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我在《广告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文章选段,如索取全文或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1.
基于上文对“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的介绍和剖析,当下的品牌传播适应了这种文化的大势,把话语权“交给”了大众(或表面交给大众),充分利用“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与目标受众沟通。“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对当下品牌传播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
“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对品牌传播的影响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品牌传播中“我”成为最常用的词汇。
按照字面理解“我”就是目标受众,其实是把话语权“交给”大众(或形式上交给大众)的一种集中体现。换句话说是通过宣扬受众的“个性”来营造品牌文化。这一点上中国移动通信的品牌传播具有标本意义。中国移动的“全球通”、“动感地带”和“神州行”三个子品牌在跟客户沟通时无一例外的用到了“我”:全球通-“我能”“未来在我手中”;“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神州行”-“轻松由我”“我看行”。这绝非偶然。“我”充分体现了当下品牌传播的“草根”特点,是顺应“草根文化”的结果。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安踏-“我选择,我喜欢”、索爱的一款手机-“我听我的,我跑我的”、李宁-“哪怕是孤独作战,我也会坚持到底”、麦当劳-“我就喜欢”……这一点在营销学上也有解释,即“客户导向”。市场营销专家科特勒指出“顾客导向思想要求公司从顾客观点出发来确定顾客需要”。[9]但是这种观点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就诞生了,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中国,但在品牌传播出现如此多“我”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这让我们不得不回到大众文化去寻找深层次的原因。日本丰田公司经理说的一句话:“我们公司的目标就是超越满足顾客。我们的目标是使顾客愉悦”。“愉悦”客户就更加要借助大众文化的元素了。而目前让客户最为“愉悦”的恐怕就是“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
第二,巧妙借用“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是品牌传播的成功秘籍。
这里我们首先忽略品牌传播的实务操作能力,也就是广告创意、广告投放、接触点控制等等具体的环节。我们假设这些条件都是相同的,选择了“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作为品牌传播的主调性,品牌传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会大大提高。
再次借用中国移动标本型的例子。中国移动的两个子品牌“神州行”和“动感地带”正是分别借用了“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的元素下获得了成功的,至少在品牌知名度上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神州行”最新的以葛优为代言人的“神州行,我看行”系列广告是“草根文化”的集中体现。葛优真正“草根”的形象源自《活着》和《卡拉是条狗》两部电影。“葛优在卡拉是条狗中的表演非常出色,没有雕琢,没有粉饰,让人重新想起《活着》中的那个葛优……”。[10]葛优作为神州行广告的代言人恰到好处。在广告中葛优把选择手机运营商与吃饭找饭馆作类比,把“草根文化”发挥到了极致。面对“草根文化”的流行,这种品牌传播得到最广大的目标受众的认同。事实上“我看行”已经成了流行语。
“动感地带”品牌的成功更是与“恶搞文化”密不可分。“动感地带”的品牌口号“我的地盘听我的”就是“恶搞文化”彰显的典型代表,“我的地盘”就是“恶搞文化”的地盘。这一点在动感地带上市的系列广告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在古城墙的一角、在煎饼果子的叫卖声中、在交通反光镜上喷出M-ZONE的标示;在工地的墙上喷出M-ZONE标示,结果两边的墙体被推土机推倒;洗手间的一位女士的手机也能喷出M-ZONE标示,并且喷到脸上……还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恶搞”是一种善意的“恶搞”,智慧的“恶搞”。
NIKE品牌传播始终带有“草根”和“恶搞”的成分。即使是一群球星在踢球,也很少会在球场里,都是在最大众化的场合,如大街上、更衣室等,最后的结局总是有些“恶搞”的意味。通过这种手法NIKE品牌非常有效的传达了“JUST DO IT”的品牌理念。
百度的品牌传播最成功之处在于其明确的品牌定位“中文搜索专家”。这种定位显然是针对其最大的竞争对手GOOGLE的。在传播内容上,百度传递了一致的信息“百度更懂中文”,采用了一系列非常类似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手法,传播形式非常“草根”,传播内容具有浓厚的“恶搞”味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的元素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品牌,牵强附会的结果是品牌定位的模糊,很可能导致品牌的一败涂地。但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要想在众多的声音中突出自己的品牌,“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的元素的运用确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第三,受众参与品牌传播的程度越来越高
“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在品牌传播中绝对不能忽视受众的参与。合理引导受众参与品牌传播,可以起到“花小钱办大事”的功效;如果处理不当,也会被受众的参与所累,遇到品牌的危机。
受众的参与本身就是“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的特点之一。互联网成为受众最主要的参与平台。受众往往通过EMAIL传递、BLOG评论和BBS讨论等形式来参与品牌传播。
例如NIKE“不把互联网看作传统媒体的延伸,不像别人只是把大众媒体上的广告搬到互联网上。……针对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做完全不同的品牌推广…...(耐克与新浪网合作)……做了一个推广活动:让网友拿起鼠标,根据自己的创意在空白的耐克鞋图案上自由涂鸦。后来,网友反馈的创意中有好几款都成为耐克真正推出的产品,其中一个的图案是杂乱的迷彩加一个骷髅。” [11]这是非常经典的受众通过BBS参与品牌传播的案例。
前面提到的百度的“百度最懂中文”系列传播之所以非常成功,与受众的参与密不可分。原本百度的广告主要在百度网上投放,但是受众通过EMAIL进行了大量的转发,很多受众是通过EMAIL看到百度的广告的,而这种通过EMAIL传递的广告最大的特点是非强制、非商业,网友都是自愿传递,自愿观看的,其对品牌形象的提升作用不可限量。这也正是“草根文化”的特点所在。
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品牌正是由于没有重视受众的参与而出现了危机。比较典型的是某汽车上市的系列广告,该广告的画面和广告语引起了网友的强烈不满。通过EMAIL的传递,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很多受众(关键是很多上网的受众都可能是该车的潜在购买者)了解了这个消息,事实上真正通过大众媒体看到这则广告的人并不多。该品牌广告的广告主和代理公司可能根本没有EMAIL中所说的负面的想法,但是这就是“草根文化”的力量,使该品牌遇到了的麻烦。
另一个负面的例子是某明星代言的一个化妆品广告,是说一个小男孩很天真的说,我长大后要娶妈妈。妈妈惊讶的问:为什么呢?小男孩说,等我长大了爸爸就老了,妈妈永远都会年轻的。这则广告被网友以“乱伦”的名义在网上大肆操作,也给品牌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以上说明,在“草根文化”和“恶搞文化”盛行的今天,任何一个品牌在进行品牌传播时都不能忽视受众的参与,正确引导甚至利用受众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介的延伸,它是受众参与品牌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

加载中…