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深度之旅之--马蹄寺石窟群

标签:
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三十三天奇绝全国文保 |
分类: 绿色激情 |
马蹄寺石窟是此行的心愿之地!十年前第一次来张掖,听说过这个石窟后就念念不忘,这次终于成行。从市区出发约一个小时左右,我们来到了马蹄寺大门口,崭新的大门在祁连山的背景下大气恢宏。

石窟最早建于东晋,是敦煌学士郭瑀讲学处。后人扩充加以佛像,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明永乐年间朱棣敕赐“普光寺“,鼎盛时期僧侣三百多人。进入大门首先引入眼帘的是这白塔和崖壁上的浮雕石塔林。

浮雕石塔林是西夏到元明时期的,由塔座,塔身,须弥座,相轮,刹盘和塔顶构成,是源于印度佛塔的形式,据说是当年苦行僧坐禅修炼和存方舍利子的地方。

还有组成山字形的三塔龛,和柬埔寨吴哥窟的三塔有类似之处,是藏传佛教遗迹中的精品。



一只小鸽子闯入了我的镜头,它彷佛站在自己宫殿的门口,傲然伫立。


前方是千佛洞,是马蹄寺石窟群的一部分。远远的就能看到这些沿着山体崖壁而修建的庙宇,错落有致,翘角飞檐,与山体和谐相融仿若自然天成。



寺庙大部分建在山体内部,这种方式在内地很难看到,和山西悬空寺类似,不同的是看不到从那里进去,彷佛这些寺院就是那样挂在山崖上的。

千佛洞有8个洞窟,多为中心塔柱窟,但被破坏得非常厉害。这一块中区有5到8窟,但等了半天没有等到讲解,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自己看了。


也许来的早,游客还不多,偶有寺院中的僧人路过。走上台阶,好奇的窥视。


在一座殿里看到了向上攀爬的内部楼梯,问题是这楼梯如此的陡峭,只有几个脚窝和几块踏板,我试了试,可以上去,但我不确定是否可以下来,犹豫了一下还是回来了。



这原始的通道太神奇,千年前的古人们拥有着多么虔诚的信仰,在这崖壁中凿出了如此的通道,建设庙宇。




正好来了一位打扫的大妈,大妈很健谈,告诉我们她每天都要爬上去给药师殿打扫供奉,让我们跟着她上。有了向导,我们一行四人,有三个从陡峭的通道顺利爬进入了药师殿。殿内不大不过10个平方左右,不便拍佛像,于是拍了一下墙壁,从裸露的墙壁上能看到当时一层层的涂抹过程。

从通道原路返回,话说出来游玩还必须身手敏捷,如果年龄太大或者体格太大估计要在在几乎垂直的洞里徒手向上攀岩确实难度不小。

从外面就看明白了,我们就是从下面这个殿通过内部通道爬到了上面的药师殿。大妈很厉害,说因为儿子在这里出家,所以过来陪他,就在这里负责清洁,大妈说每个寺院有多少僧人都是有规定的,还提到了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法为妃子超度,历史故事人物说得清清楚楚,让我肃然起敬。




一个非常完整精美的佛塔

石塔后的壁画色彩依稀可见




千佛洞的第1到4窟在南区,2窟和4窟是中心塔柱窟,非常精彩,而这一块是由收门票的小保安给我们进行了讲解,小保安父亲就是负责文保这块的,也许是从小耳闻目染,加上自己非常喜欢,讲起来真是头头是道,我们听的也是相当过瘾,最后大家合影留念。

马蹄寺整个景区从北向南绵延了近30公里,包括千佛洞、南寺、北寺、金塔寺和上中下观音洞七部分,共70余座窟龛,都在祁连山下的这个山谷中。

第一窟是大像窟, 因为不能拍照,精彩的感受都留在了当下,无法还原,所以想要体验早期北魏石窟的精彩,就身临其境来看吧。

“须弥山顶中央有帝释天,四边有八天,共为三十三天,它是诸神游戏之处。”于是古人仿照天上的三十三天,在马蹄北寺开凿了人间的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仞利天”,这里体现着佛教里所修行的一种境界。


相传格萨尔王的天马在下凡时一蹄落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马蹄殿由此而得名。我们现在还可以在殿中找到这个马蹄印,用玻璃罩罩着,仔细端详后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角度清晰的拍下了它,镇殿之宝---祥瑞的象征。


藏佛殿开凿于北魏,是马蹄寺石窟群中规模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石窟,大殿内有一尊修复的立佛,因不便拍佛像,所以没有展示出佛窟的宏伟。但这个环绕的甬道形石窟应该是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样子。


三十三天洞位于马蹄山的红岩绝壁上,开凿于元代,下大上小,自下而上共七层21窟,呈宝塔型排列在山崖上,又似一层层叠叠的重楼,从山脚到山顶约有十几层楼那么高,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隧道呈之字形,曲径通幽,神秘又壮观,构建了河西走廊的传奇。

石窟从山脚凿洞进入山体,然后斜向上凿洞,形成长长的廊道通向最高的七层庙宇。想要登上去那就像登天梯一样手脚并用才可以,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处把栈道修筑于山体之内的石窟。

偶有天窗可以探望到远处的风景


这一层里连续排列着五个洞窟,每个洞窟内供奉着藏传佛教的佛像。




第三层有木走廊相连

石窟最早建于东晋,是敦煌学士郭瑀讲学处。后人扩充加以佛像,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明永乐年间朱棣敕赐“普光寺“,鼎盛时期僧侣三百多人。进入大门首先引入眼帘的是这白塔和崖壁上的浮雕石塔林。

浮雕石塔林是西夏到元明时期的,由塔座,塔身,须弥座,相轮,刹盘和塔顶构成,是源于印度佛塔的形式,据说是当年苦行僧坐禅修炼和存方舍利子的地方。

还有组成山字形的三塔龛,和柬埔寨吴哥窟的三塔有类似之处,是藏传佛教遗迹中的精品。



一只小鸽子闯入了我的镜头,它彷佛站在自己宫殿的门口,傲然伫立。


前方是千佛洞,是马蹄寺石窟群的一部分。远远的就能看到这些沿着山体崖壁而修建的庙宇,错落有致,翘角飞檐,与山体和谐相融仿若自然天成。



寺庙大部分建在山体内部,这种方式在内地很难看到,和山西悬空寺类似,不同的是看不到从那里进去,彷佛这些寺院就是那样挂在山崖上的。

千佛洞有8个洞窟,多为中心塔柱窟,但被破坏得非常厉害。这一块中区有5到8窟,但等了半天没有等到讲解,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自己看了。


也许来的早,游客还不多,偶有寺院中的僧人路过。走上台阶,好奇的窥视。


在一座殿里看到了向上攀爬的内部楼梯,问题是这楼梯如此的陡峭,只有几个脚窝和几块踏板,我试了试,可以上去,但我不确定是否可以下来,犹豫了一下还是回来了。



这原始的通道太神奇,千年前的古人们拥有着多么虔诚的信仰,在这崖壁中凿出了如此的通道,建设庙宇。




正好来了一位打扫的大妈,大妈很健谈,告诉我们她每天都要爬上去给药师殿打扫供奉,让我们跟着她上。有了向导,我们一行四人,有三个从陡峭的通道顺利爬进入了药师殿。殿内不大不过10个平方左右,不便拍佛像,于是拍了一下墙壁,从裸露的墙壁上能看到当时一层层的涂抹过程。

从通道原路返回,话说出来游玩还必须身手敏捷,如果年龄太大或者体格太大估计要在在几乎垂直的洞里徒手向上攀岩确实难度不小。

从外面就看明白了,我们就是从下面这个殿通过内部通道爬到了上面的药师殿。大妈很厉害,说因为儿子在这里出家,所以过来陪他,就在这里负责清洁,大妈说每个寺院有多少僧人都是有规定的,还提到了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法为妃子超度,历史故事人物说得清清楚楚,让我肃然起敬。




一个非常完整精美的佛塔

石塔后的壁画色彩依稀可见




千佛洞的第1到4窟在南区,2窟和4窟是中心塔柱窟,非常精彩,而这一块是由收门票的小保安给我们进行了讲解,小保安父亲就是负责文保这块的,也许是从小耳闻目染,加上自己非常喜欢,讲起来真是头头是道,我们听的也是相当过瘾,最后大家合影留念。

马蹄寺整个景区从北向南绵延了近30公里,包括千佛洞、南寺、北寺、金塔寺和上中下观音洞七部分,共70余座窟龛,都在祁连山下的这个山谷中。

第一窟是大像窟, 因为不能拍照,精彩的感受都留在了当下,无法还原,所以想要体验早期北魏石窟的精彩,就身临其境来看吧。


“须弥山顶中央有帝释天,四边有八天,共为三十三天,它是诸神游戏之处。”于是古人仿照天上的三十三天,在马蹄北寺开凿了人间的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仞利天”,这里体现着佛教里所修行的一种境界。


相传格萨尔王的天马在下凡时一蹄落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马蹄殿由此而得名。我们现在还可以在殿中找到这个马蹄印,用玻璃罩罩着,仔细端详后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角度清晰的拍下了它,镇殿之宝---祥瑞的象征。


藏佛殿开凿于北魏,是马蹄寺石窟群中规模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石窟,大殿内有一尊修复的立佛,因不便拍佛像,所以没有展示出佛窟的宏伟。但这个环绕的甬道形石窟应该是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样子。


三十三天洞位于马蹄山的红岩绝壁上,开凿于元代,下大上小,自下而上共七层21窟,呈宝塔型排列在山崖上,又似一层层叠叠的重楼,从山脚到山顶约有十几层楼那么高,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隧道呈之字形,曲径通幽,神秘又壮观,构建了河西走廊的传奇。

石窟从山脚凿洞进入山体,然后斜向上凿洞,形成长长的廊道通向最高的七层庙宇。想要登上去那就像登天梯一样手脚并用才可以,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处把栈道修筑于山体之内的石窟。

偶有天窗可以探望到远处的风景


这一层里连续排列着五个洞窟,每个洞窟内供奉着藏传佛教的佛像。




第三层有木走廊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