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深度之旅之--西汉酒泉胜迹、文殊山石窟、张掖木塔、鼓楼

标签:
酒泉胜迹公园文殊寺石窟张掖木塔张掖鼓楼 |
分类: 绿色激情 |
酒泉和张掖,一个古称肃州,一个古称甘州,甘肃的由来就是它们的组合吧。2012年第一来次酒泉去了嘉峪关,还爬了一段明长城,这次做功课,知道酒泉这个名字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得名,而泉就在西汉酒泉胜迹公园,所以酒泉的第一站就是这里了。

这个广场叫做汉武广场,地面中央分九组镶嵌了一共99条黑金砂石制简牍。黑色在古代是水的象征色,黑色简牍上铭刻了汉武帝生平的23件大事。

这条明朗畅达的主路称之为盛世丝路,为了纪念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丰功伟绩,脚下石板间镶嵌的是大汉新开四郡张掖、武威、酒泉、敦煌的标志性图案。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这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诗句。


左宗棠修造的月洞门前,门上有左氏题写的楹联和匾额,其联为:“甘或如醴,澹或如水;有则学佛,无则学仙。”其匾额“饮之令人寿”。

大门上的一首诗:酒泉酒美泉香, 雪山雪白山苍, 多少名王名将, 几番回想, 白头醉卧沙场。


古朴的可酌亭,名字很有禅意。

亭内是一座清宣统辛亥三月立的大碑,碑面刻有“西汉酒泉胜迹”六个刚劲的大字。

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获全胜,汉武帝闻报非常高兴,赐霍去病御酒一坛。霍去病为了让将士们都能品尝御酒,下令将御酒倒进金泉里,让三军将士围泉汲喝,如今泉水中的酒香早已消散,但故事仍广为流传。

泉水清冽,泉底的卵石熠熠生光。酒泉胜迹有泉眼三个,据传最多有九个泉眼,还有一些分布在湖里。如今这一孔泉被保护得很好,还能看到有气泡上升,仿若颗颗珍珠。

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泉水,一个和霍去病大将军相关的泉,还有历代名士的修葺和维护,如今站在这里看着这泉,无比感怀。

眼前的雕塑是霍去病西征主题群雕,展示着霍去病西征匈奴的赫赫战功。

这棵大树是否就是左公曾亲手种植的左公柳呢。

古泉流涌了几千年,积水为泉,如今湖面碧波千顷,绿树合围,身处大漠之中能看到这样的泉湖胜景,仿若梦中瑶池。

酒泉胜迹公园是河西走廊惟一保存完整的汉式园林,两千年时光已过,这里依然留有大汉雄风的精彩,留有胜似江南的园林风光,见证着我们汉文化千年历史的文化脉络。


酒泉的第二站是距离酒泉十五公里的文殊寺石窟。石窟开凿于文殊山东西长约2.5公里的崖壁上,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其艺术风格与莫高窟相媲美,有着河西走廊“小西天”之美称,属凉州模式石窟范围,具有河西地区早期洞窟壁画的布局特点,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

买了门票,我们预约讲解员,过了一会还是卖门票的小姑娘来了,原来讲解员们都在开会,于是小姑娘临时帮我们开石窟门并为我们做讲解。文殊寺在全国各地也有多座,为啥这里也叫做文殊寺呢,与元代以后信奉藏传佛教相关。

九月底的天气,光秃秃的石山在烈日下晒得发烫,我们也彷佛回到了夏天。

跟着小姑娘先来到后山,所谓的后山是西边的那部分山,后山重点的是古佛洞石窟。

史料中对文殊山石窟的相关文献记载较少,目前研究其开创年代定于太和之后的北魏时期,之后经历代多次重修,许多洞窟的形制、造像及壁画都显示出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




石窟的开凿离不开禅修,文殊山石窟“旧称有三百禅室”,从现有的禅窟遗存,足以说明魏晋以来的禅修思想在文殊山的盛行。

后山第一个洞窟是万佛洞石窟,因为不能拍照,现在印象最深的是一副飞天,有着特别的异域风情,据说和克孜尔石窟的飞天非常相近。






古佛洞,东南佛像基本都残损,但壁画有很多还非常精彩,在小姑娘的讲解下,我们都舍不得出来。

这似乎是回鹘族的供养人像


看过后山,前山也就是东边的山上还有二个石窟,一个千佛洞,一个万佛洞。

站在山顶可以眺望对面祁连山上的雪山风光,这就是河西走廊的壮阔风景。每个人的心里应该都有这样的壮阔风景,人生旅程中的风吹雨打又算什么。




万佛洞内四壁壁画大都为西夏、元、明重置,尤以东面的“弥勒经变”为胜,是西夏时期壁画规模宏大的代表作。站在这样的壁画前,我们都被深深的感染。


千佛洞是中心柱四周开龛,窟顶及四围壁画色彩鲜艳,保存完好的西壁、南壁均绘有千佛之像。


洞内不能拍照,特别感谢讲解小姑娘给我们发的这些图片资料。

山下还有一座文殊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据传说和《安多政教史》载,文殊菩萨曾显灵于此,故名为“文殊寺”。

寺院虽然地方不大,却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里面不能拍照,不记得看到了什么,印象中这些寺院和山体相连,带着浓厚的岁月沧桑,充满了令人肃穆的灵气。据记载在香火鼎盛时期,前山和后山建筑约三百六十余座,七十余院,石窟洞窟七十余座。


下午车行回到张掖。在这驼铃声声的河西走廊,西域的文化带进了大汉的疆土,外来宗教在河西四开始发芽。五胡十六国时期,北凉国控制了这里,君主沮渠蒙逊思想开放,佛教得到空前发展,百余座寺庙平地而起,其中金、木、水、火、土五座塔非常有名,五塔鼎立形成了当地的独有佛教文化景观。但各种原因,现在只剩下土、木两座。土塔在大佛寺中,木塔也在市中心。我们到达时候管理员正准备下班,经过恳求,我们作为最后一批游客成功登塔,谢谢管理员的通融和理解。

整座塔没有一钉一铆,主体为纯木质结构建筑,始建于后周,唐、明、清几个朝代都都有修缮,可惜光绪年间的一场天灾,彻底摧毁了这座千年古塔,如今的木塔于1926年重建,砖木结构八面九级空心阁楼式,塔高32.8米。其中一、二层为四面四角,三层以上是八面八角,一层楼有两个门,东门门匾上写着“登极乐天”,西门门匾上写着“入三摩地”。



第二层是东西假门,南北假窗,东门额为“西天正觉”,西门额是“宝筏金绳”。

这个广场叫做汉武广场,地面中央分九组镶嵌了一共99条黑金砂石制简牍。黑色在古代是水的象征色,黑色简牍上铭刻了汉武帝生平的23件大事。

这条明朗畅达的主路称之为盛世丝路,为了纪念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丰功伟绩,脚下石板间镶嵌的是大汉新开四郡张掖、武威、酒泉、敦煌的标志性图案。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这是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诗句。


左宗棠修造的月洞门前,门上有左氏题写的楹联和匾额,其联为:“甘或如醴,澹或如水;有则学佛,无则学仙。”其匾额“饮之令人寿”。

大门上的一首诗:酒泉酒美泉香, 雪山雪白山苍, 多少名王名将, 几番回想, 白头醉卧沙场。


古朴的可酌亭,名字很有禅意。

亭内是一座清宣统辛亥三月立的大碑,碑面刻有“西汉酒泉胜迹”六个刚劲的大字。

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获全胜,汉武帝闻报非常高兴,赐霍去病御酒一坛。霍去病为了让将士们都能品尝御酒,下令将御酒倒进金泉里,让三军将士围泉汲喝,如今泉水中的酒香早已消散,但故事仍广为流传。

泉水清冽,泉底的卵石熠熠生光。酒泉胜迹有泉眼三个,据传最多有九个泉眼,还有一些分布在湖里。如今这一孔泉被保护得很好,还能看到有气泡上升,仿若颗颗珍珠。

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泉水,一个和霍去病大将军相关的泉,还有历代名士的修葺和维护,如今站在这里看着这泉,无比感怀。

眼前的雕塑是霍去病西征主题群雕,展示着霍去病西征匈奴的赫赫战功。

这棵大树是否就是左公曾亲手种植的左公柳呢。

古泉流涌了几千年,积水为泉,如今湖面碧波千顷,绿树合围,身处大漠之中能看到这样的泉湖胜景,仿若梦中瑶池。

酒泉胜迹公园是河西走廊惟一保存完整的汉式园林,两千年时光已过,这里依然留有大汉雄风的精彩,留有胜似江南的园林风光,见证着我们汉文化千年历史的文化脉络。


酒泉的第二站是距离酒泉十五公里的文殊寺石窟。石窟开凿于文殊山东西长约2.5公里的崖壁上,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其艺术风格与莫高窟相媲美,有着河西走廊“小西天”之美称,属凉州模式石窟范围,具有河西地区早期洞窟壁画的布局特点,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

买了门票,我们预约讲解员,过了一会还是卖门票的小姑娘来了,原来讲解员们都在开会,于是小姑娘临时帮我们开石窟门并为我们做讲解。文殊寺在全国各地也有多座,为啥这里也叫做文殊寺呢,与元代以后信奉藏传佛教相关。

九月底的天气,光秃秃的石山在烈日下晒得发烫,我们也彷佛回到了夏天。

跟着小姑娘先来到后山,所谓的后山是西边的那部分山,后山重点的是古佛洞石窟。

史料中对文殊山石窟的相关文献记载较少,目前研究其开创年代定于太和之后的北魏时期,之后经历代多次重修,许多洞窟的形制、造像及壁画都显示出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




石窟的开凿离不开禅修,文殊山石窟“旧称有三百禅室”,从现有的禅窟遗存,足以说明魏晋以来的禅修思想在文殊山的盛行。

后山第一个洞窟是万佛洞石窟,因为不能拍照,现在印象最深的是一副飞天,有着特别的异域风情,据说和克孜尔石窟的飞天非常相近。







古佛洞,东南佛像基本都残损,但壁画有很多还非常精彩,在小姑娘的讲解下,我们都舍不得出来。

这似乎是回鹘族的供养人像


看过后山,前山也就是东边的山上还有二个石窟,一个千佛洞,一个万佛洞。

站在山顶可以眺望对面祁连山上的雪山风光,这就是河西走廊的壮阔风景。每个人的心里应该都有这样的壮阔风景,人生旅程中的风吹雨打又算什么。





万佛洞内四壁壁画大都为西夏、元、明重置,尤以东面的“弥勒经变”为胜,是西夏时期壁画规模宏大的代表作。站在这样的壁画前,我们都被深深的感染。


千佛洞是中心柱四周开龛,窟顶及四围壁画色彩鲜艳,保存完好的西壁、南壁均绘有千佛之像。


洞内不能拍照,特别感谢讲解小姑娘给我们发的这些图片资料。

山下还有一座文殊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据传说和《安多政教史》载,文殊菩萨曾显灵于此,故名为“文殊寺”。

寺院虽然地方不大,却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里面不能拍照,不记得看到了什么,印象中这些寺院和山体相连,带着浓厚的岁月沧桑,充满了令人肃穆的灵气。据记载在香火鼎盛时期,前山和后山建筑约三百六十余座,七十余院,石窟洞窟七十余座。


下午车行回到张掖。在这驼铃声声的河西走廊,西域的文化带进了大汉的疆土,外来宗教在河西四开始发芽。五胡十六国时期,北凉国控制了这里,君主沮渠蒙逊思想开放,佛教得到空前发展,百余座寺庙平地而起,其中金、木、水、火、土五座塔非常有名,五塔鼎立形成了当地的独有佛教文化景观。但各种原因,现在只剩下土、木两座。土塔在大佛寺中,木塔也在市中心。我们到达时候管理员正准备下班,经过恳求,我们作为最后一批游客成功登塔,谢谢管理员的通融和理解。

整座塔没有一钉一铆,主体为纯木质结构建筑,始建于后周,唐、明、清几个朝代都都有修缮,可惜光绪年间的一场天灾,彻底摧毁了这座千年古塔,如今的木塔于1926年重建,砖木结构八面九级空心阁楼式,塔高32.8米。其中一、二层为四面四角,三层以上是八面八角,一层楼有两个门,东门门匾上写着“登极乐天”,西门门匾上写着“入三摩地”。



第二层是东西假门,南北假窗,东门额为“西天正觉”,西门额是“宝筏金绳”。


木塔疏钟是甘州八景之一,曾经最顶层有一口古钟,钟声响起,满城都可听到。



木塔的后面是藏经楼,藏经楼是清末重建,俗称黑楼,意为取镇慑黑水,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

塔周围的石柱上雕满了龙、凤、孔雀以及云纹等各种花纹。





木塔的后面是藏经楼,藏经楼是清末重建,俗称黑楼,意为取镇慑黑水,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

塔周围的石柱上雕满了龙、凤、孔雀以及云纹等各种花纹。


前一篇:甘肃深度之旅之--张掖大佛寺
后一篇:甘肃深度之旅之--马蹄寺石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