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山东博物馆齐鲁文化 |
分类: 博物馆记 |
去年自己一个人坐火车专程去过山东博物馆,今年五一还要再去。于是赶快把图片先整理出来,这样第二次就可以重点再看了。齐鲁故地,孔孟故里,山博的好东西太多了,佛像、画像石、新石器时代文物、甲骨文、商周青铜器精品纷呈,三个小时走下来也不过走马观花,照片整理起来很辛苦,但整理后对它们更加印象深刻了。

飞天飘逸,衣玦飘飘

拿着各种乐器,阮、笛子和古琴

背屏三尊像,可惜脸风化有些严重。

手中拿着莲瓣

线刻着一个顶着宝瓶的供 养 人




比QIU惠 辅造 弥勒像,背光上是倒LONG和飞天

覆莲


隐隐能看到阴 刻的双狮像

北魏贾志渊 造 背屏三尊 像,出土于青州西王孔庄。贾志 渊来自大族贾氏,捐造了不少 佛像。

不知道这是什么花纹,缠枝纹?



这尊青州龙兴寺的北齐贴金彩绘 菩萨头像太美了,没有丝毫的压迫和威严,努力与你贴近,让你的心沉静下来

东魏(大魏武定八年)程旿造像 背屏

碑上的字清晰可见

这尊隋唐时期的佛像来自于长清灵岩寺的 辟支塔




这尊弥勒 像,右肩半覆遮掩的半披式 佛衣式样很有古印度风格。



明代十一面千手观音 铜像,通体鎏金,是金铜造像中的精品。


鲁国大玉璧整体呈青碧色,1977年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是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也是山博的镇馆之宝之一。不仅纹饰精美:内层三组“合首 双 身龙 纹”,外层五组同款龙 纹,内、外层之间夹着蒲纹打底+谷纹浮雕。


西周颂簋,也是山博镇馆之宝之一。双耳造型别具一格,状如一变形 龙首口吐祥云。上面是窃曲纹,中间是瓦纹,下面是垂鳞纹。颂是西周一位显赫的贵族,效命于周WANG室,颂簋上的铭文就记录了周TIAN子对颂的ce命过程。


颂簋的器身内和器盖均铸有铭文,器身和器盖铭文相同,叫做对铭,均为15行150字。颂簋的流传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兄弟分家时使其器盖分离,后持有人先后将器、盖捐献给山东省博物馆,颂簋复又相聚。


战国素面双环壶,齐国故城内出土

青铜器分礼器和祭器

春秋时期的公子土 折壶,提梁穿过盖上的双环与颈部的双环相连,腹饰有两道弦纹,是齐国国内 异姓 贵族之间通婚的器物。

铭文位于颈部外侧,铭文的大意为,公孙灶立事岁之时,公子土折为女儿中姜作媵壶,并希望子孙后代永远 宝 用。其中的“公孙灶”为人名。
看得最仔细的是一楼的佛像展厅。山东佛教历经北朝、隋唐和北宋三个重要时期。这是北魏比QIU道 休造
弥勒像,该造像是山东广饶皆公寺内的,法相庄严慈微,衣纹舒展流畅。背光舟形,饰火焰纹,上部左右雕有飞天。

飞天飘逸,衣玦飘飘

拿着各种乐器,阮、笛子和古琴

背屏三尊像,可惜脸风化有些严重。

手中拿着莲瓣

线刻着一个顶着宝瓶的供 养 人




比QIU惠 辅造 弥勒像,背光上是倒LONG和飞天

覆莲


隐隐能看到阴 刻的双狮像

北魏贾志渊 造 背屏三尊 像,出土于青州西王孔庄。贾志 渊来自大族贾氏,捐造了不少 佛像。

不知道这是什么花纹,缠枝纹?



这尊青州龙兴寺的北齐贴金彩绘 菩萨头像太美了,没有丝毫的压迫和威严,努力与你贴近,让你的心沉静下来

东魏(大魏武定八年)程旿造像 背屏

碑上的字清晰可见

这尊隋唐时期的佛像来自于长清灵岩寺的 辟支塔




这尊弥勒 像,右肩半覆遮掩的半披式 佛衣式样很有古印度风格。



明代十一面千手观音 铜像,通体鎏金,是金铜造像中的精品。


鲁国大玉璧整体呈青碧色,1977年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是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也是山博的镇馆之宝之一。不仅纹饰精美:内层三组“合首 双 身龙 纹”,外层五组同款龙 纹,内、外层之间夹着蒲纹打底+谷纹浮雕。


西周颂簋,也是山博镇馆之宝之一。双耳造型别具一格,状如一变形 龙首口吐祥云。上面是窃曲纹,中间是瓦纹,下面是垂鳞纹。颂是西周一位显赫的贵族,效命于周WANG室,颂簋上的铭文就记录了周TIAN子对颂的ce命过程。


颂簋的器身内和器盖均铸有铭文,器身和器盖铭文相同,叫做对铭,均为15行150字。颂簋的流传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兄弟分家时使其器盖分离,后持有人先后将器、盖捐献给山东省博物馆,颂簋复又相聚。


战国素面双环壶,齐国故城内出土

青铜器分礼器和祭器

春秋时期的公子土 折壶,提梁穿过盖上的双环与颈部的双环相连,腹饰有两道弦纹,是齐国国内 异姓 贵族之间通婚的器物。

铭文位于颈部外侧,铭文的大意为,公孙灶立事岁之时,公子土折为女儿中姜作媵壶,并希望子孙后代永远 宝 用。其中的“公孙灶”为人名。

这一套战国铜餐具,也是第一次听说它,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1年由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淄博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的。由于它被埋在土层深处,幸运地保留了下来。这套铜餐具包括4个大碗、25个大盘、10个小碗、10个小碟、10个耳杯和一个罍。59件器物层层相套,最终都能放入一个罍中,古代工匠工艺太精湛了。

前一篇:山西篇--曲沃晋国博物馆
后一篇:走进山东--济南博物馆(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