矩形五钮青铜镜,出土于西汉齐王墓,是淄博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山东省的另一件禁 止 出 国文物。曾经在礼乐东方展览上见过,这件应该是复制品。

汉代绿釉陶井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出土于章丘。前段时候出差在济南转车的路上遇到一位章丘的大姐去上海看儿子,非常朴实,于是我记住了章丘这个地方。





西汉山王村汉MU俑阵,从前至后是陶阙、陶楼房、陶车马、陶俑等几十种陶制品,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空间结构。俑阵中有兵俑、马俑、侍女、马车等众多人物与骏马,生动形象,彩绘艳丽。

马车上的零件


西汉的鲁 灵 光 殿上的砖,出土于曲阜的鲁国故城

熹平石经残石。东汉熹平四年,由于市面流传的儒家经书版本混乱,汉灵 帝 命蔡邕等人书写诗书礼易等七经,刻于石碑之上,这就是熹平石经。今年2月在上博东馆书画馆也看到一块熹平石经周 易 残石,比这两块略完整。


汉代的鸠杖头,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用

银雀山竹简,也是镇馆之宝之一。2021年九月去临沂正赶上博物馆新开馆前一天,很遗憾没有看到。这是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西汉mu发现的7000多枚竹简,多为兵书及政论之书,包括著名的银雀山《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终结了千年以来关于孙子和《孙子兵法》的争论。孙膑与庞涓的故事也被古人记录在简。

隔着玻璃,实在是没有拍清楚。




西汉的铭文陶砖,2010年菏泽定陶灵sheng湖汉mu出土。定陶王ling出土的陶砖有13000余块,大都带有朱书或墨书的文字或刻划符号、戳印。




章丘洛庄汉MU出土的鎏金铜当卢,这是汉代规模最大的土坑竖穴式诸侯WANG墓,推测其主人为西汉吕国第一代诸侯WANG吕台,吕雉的侄子。

汉代杨氏容二斗壶,底部一侧铸“杨氏容二斗”,刻阴文“重十四斤”。可容水4670毫升。曾被视为量器,后改定为容器。

西汉的凤鸟纹铜钮钟

这是一件精美的打击乐器--淳于,头上的虎头钮似乎还是错金银的。




秦代的铜箕

临淄出土的秦代琅琊发弩封泥





汉代瓦DANG中,文字瓦DANG的数量最大,成为汉代瓦DANG的一大特色。“千qiu
wan
sui”瓦DANG是分布地域最广、沿用时间最长的瓦DANG之一,其中“千”字笔画最简,汉代瓦工往往竭尽巧思,使其象形如鹤鸟作振翅欲飞状,既优美生动,又得以填满空间。

秦代的铜箕

临淄出土的秦代琅琊发弩封泥

琅琊刻石(复制品)秦代。琅琊刻石也是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秦始
HUANG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登琅琊台时所立。石刻内容是对统一大业的赞颂。


秦二SHI元年铜诏版,残存铭文48字,是配合诏 书的附属文件。“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DI为之,皆有刻辞焉。。。”

秦统一后的钱币。

秦始HUANG诏陶量,刻有40字铭 文,是秦始HUANG统一度量衡的物证。国内完整的秦代陶量不多见。山东邹城市发现出土完整的秦 诏文陶量四件,分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和邹城市博物馆。


泰山刻石(复制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记 功刻石之一,上面有李斯所书小篆铭文,残石现藏于泰安岱庙。 封SAN传统源自山东,历史上曾有秦始HUANG、汉武DI、唐玄 宗、宋真宗等亲自登临封SAN。

为了二刷山东博物馆,费了四天晚上才把照片整理出来,作为齐鲁大地的山东文化资源实在是太厚重了,可网上大部分都是十大镇馆之宝,而那些浩如烟海的珍宝们件件都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宝,值得我心怀敬畏,认真学习。
前一篇: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