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深度之旅之--张掖大佛寺

标签:
张掖大佛寺西夏国寺室内卧佛国宝 |
分类: 绿色激情 |
张掖大佛寺很有名,是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西夏1098年,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为历代皇室敕建的寺院。

进门是一座牌坊



张掖大佛寺在西夏、元、明、清等朝代都是皇家级别的寺院,曾经被称为“西夏国寺”,主殿大佛殿面阔九间,进深七间,二层重檐歇山顶,宫廷建筑的气质非常明显,远远的就能感受到古老寺院的恢宏气派。

大佛殿“无上正觉”牌匾和楹联: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就在殿内。

殿门两侧,是两方贴金雕绘的砖雕作品,是由51块青砖雕刻拼接而成,雕刻了如来佛讲经说法和西方极乐世界的意境,整个工艺繁缛精美、生动流畅,古朴典雅。

很多地方还有金箔残留,能看出曾经的描金。

从网上宕了图片(如有侵权立即删除),卧佛头北脚南,面西而卧,安睡于大殿正中1.2米高的仰覆莲花佛坛之上,从佛像的任何位置看,都感觉他的眼睛在盯着你。东西两面墙壁还有取材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巨型壁画,可惜当时没注意到。大卧佛的腹内框架有上、中、下三层,头部单独有一间藏宝室,有着五层阁楼的结构,将建筑技术与塑像艺术完美结合,可谓是西夏国的一大创举,据说当时西夏皇帝建造时还在里面塞满了金银珠宝,五谷,经书等珍贵物品来礼佛。

大佛殿的屋檐也非常繁复。



藏经阁感觉就像是一座博物馆,陈列在其中的文物都是稀世珍宝,这里有明代英宗皇帝朱祁镇御赐的敕书,有泥金书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有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乐北藏》等,这些文物都是其皇家寺院的见证。

“无上正觉”匾,是清乾隆二十四年由信徒捐赠给大佛寺的。边缘刻有三层图案:外层刻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桃柑佛手、博古图案;中间一层四面雕龙凤,中部上雕金翅鸟,下雕宝珠;最里层全是卷云图案。黄底红字书写的“无上正觉”四个大字。佛经上说,对佛法的修行有三个境界:“自觉、觉他、无上觉”,无上正觉是佛教信徒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块匾集书法、雕刻、彩绘、装饰于一体,已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

每次修建都会装脏宝物并敕碑。

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的铜记事牌,牌高49厘米,铜板上沿饰做覆莲花瓣状,下沿为仰、覆莲台形,纹饰皆捶揲而成;正面錾刻有239个汉文楷体字,内容为明成化十三年张掖因地震而重修卧佛的记事。





藏文袈裟

琉璃佛珠和九银环金戒指



宗喀巴佛像唐卡


虽然看不太懂,但知道这些都是国宝。其中《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又名《永乐北藏》。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英宗皇帝朱祁镇御赐,主要颁赐给全国名山大寺。藏经集佛教经、律、论之大成,共收经1621部,6361卷。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北藏》首部佛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到达甘州,至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全部《北藏》赐经完毕,举行了承旨仪式。现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北藏》。


《北藏》佛经装帧、印刷考究,函套和经本上下掩面一般裱绫或绢, 封面以蓝绢为底,每卷卷首有扉画一幅,扉画中央绘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身着莲花图案袈裟。释迦牟尼佛两侧闻法僧众各32位,有菩萨、四大天王、天龙八部、十八罗汉。

“永”字函套和“重”字函套,应该都是编纂的序号。

木制藏经柜及铜环均为明代旧物,历代住持为保护经书,将经书和藏经柜用土砖砌在墙里。




序言通篇用金泥书写,经文文字用银泥书写,凡“佛”“菩萨”“世尊”等尊谓,都用金泥加以重描。



雕版工艺肇始于隋唐,明清时兴盛。作为一种佛教信仰的宣传媒介,它迎合了信众的精神需求,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雕刻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大佛寺内藏795块明清佛经雕版,是佛教文化传承交流的珍贵史物。


《药师经》五大菩萨雕版





大佛殿后面是俗称土塔的弥陀千佛塔,是一座典型的喇嘛塔样式,也是甘州五行塔之一。塔分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逐层收减,外观和北京妙应寺白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西夏、元朝时皇室极力推崇藏传佛教,据说西夏太后经常来寺内朝拜和短居;传说元世祖忽必烈降生于此,其母也曾长居在这里。

在土塔北侧还有一个山西会馆,建于清雍正1724年,是集山门、戏楼、观戏楼、钟鼓楼、牌坊、厢房、殿堂等为一体的祠堂型会馆建筑群。首先山门的木雕就层层叠叠,精雕细刻。

倒垂的莲花柱头


殿角为砌砖的方柱,层层叠叠雕满了花鸟草虫,走兽珍禽。


进门是一座牌坊



张掖大佛寺在西夏、元、明、清等朝代都是皇家级别的寺院,曾经被称为“西夏国寺”,主殿大佛殿面阔九间,进深七间,二层重檐歇山顶,宫廷建筑的气质非常明显,远远的就能感受到古老寺院的恢宏气派。

大佛殿“无上正觉”牌匾和楹联: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年更喜有人修缮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就在殿内。

殿门两侧,是两方贴金雕绘的砖雕作品,是由51块青砖雕刻拼接而成,雕刻了如来佛讲经说法和西方极乐世界的意境,整个工艺繁缛精美、生动流畅,古朴典雅。


很多地方还有金箔残留,能看出曾经的描金。

从网上宕了图片(如有侵权立即删除),卧佛头北脚南,面西而卧,安睡于大殿正中1.2米高的仰覆莲花佛坛之上,从佛像的任何位置看,都感觉他的眼睛在盯着你。东西两面墙壁还有取材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巨型壁画,可惜当时没注意到。大卧佛的腹内框架有上、中、下三层,头部单独有一间藏宝室,有着五层阁楼的结构,将建筑技术与塑像艺术完美结合,可谓是西夏国的一大创举,据说当时西夏皇帝建造时还在里面塞满了金银珠宝,五谷,经书等珍贵物品来礼佛。

大佛殿的屋檐也非常繁复。



藏经阁感觉就像是一座博物馆,陈列在其中的文物都是稀世珍宝,这里有明代英宗皇帝朱祁镇御赐的敕书,有泥金书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有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乐北藏》等,这些文物都是其皇家寺院的见证。

“无上正觉”匾,是清乾隆二十四年由信徒捐赠给大佛寺的。边缘刻有三层图案:外层刻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桃柑佛手、博古图案;中间一层四面雕龙凤,中部上雕金翅鸟,下雕宝珠;最里层全是卷云图案。黄底红字书写的“无上正觉”四个大字。佛经上说,对佛法的修行有三个境界:“自觉、觉他、无上觉”,无上正觉是佛教信徒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块匾集书法、雕刻、彩绘、装饰于一体,已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

每次修建都会装脏宝物并敕碑。

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的铜记事牌,牌高49厘米,铜板上沿饰做覆莲花瓣状,下沿为仰、覆莲台形,纹饰皆捶揲而成;正面錾刻有239个汉文楷体字,内容为明成化十三年张掖因地震而重修卧佛的记事。



非常漂亮的明代漆绘描金人物铜镜,原为大佛寺卧佛殿卧佛腹内装脏之法物,寓意佛心心如明镜。描绘游园图:近景松树,一童子在树石间玩耍;右侧一房舍,内有二位官人端坐歇息,门前左侧三游客相视而行;中景水池,左侧一亭台,亭内窗口一人观景;远景山石树木,林中透出亭台楼阁。整个铜镜做工精细、装饰华美,是明代铜镜中的经典。


藏文袈裟

琉璃佛珠和九银环金戒指


明代双龙耳套环铜壶,黄铜锻造的壶通体金黄,喇叭形高圈足,颈部一对螭龙耳,耳内套环,腹部一侧有錾刻铭文。铭文所记,此壶原供奉于大佛殿法坛,清初维修时作为装脏物置放卧佛腹内。作为明代铜壶的典型,整个造型气派庄重、工艺精细,也是满满的宫廷风。

宗喀巴佛像唐卡


虽然看不太懂,但知道这些都是国宝。其中《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又名《永乐北藏》。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英宗皇帝朱祁镇御赐,主要颁赐给全国名山大寺。藏经集佛教经、律、论之大成,共收经1621部,6361卷。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北藏》首部佛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到达甘州,至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全部《北藏》赐经完毕,举行了承旨仪式。现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北藏》。


《北藏》佛经装帧、印刷考究,函套和经本上下掩面一般裱绫或绢, 封面以蓝绢为底,每卷卷首有扉画一幅,扉画中央绘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身着莲花图案袈裟。释迦牟尼佛两侧闻法僧众各32位,有菩萨、四大天王、天龙八部、十八罗汉。

“永”字函套和“重”字函套,应该都是编纂的序号。

木制藏经柜及铜环均为明代旧物,历代住持为保护经书,将经书和藏经柜用土砖砌在墙里。



明代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共600卷,唐玄奘译。作为大乘佛教基础理论,被尊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般若波罗蜜”的含义就是“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唐代曾被奉为“镇国之典”,后世诸类大藏经也多以此经为首部,是中国佛教的基本经籍之一。这经书画面精美,字体娟秀,且以绫锦装帧,刺绣龙纹图案,是国内外仅见的孤品,绝对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序言通篇用金泥书写,经文文字用银泥书写,凡“佛”“菩萨”“世尊”等尊谓,都用金泥加以重描。



雕版工艺肇始于隋唐,明清时兴盛。作为一种佛教信仰的宣传媒介,它迎合了信众的精神需求,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雕刻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大佛寺内藏795块明清佛经雕版,是佛教文化传承交流的珍贵史物。


《药师经》五大菩萨雕版





大佛殿后面是俗称土塔的弥陀千佛塔,是一座典型的喇嘛塔样式,也是甘州五行塔之一。塔分塔基、塔身、相轮三部分,逐层收减,外观和北京妙应寺白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西夏、元朝时皇室极力推崇藏传佛教,据说西夏太后经常来寺内朝拜和短居;传说元世祖忽必烈降生于此,其母也曾长居在这里。

旁边是姚氏尼姑的塑像。当时军阀占领张掖,县令和主持商议后修建了暗室,把佛经藏了起来,一直传到了姚氏,她保守着藏经阁的秘密,守护着国宝五十多年。

在土塔北侧还有一个山西会馆,建于清雍正1724年,是集山门、戏楼、观戏楼、钟鼓楼、牌坊、厢房、殿堂等为一体的祠堂型会馆建筑群。首先山门的木雕就层层叠叠,精雕细刻。

倒垂的莲花柱头


殿角为砌砖的方柱,层层叠叠雕满了花鸟草虫,走兽珍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